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点突出,去粗取精
滇黔武术文化丰富多彩,由于受历史和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滇黔武术文化中也不乏封建迷信色彩的成分,是需要摒弃的。这在弘扬和发展滇黔武术文化的策略中是重中之重。规划好它的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和国际形象的提升。要做好这项工作,一方面,要全面做好整理、挖掘工作,全面掌握滇黔武术文化存留状况;另一方面,要确定好重点项目的开发,力争使其成为群众喜爱的区域性特色精品项目,并进军国家级重点发展项目,为打入国际市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通过申遗来传承和发展滇黔武术文化
为了使一些得不到普及和发展的武术文化不至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通 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式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不失一种措施。随着申遗活动的不断深入,滇黔一些项目如傩戏、安顺地戏、彝族撮泰吉、石阡木偶戏等被录 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云南的壮族、拉祜族、彝族、哈尼族、 傣族等22个少数民族的207人被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中就涵盖了阿昌刀、关索戏等富含武术文化的项目和传承人,此举有力地推动了滇黔武术文化的发展。众多的武术项目或武术文化浓厚的民族项目被纳入其中,能很
① 刘金吾、刀永明:《傣族的武术》,见《体育史料》(增补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好地保护和传承滇黔武术文化,使其更加健康发展。①这也要求不同领域的学者和保护工作者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滇黔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滇黔武术进行挖掘整理,把其所涉及的动作、文物、器具、服饰以及风俗文化等进行统计、归纳、整理、说明,对其所处“原生态”到“次生态”进行深入全面细致地研究,结合文化特征与地域环境进行综合研究,从中探寻演变规律。
三、充分发挥传媒文化的作用促进传承与发展
传媒文化包括电视、电影、电台、报纸、网络等等,在当今信息时代,有着巨大的威力和效果。通过传媒文化的宣传报道,使更多的人了解滇黔武术文化, 知道滇黔武术文化。有更多的人参与,滇黔武术文化才能有生命力和持久力,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如在开展民族运动会时,确保各媒体按时、保质、保量地进行宣传报道,充分挖掘和展现各种比赛项目丰富的文化内涵,突出武术文化的主旋律,非常有利于滇黔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比赛与重大节日有机结合
滇黔地区节日众多,有“节日之乡”之称,不同的节庆蕴藏着不同的民族武术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武术文化内涵,为武术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载体,并为当代滇黔武术文化发展与存在的主要留存方式和发展方式。许多民族的节庆活动中都有武术文化的内容。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中的大刀舞;像俅族阔时节中的射弩比赛;彝族火把节中的摔跤比赛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武术活动所具有的健身性、娱乐性和竞技性使节日气氛更加活跃,为滇黔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但2011年正月,笔者到德宏州的芒市、陇川和盈江卡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时发现:在目瑙纵歌节期间,德宏州举行了跳象脚鼓比赛、织锦比赛、景颇民间文化工艺品展示等活动,就唯独不见最能代表景颇族尚武刚勇民族特性的景颇刀术的比赛,实在是一大憾事。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重大的节日,届时,往往有数万名各族同胞和国外观光客前往,这是展现景颇武术文化,更是“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交流合作,增进民族团结,推动繁荣进步”的绝好平台。在此期间, 举行景颇刀术比赛或表演,不仅能为目瑙纵歌节这一传统节日添光增彩,同时也能更好地向世人展示景颇民族和景颇文化。
① 刘凤虎:《从文化学的视角谈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第9发展》,载《体育科学》,2010 (5)。
五、充分利用宗教文化的优势促进传承与发展
滇黔民族多信巫鬼,有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宗教在许多民族中都非常流行,如傣族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白族的本主和阿吒力信仰、纳西族的东巴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已经融入到他们的血肉里,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都留下深深烙印。正是由于在宗教信仰的潜移默化、也逐渐培育出民族武术文化的花朵。 如傣族武术与寺院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东巴跳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也一直受到东巴教的影响。在许多重大宗教活动中,武术表演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东巴跳和傣族武术也由此得到很好的传承。可见,宗教活动对民族武术文化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传承作用。
六、加快地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
滇黔地域山川秀美、民族众多,民族风情独特,具有良好的旅游环境。结合这种资源优势,开发打造武术文化旅游品牌,也是传承和发展滇黔武术文化的有效途径。应组织力量精心调研,充分挖掘与整理本地的武术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确定开发项目,并将开发项目与本地民族节庆活动的自然景观以及其他人文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政策上给予支持,努力发展区域性民族传统文化旅游产业, 以吸引更多观光客的眼球,使之成为彰显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以景颇刀术为例。景颇刀术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从现代体育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说,景颇刀术和相关武术文化成为原生态旅游项有着潜在优势和极高的价值。笔者在云南昆明民族村调研时看到过景颇族小伙子们的景颇刀舞表演,但与在芒市西山乡和盈江县太平乡看到的景颇高手耍的刀舞有很大的出入,没有真正体现出景颇刀舞的传统特色。所以,认真挖掘传统景颇刀术的精华,努力打造旅游产业的金字招牌,为传统景颇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动力,进而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七、成为全民健身的一部分
滇黔武术拳种众多,相关文化丰富多彩,在滇黔的历史发展中有过辉煌的记录。苗拳、侗拳、景颇拳等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景颇族常把刀舞得好坏作为择偶的标准和是否勇猛的标准。所以,在那样的文化氛围中,几乎每个景颇男子都会耍几套刀术或刀舞。在当今国家大力提倡全民健身的良好环境下,滇黔武术再次成为人们的最爱有着先天的优越条件。它不仅能唤起久藏在心中的那份美好记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能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增强人们的体质。
八、政府给予一定的关注,提供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
目前,这个社会是“经济社会”,就连地处偏僻的滇黔也难逃经济大潮的影响。众多的年轻人离乡背井、远走他乡打工挣钱,对祖传的武术以及相关的武术文化由于无人问津而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如在黔东南芹香寨侗拳调查中发现,这里30岁以上的男子,几乎人人都会耍几套拳术,可见群众基础很好。在调研期间看到,群众热情很高,众多围观的群众你来我往都争着展露一下拳脚。这里的村民们讲,习武练拳、耍龙灯是这里的传统,但是由于无人组织,政府也不提供一定展示才艺的平台,使这里的武术文化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他们最近一次组织舞拳和耍龙灯也是1992年的事了。所以,侗拳的传承出现了严重断层。就连这里很有名望的拳师杨忠康的儿子们也对祖传的技艺不感兴趣了。其他围观的已从学校放假回家的孩子们更是无人会上一招半式。他们说,只要政府能给予一些关怀,他们就能把已经丢失的传统重新延续起来。否则,这里的侗拳再过一些年,真的像这里的侗族大歌、侗族迁徙史歌一样,只是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一种文化符号。
综上所述,回溯滇黔武术文化的历史进程,我们看到在滇黔武术文化曲折蜿蜒的发展过程中,它总是以顽强的生命力留存在滇黔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需要我们发展和传承的也正是经过时间洗礼而保存下来的文化精华。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国家要有实际行动来推广,要从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高度来弘扬和传承,发扬光大。
浏览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