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夸示武 力、向外使示威之意,然 而更多的,是娱乐表演性质。《东京梦华录》卷七中描绘的诸军 百戏中武术表演也极为热闹。

这种发展与民间有组织的活动有 关,宋代有武塾:即拳师们自立门户、 收教弟子之所,类似后世武馆。另有 为保境习武以抗外族、豪强侵凌成立 的“乡社”,农闲时节,请武术教师传 授武艺,常常在庙会中进行武术表 演,有时还设“野场”即所谓打擂台 以比试武艺。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曾称:“乡社兵,民兵也。时契丹 寇掠,缘河之民自备兵械,各随其乡,团结为社,以自保卫。”苏东坡《乞 增修弓箭社条约状》:“自液渊讲和以来,(河北)百姓自相团结为弓箭社…… 遇有紧急,击鼓集众,顷刻可数千人。”这些结社有“弓箭社”、“楫子社”、 “没命社”等名,既是练武强身、农闲自娱的活动,又有着保家卫国的崇高 目的。武艺高强者被聘为教头,受人礼敬,自然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宋代武术组织大多是以演习拳棍武技为主的卖艺组织,如南宋都城临安 有蹴踊社、打球社、川弩射弓社、射弓踏弩社、射水弩社、角抵(相扑)社、 英略(使棒)社等,表演的武术有相扑、掉刀、舞杖、 踢腿、弄棍、使拳、舞剑等。有单练,也有对打,

虽是花拳绣腿,却也有不少功力超卓的.

好手。表演形式除了前面提到的皇家官 1 : "

府的集体表演外,还有以下几种:

(-)徒手单人表演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说;“使拳,,一头自为定,「并目扑曲折相反”,又称“打 .套,当时已有肘法、拳法、腿法和转身等各种变化。以动作的顿挫刚 宋太祖

勇和韵律的变化,吸引观众,可能近似今日的武术表演。

(-)单人器械表演

有舞剑、舞砍刀、使棒、舞蛮牌等多种。舞剑时,挥刀而入,“能掷剑 于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技艺高超,令观者称绝。

徒手对练表演除了这些表演,还有对抗性表演, 主要是手搏和相扑两类。《宋朝事实类 范》记载了这样一件轶事:河南海池县 令世衡知道山上正在施工的庙宇,尚有 沉重庞巨的大梁没有运上山去,工匠们 难当此任,雇人又要花钱。这位深谙民 情的县令,就让手下人剪发扮成手搏 者,并传喻四乡说这日要在庙前表演手 搏。众人闻讯皆上山来,世衡对众人说, 诸位先下山帮我把庙宇大梁运上山来, 然后再观手搏。众人欣然下山,不多时 就齐心协力将大梁运上来。这个故事反 映了宋时人们对手搏这项竞赛活动的浓厚兴趣。军中亦有长于相扑的表演者,称相扑手。《东京梦华录•军头司》云:
宋明时期武术的成熟,另 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产生了以拳文人谈兵、武将著书,更为武北宋仁宗皇帝命大臣 曾公亮、丁度等人用了五 年时间编写出一部大型兵 书《武经总要》,共四十 卷,既是对前代兵学的汇飞有“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 妙,存乎一心”的战术思想,直接被 形意拳家引为造拳之据:“夫一本者, 心意之灵也。”故而岳飞素被形意拳 家奉为祖师。

明代是兵学著作繁盛之季,兵家 辈出,而且多是文武兼备、实战经验 丰富的儒将之作。最重要的有唐顺之 的《武编》、俞大猷的《剑经》、戚继 光的《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何 良臣的《阵纪》、郑若曾的《江南经略》 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俞大猷对少林 武术的发展的贡献和戚继光整理民间 拳法,对太极拳的产生发挥的功不可 没的作用。

武术文化的成熟和丰富做出了 卓越的贡献。

武术为主体、配以十八般武器的训练体系,十八般武艺和十八种兵器实际是相 近而不同的两个概念。最早出现十八般武艺之说是宋代南戏《张协状元》戏 文中,是泛指各种武艺俱精通的意思。后来在文学作品中都有各不相同的十 八般武艺的说法。施耐庵的《水浒全传•第二回》说:“那十八般武艺:矛 锤弓弩铳、鞭铜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这里却把《水浒》中 使用最多的兵器朴刀忘记了。明万历年间谢肇湖《五杂俎》称:“十八般: 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 十二铜、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白打”指的是徒手格斗,显然这十八般中除“白打”外皆有艺有器,可称 “武艺”。实际上这个时期的兵器已不只十八种之多。一般说法是九长九短, 也有一种说法为“武艺十八般,兵器三十六”。即使三十六之数,也只能说 是中国武艺的概貌,如蛾眉刺、鸳鸯钺、阴阳锐、子午概等尚不在内。

“军头司每旬休,按阅内等子、 相扑手、剑棒手格斗。”明清时 相扑也有称角抵的,争交、贯 交、摔跤都是它的异名,本是 武术格斗之一种,后来成为自 成体系的竞技体育。

相扑表演极盛,当时不只有男子,亦有女子相扑,还有杂技滑稽性的 “乔相扑”。《梦梁录》和《武林旧事》中还记下了当时男女相扑表演者的名 字。如男艺人有周急快、董急快、王急快、周忙撞、郑伯大、杨长脚等,女 艺人有嚣三娘、赛关索、周四姐等。名称“急快”自然是指其动作的灵敏 快捷。

据《梦梁录•角抵》载:表演角抵前,先以女艺人“数对打套子,令人 观睹,然后以膂力者争交”。打时肘、拳并用,虽是表演,亦颇逼真。

俞大猷(1504—1580),福建泉
州人,字志辅,号虚江,是文武兼能的抗倭名将。他少学兵书,兼向武术家 李良钦学棍术(又名长剑)。据文献记载,他曾向少林寺僧传授棍法,促进 了近世少林武术的发展。他在《新建十方禅院碑》中说:“予昔闻河南少林 寺有神传长剑术(棍术)。嘉靖辛酉岁,自北云中奉命南征,取道至寺。

浏览8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