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香港梁敏滔先生即将付梓的《李小龙技击术》电子稿时, 我为之高兴,遥贺他又取得了一个新的撰著成果。一提到“成果”,常常让人联想到取得成果的过程。我也就顺着 这一思路,摘取梁先生写作《李小龙技击术》过程中留给笔者的三点 记忆,介绍给读者诸君。一是在资料收集方面。作者围绕《李小龙技击术》一书的写作, 借助居住香港的便利,与李小龙的^春拳师兄弟和截拳道后学建立起 了密切的交往。笔者就曾经经他介绍认识了叶问(李小龙的孤春拳师 父)之子叶准、叶正,相继担任香港^春体育会主席的黄淳楔、徐尚 田、萧煜民,以及叶问国术总会主席刘功成先生等。他还多次到美国 西雅图、洛杉矶等地,沿着李小龙留下的足迹进行考察,访问了李小 龙的忘年之交杨九福(现年90岁)、李小龙的弟子木村武之、黄锦铭 和李恺等。在黄淳楔的弟子陆地获得莲达女士的授权后,他又与陆地 一道成立了李小龙基金和振藩截拳道香港分会。梁敏滔先生广交款春 拳和截拳道朋友,广泛进行实地考察,为《李小龙技击术》的研究和 写作收集了丰富的原始文献和现实资料。二是在致力研究方面。梁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撰写《东方格 斗术大观》时,已经就李小龙技击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该书中, 作者将李小龙技击术放入东方格斗术的背景下,进行了宏观研究,作 了专门介绍。1999年,《东方格斗术大观》问世后,梁敏滔先生几 乎将全部精力专一到了《李小龙技击术》的写作上。他对李小龙的研 究也从宏观研究进入到微观探索,又从一点点剖析进入到全面探讨。梁敏滔先生通过执着的探索与辛勤的研究,从李小龙身前的款春拳、 振藩国术、基本中国拳法、截拳道和身后的原始截拳道、概念截拳 道、振藩截拳道中抓住了李小龙武学的技术核心是技击术,并在这本 《李小龙技击术》中构筑起了李小龙技击术体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 见解。三是在选材谋篇方面。作者不仅采用了一般武术技术书籍的图解 方法,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李小龙技击术。还将李小龙的亲友、弟子后 学的回忆与实证和作者的考察及研究成果汇集一道,编入这本《李小 龙技击术》中。这种博览广录的写法,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李小龙技击 技术的发展过程、李小龙技击能力的提高过程、李小龙技击哲理的体 悟过程,从而综合地展示出了李小龙成长的过程——走向成功的过程。在人生的旅程中,所谓“过程”,就是走过的路程。李小龙走向 成功的过程,也就是李小龙走向成功的路。这是一条值得人们思考、 值得人们借鉴的通向成功的路。翻开梁敏滔先生编著的这本《李小龙技击术》,我们可以看到: 李小龙通向成功的路,是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实践之路;是他从 为自强而突破传统到为发展而回归传统的理性之路。在这条实践与理 性融合的路上,李小龙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帜,迈着自强不息的步 伐,从东方步入了西方,登上了世界的舞台,作为唯一华人被评选入 限名20位的二十世纪“世纪英雄及偶像名单” [ 1999年美国权威时 事杂志《时代》(Time)周刊评选]。李小龙通向成功之路让人联想到“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腊梅 放清香”等等炎黄子孙口耳相传的谚语。成功的结果,让世人羡慕。 成功的过程,也不能忽略。没有一定的过程,就不可能有一定的成 果。只有重视过程,走好每一步,才有可能走到成功的目的地。总之,梁敏滔先生编著的这本《李小龙技击术》,不仅能帮助读 者学习和掌握李小龙的技击术,而且能帮助读者通过李小龙以技击术 诠释出的成功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体悟出自己未来的人生路, 进而以自身的实践和理智去诠释自己的成功路,走好自己的成功路。这是一部关于李小龙格斗文化的书。这是一部关于李小龙创新传统拳法的书。16世纪的明代人戚继光,曾经选择各家传统拳法,总结出 有“踢、摔、打、拿”整体观念三十二势的《拳经》,共517字、 32幅图。17世纪的明代人陈王廷,参照戚继光的《拳经》,发展为太 极拳纲领性的《拳经总歌》,共77字。17世纪的明末清初人张孔昭,撰有少林寺玄机和尚的《拳 经》,补充了戚继光《拳经》中未曾提及的少林寺之拳,近万字、 4幅图。20世纪在香港成长的李小龙,融汇了东西方格斗文化的 “拳经”,1966—1967 年写出 了《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全书10多万字、300多幅图。再经过7年的发展, 基本形成李小龙格斗文化体系。此书的主旨,就是要介绍和分析李小龙如何把功夫看做实质 文化,以巨大的创造力和精神力量,继承与发展传统武术格斗文 化,因而从历史角色转变为时代角色,从民族地域走向全球化舞 台。他一生的艰辛奋斗,已为全人类的下一代学习,树立了无比楷模。文化的多样性、交融性,是文化得以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在 新世纪中,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世界各种 文化加速撞击、交流和融合,将是世界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趋 势。因此,东西方格斗文化交融,亦将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发展 的必然趋势。1998年,纪念中国武协成立四十周年编辑出版的《中华武 术图典》,是根据1983—1986年全国武术普查材料所整理的120 多个拳种流派选辑而成,其中包括款春拳和李小龙创立的截拳 道,它们都符合“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 的要求。李小龙格斗文化在中华武术文化中,是继承与发展相统一、 传统与创新相统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统一的先驱者,因此 必须大力弘扬和继续推广发展。李小龙曾用“简单、直接、反传统”几句来说明他的格斗文 化,它就是继承传统^春拳“简单、直接”的拳法,交融西方 “简单、直接”的拳法与剑法,持续发展成为“反传统” ^春拳 的创新拳法。因此,本书也尝试用“简单、直接、反传统”的有 限内容,简明直述李小龙格斗文化的无限内涵,旨在为广大爱好 者开阔视野、有所作为和与时俱进有所发展略尽绵薄之力。把握当代徒搏趋势弘扬时代格斗文化事物的差异是形成偏见的根源,只有了解差异,才有可能消 除偏见。李小龙曾写信给师兄黄淳株,承认自己以前的偏见是错的, 同时肯定自己心得练出的截拳道是对的。李小龙认为与其只去了解什么是截拳道,倒不如去了解什么 不是截拳道,只有了解它们的差异,才有可能消除偏见。因此, 运用比较的方法去找出差异,有助于了解差异和消除偏见。本书采用比较不同格斗文化之差异和类同的方法,去了解李 小龙与黄淳棵的异同、截拳道与^春拳的异同、振藩截拳道与截 拳道概念的异同、李小龙格斗文化与其他格斗文化的异同等等, 力求对李小龙技击术的完整真貌有较为正确的阐释。李小龙于1966—1967年要为即将公开自己创立的截拳道, 写作图文并茂的专著,系统阐述他所独创的李小龙技击术。但因 故推迟到他逝世后出版,取名《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以九种语言发行,售出的书超过555,000本。本书将以上述著作与李小龙截拳道弟子黄锦铭的著作相比 较,再参照黄锦铭师傅在香港的多年传教,力求将李小龙技击 术的完整面貌有较为简捷的概括。李小龙后又于1970年,开始写作《武道释义》,但因故未能 完成。李小龙逝世后,先后有人将他遗留下未完成的七大册笔记,包括成熟的及不成熟的零篇碎语,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整理,因而出现了两个版本。由于所取内容范围较广,又无法确定所有都是他的最后思想,因此可与1966—1967年李小龙上述著李小龙要将哲学精神溶入截拳道,希望将截拳道带进一个武 术的新领域,因而写下很多哲学理论和武道释义,但其结果正如 西洋击剑的得分,只决定于终极的一击。因此,李小龙1965年 设计的道家阴阳无有说之标志,将是本书讨论的终极哲学,至于 李小龙在研究过程中的其他哲学探讨一概省略。黄淳棵曾替李小龙分析:“你曾经做过长期艰苦的条件反应 锻炼,你的身体及手脚遇到各种情形,都能自动反应。但你的弟 子如果空白了这个阶段,就像上阶梯一样,缺少几个脚踏,又怎 能攀登上去呢李小龙技击术简单直接,但是易学难精。要学好它,最好要 像李小龙登上阶梯那样,按照他走过的路径从无到有循序渐进, 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有形锻炼,达到肢体都能自动反应的时刻, 始有可能接近无形的境界。本书可以作为认识李小龙技击术的锁匙,启发思考和指出方 向。思路正确就会事半功倍,方法得当就可苦练成材。
浏览1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