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个旧、蒙自、开远等地著名的有王树章、田官成、“尹铁头”、毅海池等武术名家,以及“双刀李”、“侠手刘”、“金枪”杨顺亮、“石锁”吴兴龙等。“尹铁头”、“双刀李”曾挂牌行医,擅长医治创伤。田官成于20世纪40年代在个旧大坟坝设场献艺,于个旧正街开馆行医,远近闻名。境内的民间武术,经历了漫长的传播、发展过程,各种门派互相渗透,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武术内容。此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武当乾坤门和少林拳等。武当乾坤门的代表人物为个旧的王树章。其自幼从师于外来的游方道人,深得武当乾坤门功法之精妙,青年时就读于黄埔军校成都分校第16期,后为傅作义将军的侍卫副官长,随傅作义将军在北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回到个旧,继续研究和传授武术。少林拳派以蒙自的曹德义、个旧的刘金波为主要代表人物。曹德义,原籍四川,学武于成都国术馆。抗日战争时期在军队中教过武术,参加过台儿庄战役。 刘金波,原籍浙江,人称“快手刘”,学武于天津国术馆。①民国年间,外地人大量涌入铜仁地区各地,将外地拳种和武术门派带入铜仁。20世纪30年代石阡县城刘子前曾设馆收徒传艺。
红河沿岸和南溪河谷地带不少黑旗军后代擅长武术。清末民初,商会为保护商民利益,聘两广武师组织青年练武。20年代末,以黄大、赵宽南为首的武狮队和李庆春(广东梅县人)为首的文狮队(亦称瑞狮堂),各自招收门徒教练武艺。黄大的狮舞是单人舞,称“武狮”;李庆春的狮舞双人表演,称“文狮”。 文武两狮锣鼓节奏和把式迥然不同,黄大以拳、腿见长,李庆春则刀、叉、拳、 棍齐全,徒弟广布,影响较大。②
新中国成立后,在滇黔工作的武术工作者有很多,他们为滇黔武术的发展作 出了巨大贡献。如沙国政、何福生、马鸿志、王之和、唐瑞林、张静和等。
何福生(1910—1998年),回族,河南省南阳市人排名中国武术九段榜首,被尊称为一代宗师。1916年起随祖父习武,专攻查拳;后从王子平、于振
①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编纂委员会编:《红河州志》,423〜42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二 联书店,1994。
②河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县志》,6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联书店, 1994。
声、马金标继续研习查拳。1929年考入南京中央国术第三届教授班,随马英图学八极拳,随黄柏年、姜容樵、朱国福学形意拳。后随杨洪武学习摔跤,精于左右拔脚、抹脖、手蹩子带剪腿连环使用,有“马前三刀何快跤”之称。1933年、 1936年两次随中央国术馆出访东南亚诸国和地区。在新加坡首场表演,与温敬铭“空手夺枪”,精妙绝伦,轰动南洋,备受赞誉。《星洲日报》载文称其为 “神枪小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省武术队教练,培训了苏自芳、吴云华、刘豫堂、李海燕、胡宝林、贾文琴、刘永明、朱刚平等许多全国冠亚军及教练。1960年获全国武术比赛表演一等奖。多次担任全国武术比赛正、 副裁判长,总裁判,总评议长。60—80年代四次出访日本,为日本各界表演精绝的中国武术,轰动全口本。1995年在中国武术协会等组织的“中华武林百杰” 系列活动中,被评为“十大武术教练”之一。1985年、1986年应中国新闻社与潇湘电影厂的邀请,参加了《八百罗汉》与《天国恩仇》的演出并担任主要角色。
马鸿志(1911—1994年),回族,出生于山东省济南西关。自幼酷爱武术, 12岁拜武坛名师王兆林习拳,深得查、华、炮、洪、八极等拳术的精奥,并娴熟各种长短器械及摔跤。20岁时考入山东国术馆深造,更加铸就了深厚的武术功底,功夫渐趋精深。抗战期间,马鸿志举家迁至昆明并定居昆明,一边谋业, 一边授武。新中国成立后,马鸿志就业于昆明市鞋厂。业余时间,他全部用于武术传播和教学,除了在文化宫公开传授武术外,还兼任云南大学武术教员,在多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下,其一身武艺有了施展的地方,其演练的查拳闪展腾挪,舒展大方,健美之势动人心魄,故被誉为云南查拳王。多次参加全国武术交流观摩大会并获得奖励。
王之和(1902—1992年),山东陵县王庄人,自幼好拳嗜武,师从乡里武师习弹腿、查拳、少林拳诸技。后从通背名家修剑痴、“快手”刘智(另有醉刘之称)习拳,深得其传。1939年贵阳举办武术擂台赛,王之和受邀任裁判,此后, 王之和便一直定居贵阳。新中国成立后,王之和任贵州省武协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常往返贵阳和毕节两地,传承武术。“文化大革命”后,武术活动逐渐恢复。1982年,王之和出任武协副主席,后增补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贵州省分会委员,先后在贵州省公安厅、消防大队,省武协、省武术队任教。王之和多次参加国内大型武术活动,均获不同奖项。王之和的事迹在《中华武术》、 《贵州日报》、《贵州体育》、《贵州体史料》等刊物上均有报道,并被列入《中国武术人名志》。
张静和(1904—2000年),北京人,满族。少年时随保定少林名家宋宝山习武,后与表兄罗振元同拜皇宫侍卫“大力恒”恒泰(字寿山)为师习通背、螳螂及太极诸艺。青年时曾任山东省主席韩复窠大刀队教习,与京城“醉鬼张三”、“燕子李三”均有深交。抗战前夕只身入滇,在圆通寺国术大会上演练螳螂拳一举成名,省主席龙云聘其为省府国术指导。在“国术救国”的倡导下, 1931年,张静和与友人及学生在昆明成立云南太极研究会,广播武术。新中国成立后,业余时间在翠湖、圆通山及五华体育馆等处教徒,传人众多。2000年 10月,张静和因病去世。其女张云雯、子张云虎均承父业,以传播武术为己任, 传人千计。
唐瑞林(1911—1994年),江苏人,17岁时在南京拜任长青为师,学得弹腿、子午拳、夜行剑、九龙断肘刀、大架击拳、敏心掌、猿劈棍、十八对拳、养生十八法、劲虹硬气功等。新中国成立后,唐瑞林在昆明建筑公司工作,每天早晚带徒传艺。1979年,唐瑞林代表云南省参加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民间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优秀奖。80年代表云南省武术代表团参加在山西太原举行的全国第二届“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得优异成绩。曾就任云南省武术协会委员,云南省气功研究会理事,昆明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在昆明市工人文化宫先后开办硬气功培训班10多期,为云南省的武术事业培养了众多的武术人才。
从这些武术精英中可以看出,外地武术精英占了很大比例,即使是本地武术精英也是深受外地武术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武术精英对滇黔武术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对滇黔少数民族武术拳种、拳派或体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当代滇黔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滇黔武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特有的娱身功能、独特的健身价值。其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品质之优为世界所罕见。在喜庆丰收、宗教形式、婚丧嫁娶以及各种节日中,武术文化都是其不可缺少的内容, 以生动的形式再现了滇黔民族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它以顽强的文化形态存在,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
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加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滇黔的武术文化生态正经历着巨大的冲击与洗礼,面临着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留存于滇黔境内的地戏、关索戏、阳戏、端公戏、般打、木偶戏等面临后继无人的现象,苗拳、侗拳、布依拳等民族武术拳种也面临同样的情况。如傣族武术中古老的 “灭火孙扫哈”等已无人知道。常见的“灭锡烂”、“灭界朵”等,大多数村寨 还能表演,但有少数地方只是听老人说过,已经没有人会表演了。由于在封建社会里,教人时都要保留几套,所以,武术套路越来越少。如“灭界朵”,据说有 130套,至今所了解到的只有一半。①另外老年龄化问题也很突出,仅以景颇族武术为例,景颇族被称为是带刀、耍刀的民族。但是在实地调查中得知:一般而言,以30岁为分界线,30岁以上的男子,年龄越大,会景颇刀舞和刀术的人越多;反之,30岁以下的男子,年龄越小,会景颇刀术的人越少。有的村寨几乎已无一人会这门传统技艺了。在景颇族目瑙纵歌节上纵情持刀欢跳的景颇少年, 也只是随着撩人心扉的民族音乐和大家一起跳一跳简单的舞步,95%以上连基本的刀花都不会玩了。滇黔武术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奇葩和优秀的文化遗产。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在中国文化西方化越来越凸显的今天,我们怎样保护、传承与发展武术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对滇黔武术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研究,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推动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活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浏览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