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是武术追求的境 界。《少林拳术秘诀》云:“盖以外 功之练习,乃肉体筋骨所有事,而 内功之修养,实生命精神所皈依。
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 则为神功极致。”

正是这种内功的无限追求,使中 国武学的超越意识极强,技击与养生 融为一体,又使历代武者,不以血气方 刚为高明,而追求内功精湛,为神奇武 功,提供了无限的信念。所谓内功到 家,则可“目透重壁、鼻嗅天香、耳闻 蚁斗、口吐碧火、舌缔青莲、声震苍天、 手破崖壁、足踏波面、气结霞雾”。这 貌似神话的异功奇能为武术文艺特别 是武侠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 养和驰幻入圣的想象力的基础,这也 是清代武术的特点之一。

武术的分类,素有不同方法,早在战国时代的《司马法》中,就有“长 兵”、“短兵”的分法,并以兵器的长短,确定其战术的要求,“长兵以卫,短 兵以守”。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介绍当时流行拳法时,有长拳、短打的 说法;介绍拳技时则使用了打(张伯敬之打)、踢(李半天之腿)、跌(千跌 张之跌)、拿(鹰爪王之拿)四种技法的概念。清初黄宗羲又提出了内家拳、 外家拳的分类概念。为了说明南方与北方武术的特点,也有“南拳、北腿” 的俗谚,但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武术发展至今,内容极为丰富,流派之多不胜枚举,一般人习惯的有武当派、少林派、峨嵋派、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南拳等。如果抛开这些门派,按照中国武术研究院所编的《武术之光》的分法,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如腿功、腰功、肩功、桩功和各种单势练习,它们既是套路运动和对抗运动的基础,又可长期单独练习。

第二类是套路运动,这是目前武术的主要内容。套路运动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要求把许多动作编排成套来练习。套路运动分为四个部分:

(-)拳术

包括长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逋臂拳、劈挂拳、戳脚、 翻子拳、象形拳、地躺拳等百余种拳术。现代长拳吸取了查、华、炮、红等 长拳型传统拳的精髓,把长拳类型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平衡、 跳跃等基本动作规范化,按照长拳运动方法编成包括窜蹦跳跃、闪展腾挪和 起伏转折在内的各种套路,舒展大方,刚柔相济,进疾退速,节奏明快。

南拳是流传于我国南方各地拳术的总称。南拳拳势刚劲猛烈,步法稳固 扎实;以象为势,以意为神;硬桥硬弓,稳扎稳打;发劲刚猛,吐气发声, 威武雄壮,气势磅礴。南拳演练时,体刚劲粗,运气鼓劲,并发出“嘻、喝、 哗、呐”等声,助威助势,助劲力,助形象,给人以“呼喝则风云变色,开 拳则山岳崩溃”之感。

太极拳是将古典哲理融入 传统拳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拳 法。太极拳的特点是静心用 意,以意导形,呼吸自然,动 作圆活连贯,上下相随,一动 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演 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气势如 江河滔滔不绝,周身处处轻 灵,处处活泼,迈步如猫行,一 羽不能加,-•蝇不能落。

(-)器械

包括短器械,如刀、剑等;长 器械,如棍、枪等;双器械,如双 刀、双剑等;软器械,如九节鞭、三 节棍、双手挝等。

刀术的特点是勇猛快速、气势 逼人,刚劲有力。演练单刀时,一手 执刀,另一手配合刀法变化做出各 种伸缩、开合、缠裹动作,以助刀势。 单刀刀法主要有:劈、砍、撩、扎、 挂、斩、刺、扫、架以及腕花和背花。

剑属双刃短兵,素有“百刃之 君”的美称。剑术的特点是轻快、敏 捷、潇洒、飘逸、灵活多变,故有 “剑如飞凤”、“剑似游龙”之说。剑 法多以击、刺、格、洗、劈、砍、撩、 捷、抽、带、崩、点为主。

棍为无刃长兵,素有“百兵之 祖”之称。演练棍时要求手臂圆熟, 身棍合一,力透棍尖,风声雷动。所 谓“棍打一大片”,就是指舞棍时勇 猛有力,快速爆烈。常见棍法有劈、 抡、戳、挂、崩、点、扫、穿、拦、 架、砸、云等。

枪,是古代四大兵器之一,誉 称“百兵之王”。枪法以扎为主,拦、 拿为辅,扎枪要平正迅速,直出直 入,力达枪尖,故有“枪扎一线”之说。枪法还有崩、点、穿、圈、挑、 拨等。枪的演练和使用,变幻莫测, 神化无穷,动若雷霆,势若游龙,节 奏明畅,气势磅礴。

(三) 对练

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和徒 手与器械对练。如对拳、对擒拿、单 刀对枪、空手夺刀等。

(四) 集体项目

各种六人或六人以上的徒手或 持器械的集体演练。如集体基本 功、集体剑、集体鞭等。

第三类是对抗项目。对抗项目 是两人互为对手,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武术中的攻防方法进行实战性的搏 斗运动。如散手、推手、短兵、长兵等。从1979年起,我国开始进行试验 性的散手比赛,1989年列入正式比赛项目。

第五节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蕴和魅力

中国武术叶茂根深,万泉竞流,而且生生不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 株古树新花正在为世界人民所接受。

武术正走向世界,除了它作为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将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越来越广泛地深入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中。

日本著名歌星、太极拳家蒙田吉乘先生在回答记者的向题“太极对您来说占有什么位置”时说:“如果用公式来表示的话,就 是太极=音乐=生活。也就是说,太极拳对我来说,既 是健身术,又是探索和锻炼自己本质的手段”。日本不 少太极拳爱好者是把太极拳视为一种“道”,一种体现 人生智慧的“道”来认识的,有的甚至奉为一种宗教。® 早在两百年前法国传教士就从广东把“功夫”这个 名词移植到欧洲。20世纪70年代,“功夫”二字已经 为全世界所共知,并且和中国联系起来。“功夫”,实际 就是中国武术。30年代甚至有人说,要知中国人就要 知武术。1988年,苏联建立了武术中心。这个中心不 只吸收运动员参加,而且吸收了汉学家、医学家、心理 学家和社会学家参加。武术中心负责人在致中国武术 研究院的信中说:“我们之所以兴办这个中心,首先是 因为现在苏联人对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武术的兴 趣挺大,并且这种兴趣有一浪高一浪的趋势。我们的 核心任务是根据苏联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在学习和研 究中国武术史、技术动作要 领和基本原则以及有关的传 统哲学的基础上习练和推广 武术。”

中国武术在原联邦德国 也被广泛接受。他们也是把 武术当做一种中国文化吸取 的。为了交流,他们出版了专 门刊物《武术与哲学》。在法 国,中国武术也受到广泛爱 好。他们并没有把武术当做 一种单纯的体育运动,而是
看做一种中国文化。美国也是这样,纽约建立了 “现代武术”学校。它的创 始人组团到中国嵩山少林寺学习。在谈到来中国学习的目的时,他说要“下 决心带一部分学生来到中国、以便帮助他们寻找真正的武术传统、文化、哲 学和精神”。他对这次来华学习的估价是:“赋予了我更多的智慧,完善了我 的人生。”

中国武术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不仅因为它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且因为 它有着浓重的文化内蕴。理解中国武术,必须理解中国文化。

武 术 文 化

中国传统武术素来有“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的说, 《易》即中华哲学的元典《易经》,中国武术与传统哲学的亲密关系,不言而喻。

第一节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重视生命

中国哲学有很多特点,但根本的特点是对生命的重视。正如牟宗三在其 《中国哲学的特质》一书所指出的:“它(中国哲学)是以生命为中心,由此 展开他们的教训、智慧、学问和修行。这是独立的一套,很难吞没消极于西 方式的独立哲学中,亦很难吞没消极于西方式的独立宗教中”又进一步说 道,“中国哲学的中心是所谓儒、释、道三教……而三教都是’生命的学问’”。 武术和东方养生文化的显著特征就是以修炼身心,重视个人生命体验,因此 自然与这种生命哲学水乳交融。

其实以东方人体文化学的观点看,正是武术、舞蹈、养生文化这些人体 的修炼、体悟,才产生了中国哲学的生命文化特征。

浏览16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