儒道两家的哲学是以易学和《道德经》为基础的,这两家哲学实际都是 一种从人体文化感悟而创造的生命哲学。这里所谓“生命哲学”不是指关于 生命的哲学,而是以人体生命的体验和对生命的理解来看待宇宙人生的哲 学。易学包括《周易》以及后世对它的研究、发挥而形成的全部知识与学说。 易学吸收先秦诸子的思想精华,对中医学和中华养生学的影响至深;老子至 今被奉为中国养生学的鼻祖。易学和老子都把宇宙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认为人和客观世界是统一的,依对人自身的认识来理解自然界,同时也按照 对自然界的认识来理解人自身。偏重向内的思考和重视自我体验,把对人自 身的了解和体悟感受融入于自然界。当对自然界进行考察时,也往往是依据 人对自然变化的体验做出判断。《系辞下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 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传》的作者认为, 八卦是对“万物之情”即宇宙本质的把握,八卦的获得来自“近取诸身,远 取诸物”,这说明作为主体的“身”和作为客体的“物”是一致的,都受八卦规律的支配,而从认识次序上一般应是由近及远,即由自身而至天地鸟兽 植物。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宇宙万物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存在,都应按照 正常的生命历程那样生存和演进,以体悟自身而认识宇宙就形成了生命哲 学,而这种生命哲学自然对武术这种独特的生命文化现象影响至深。这种哲 学肇始于原始人类万物有灵观,中国的生命哲学源于人体文化,又大大促进 了东方人体文化包括武术、舞蹈和养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道德互依,淳德全道。从老子《道德经》至《周易》、《黄帝内经》,都 明确指出道与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与今天的道德之意不同。“道” 是指宇宙的根本规律,德是人们努力修持自己认识和践履这一根本规律的行 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真正完全按照宇宙大化规律生活,就是淳德全道的 人,就是《黄帝内经》所称赞的“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方之外”的真人。 “道”有价值属性是中国哲学道德一体鲜活生动的根源,是原始先民由体悟 获得的天(宇宙)、地(地球)、生(生物)、人一•体的观念的升华,这一龙 种般的智慧之见,曾经被人们视为原始浑沌之见,与科学精神相悖,然而从 20世纪后叶,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了天、地、生、人的深刻关 系,科学界有了天、地、生、人巨系统的新学说,世界上不少科学家对中国 生命哲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正是这种天地生人共一母的根本认识,中国哲学 强调知行一致、天人合一。
第二节武术与“知行一致"、“天人合一"
所谓“知行一致”,就是要求认识宇宙人生的大问题,首先要从自己的 身心实践入手。先在身心经验上切实体察,而得到一种了悟;了悟所至,又 验之以实践。这种知行一致的哲学观念,自然要被以搏击攻防为内容、以研 究最佳运力用智的武术技击引为其理论的指导原则。知行分离是学不了武的。
天人合一观对中国武术的影响至深。“天道与人道本是一道”这种观念,
形成了武术师法造化、师法自然的鲜明特征。各种象形取意的拳种和拳式, 都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在这一哲学观念指导下发展起来的。“象形”就是以人 体动作模拟客观事物的形象,既可是飞禽走兽、花木鱼虫等生物,亦可是云 雷湖海、山川金石。“取意”则是指象形中所含蕴的意义。中国武术和舞蹈 都有象形而取意的悠久传统和丰富遗珍,当然象形拳法的出现还有图腾崇拜 的遗存、仿生学的萌发和动物文化观的影响等诸种因素,但作为哲学基础, 天人合一观却是根本的。
中国哲学与武术关系最为密切的恐怕是《易经》以及后来发挥《易经》 思想的《易传》了。阴阳五行、八卦生化的哲学观念,被武术家用来作为拳 理哲理的依据,浑圆的天、空蒙无垠的天象都反应在拳技理论中。
各派拳论都开宗明义宣 布自己拳派的依据,不少拳 派以天人合一观为指导。《周 易•系辞》云:“蓍之德,圆 而神。”《峨媚十二桩》、《天 地桩合诀》称:“象天法地, 圆空法生,大小开合,唯妙 于心。”对圆的认识和运用, 既是动作的必然,又是中华 先民们骋目遥望所观测到的 天的形象。在这浩渺空冥的 穹窿中,又得到空的感受,斗 转星移、日升月降、风雨潮汐,此中又蕴含着多少玄妙莫测的奥秘和取之不 尽的启示!人生于天与地之中,“求圆占中”的哲理,也是太极拳、八卦掌 等拳派遵循的技法运动原理。
《罗汉行功全谱》这部被视为少林秘典的武学书籍,在序言中道:“彼夫 和风细雨,与雷霆而俱;长养滋培,复肃杀以为心,是天地之不能有文而无 武也,而人又乌可弗讲耶!且夫行功短打,其道亦非浅鲜者,以乾坤交以离
坎,既济未济,天地空位,水火相射,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悉会于行功 短打之内,是又武备而兼文事者也。”这里除以天地自然论证文武必须兼备 夕卜,则以山川风雷等自然变化来作武术技击变化之依据,把《周易》释自然 诸现象之卦理对应之,既体现了 “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又显示了 少林派以易理析拳理的宗旨。太极传人之一,宋代程现有《四性归原歌》, 指出人、我、物、天四者相通,从“天人合一”说明太极原理,可谓清人太 极拳论的起始。
中国武术以人体应宇宙,这是最大的象形取意,所谓天有三宝日、月、 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即是此意。象形取意,其 所象之范围至大至微,大可以是雷电山岳,小可以是飞禽虫蚁,甚至想象中 的神佛异物。如龙,就在中国武术多种拳法和器械中被用来象形取意。
第三节武术与阴阳辩证观
武术要求“动静相生”、“刚柔互补”、“快慢相间”、“后发先至”等,这 都是以阴阳辩证观念为指导的。正如武术的同人所说的,不懂阴阳则不懂中 国武术。
阴阳相依、相系、不离是《易经》的基本思想。《易•系辞》中的“一 阴一阳之谓道”,揭示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相互作用的变化发展规律。“阴阳不 测之谓神”,动、静之间,冈V、柔之变,以及虚实、开合、进退、起伏、攻 守、内外、显藏、始终等等,都是在阴阳互补中产生的。早在先秦时代的剑 道和拳技中已经运用了阴阳观念。越女论剑时说:“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 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守战之道,内实精 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 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 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庄子•人间世》
谓:“且以斗力者,始乎阳,常 卒乎阴,泰至而多奇巧也。”阴 阳之道构成了中国武术独具风 采、变化丰富却又架构清晰的 辩证模式。至清代王宗岳《太 极拳论》则开宗明义,在拳理 和实践中充分体现了这种阴阳 辩证的精神。太极拳的基本拳 理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 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 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 合的阴阳变化,是太极拳功夫 的基础,只有明白了 “静中触 动动犹静”,“劲由内换,收便
是合,放即是开……开中有合”的道理,即掌握了 “阴阳不测”之功,才能 做到“因敌变化亦神奇”。
形意拳的理论亦构筑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其最古老的拳论《九要论》 明确说:
论捶,而必兼论气。夫气主于一,实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 也,呼吸即阴阳也,阴阳即清浊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 则阴,呼则阳,静者阴,动者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盖阴气上升 而为阳,阳气下降而为阴,阴气上行而为阳,阴气下行而为阴,此阴 阳之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 气下降,清者为阳,浊者为阴,要者阳以滋阴,阴以滋阳,统言为气, 分言为阴阳,气不能无阴阳,即人不能无动静,口不能无呼吸,鼻不 能无出入;乃对待循环者,然则气分为二,实主于一,学贵神通,情勿谬执。
浏览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