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拳套路运动中的生理生化学研究成果:
邱丕相、赵萍等从运动时间、动作变化节奏、动作特点等角度对武术自 选套路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结合运动生理、生化原理,认为武术自选套路运 动三种能量代谢都参加了供能工作,以无氧代谢为主,并提出无氧代谢约占 75%~80%,有氧代谢占 20%~25%。°温力教授通过测试,认为套路运动的能量代谢主要是依靠无氧代谢的乳酸 能供能,平均强度在400-800米;且随着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高,糖酵解能力 也随之提高。温力教授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确认长拳运动的能量代谢是以无 氧代谢的乳酸能为主,同时认为非乳酸能也很重要,要提高长拳运动员的训练O 邱丕相,等.从武术自选套路的能量代谢谈速耐训练」教学与科研.19«0 (3). 水平,既要提高运动员的乳酸能能力,乂要提高非乳酸能能力,并据此提出“1 分30秒间歇训练”是发展长拳运动专项能力的有效手段。°陈晨等测定成年运动员演练长拳时每分钟摄氧量仅达最大摄氧量的45%左 右,表明在此类套路运动中,运动员的摄氧量与需氧量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因此,这类运动供能方式是以无氧糖酵解供能为主;并测算其无氧供能比例为 68%,有氧供能比例为32%。。罗民生通过乳酸测定,分析比较男女之间、不同水平运动员之间、不同专 项套路之间及套路演练过程中的乳酸值,验证了武术套路的供能为无氧糖酵解 供能为主。®秦念阳、柏晓玲等、樊晋华等的研究也表明长拳、南拳类套路运动时的能 量主要来源于无氧供能系统,同时有氧供能系统也参与供能,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科学地训练运动员供能系统的方法和手段。°
散手运动的生理生化研究成果:
赵萍等从散手运动的时间、运动强度及动作特点等角度进行了理论分析, 认为该运动的能量供应主要依靠糖元的无氧酵解,并因此提出散手运动员应着 重发展乳酸系统供能能力,加强无氧耐力的训练。0赵光圣等对运动员运动后即刻心率及血乳酸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认为散 手运动员专项耐力的特点是以无氧耐力为主,且提出间歇训练法是提高散手运 动员专项耐力水平较理想的方法。姜传银则对较高水平运动员进行了研究,认为散手运动是属于糖酵解代谢 为主的运动,蛋白质代谢供能在散手竞赛中占的比重较少,并对散手运动的训 练方法提出了建议。®太极拳类套路运动的生理、生化研究成果:太极拳较之上述两类运动有所不同,其运动时间稍长,动作舒缓均匀,全 身要求放松,且注重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赵萍等分析了上述特点,认为该运动❶ 温力.长拳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及训练[D ] .上海:上海体育学院,1981.❷ 陈晨.武术套路运动的能量代谢及其对肾功能的影响(毕业论文)[D ].上海:上海体育学院,1983O 罗民生,等.武术套路竟赛项目运动时供能特点的初步研究[J •体育科学・1994 ( 2 ).❹ 秦念阳,等.武术长拳训练与能■供应[J].体育科学研究,1997 (5).❺ 赵萍,等.不同形式武术运动的能量代谢特征及训练方法[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 (3 ) :23-24.© 赵光圣,等.武术散手运动员专项耐力的特点及其训练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 (3):18-19.❼ 娄传银.武术散手运动员赛后血乳酸、帆尿素氮、心率等指标研究[D1 .上海:上海体育学院,1992. 能使毛细血管微循环功能提高,血液供应充分,加之注重呼吸运动,机体摄氧 量较为充足,因而其能量供应几乎全靠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建议训练时更应 重发展整体有氧耐力,同时兼顾发展腿部承受静力性负荷的能力。陈文鹤测定了太极拳练习时能量的消耗,发现陈式太极拳练习对人体的负 荷较大,杨式和简化太极拳练习对人体的负荷较少,说明不同拳式的太极拳能 量消耗不同。他还发现同一拳式的不同架势,能量的消耗也不一样,低架势的 能量消耗比高架势多。。但是对武术生理生化学理论来说,目前的研究理论成 果还处于初级阶段,有许多研究项目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明。首先,武术生理生化学创新要研究武术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神经反应 的快慢决定于反射时的长短,反射时的长短决定于兴奋在中枢内通过突触的次 数。而武术运动中的“以意导动” “以意运气,以意运身”随着动作意守丹田、 意到五梢、意存丹田、意布五梢等如此循环往复不绝.对神经系统是极好的锻 炼,更使神经兴奋性增强,应变能力提高。其次,武术生理生化学理论创新要研究武术运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现 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体肌肉的大小决定于以下五个因素:一是单个肌纤维的收 缩力;二是肌肉中纤维的数量;三是肌肉收缩前后的初长度;四是中枢神经系 统的机能状态;五是肌肉对骨骼发生作用的机械条件。现代研究成果表明在运 动训练影响下肌纤维的数量是不发生变化的,变化的是肌纤维的质量。长拳套 路和散手运动对提高肌肉力、加强肌肉工作能力的机理与其他竞技运动基本相 似,而气功及太极拳之类拳种对提高肌肉工作能力更有其独特的功效。气功及 太极拳运动保证了肌肉的营养和氧气供给,使肌肉始终处于有氧代谢之中,神 经的适度兴奋状态,能促进肌纤维兴奋性增高,参加运动的肌纤维数量也相应 增多,因而肌力也必然增大。再次,武术生理生化学理论创新要研究武术运动对心肺功能及循环系统系 统的影响。人体循环系统是人体供能的主要途径,其机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身 体各器官的功能情况。现在研究表明武术运动特别是太极拳和气功之类武术运 动对减少心肌耗氧量、提高心功能、使心肌功能节省化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具 体影响程度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武术运动中的呼吸与自然呼吸相比,更强调 “深、长、细、缓、匀、柔”等特点。其特殊的呼吸要求对肺部影响很大,特别❶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是武术运动中普遍强调的腹式呼吸,更有利于气体和血液的畅通运转,这与空 间效应和按摩效应有关。最后,武术生理生化学理论创新要研究武术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由 于武术运动对意念和呼吸的要求较强,所以人们在练功时也就非常重视意守丹 田和进行腹式呼吸,这就比其他运动项目更能刺激植物性神经系统,从而通过 神经间接地影响到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当然对武术生理生化学理论创新的研究不单单只有这几方面,现代武术生 理生化学研究表明武术运动对于机体生理、生化各方面的影响是全面的、整体 的、客观的和综合的,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以外,武术运动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 合理化因素的恒定,加强各种酶体的活动以及改善消化、排泄系统都有着积极 的作用。
5.2武术医学理论体系创新
武术医学是从医学角度出发,研究武术运动中人体的结构组织变化,武术 技击对人体的各种器官组织的影响变化的规律,以及武术运动过程中跌打损伤 的治疗与康复的一门学科。在传统中国武术中许多技击理论都有一定的中医理 论作为理论支撑,而现代武术中更应该重视医学理论对武术的指导作用。中国武术与传统中医学是在同一个东方文化体系中发展成长起来的,它们 都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传统中医学和中国武术在几千年发展历程中,不但积 累了大量的、丰富的经验,而且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但是从人体角度 来看两者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武术医学理论体系就是产生于中医基本理 论中,中国武术将传统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综合观等理论完整地吸收整理运用 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武术医学理论体系,这不但对武术技 术动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武术理论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中 国武术拳谚云:“拳起于易,理成于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武术医学理论概 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是人体小环境与自然大环境的高度统一,也就是中国武术整体观和综 合观所强调的理论统一性。中医整体观理论在武术中的广泛应用。传统中医认 为精、气、神是人体“三宝”,也是人与自然界达到高度统一"和谐的存在方 式。张景岳《类经》认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于此。”传 统中医用构成万物的“气”,把养生活动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认为“百病生 于气” “气治则安,气乱则病”。当人体小环境与自然大环境协调时,疾病就产 生了。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指出:“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 终其寿。”因此,精、气、神是先天具有的,与生俱来,保持先天状态,达到 人与自然界的高度统一和谐,这是传统中医整体理论的体现。武术理论将传统 医学的精、气、神学说运用至自己体系之中,《易筋经》说:“精气神乃无形之 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所以,通过筋骨肉等“有形之身”的锻炼来达到 培精、调气、正神的“内外兼修”,几乎是中国武术所有拳种流派的宗旨。其二是人体生理机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一方受到损伤,另一方 也会有反应。中医认为,人体各部器官功是休戚相关的,局部疾病可以影响 到全身,全身病变可以显现于某个局部。人体每一病症的发生,无不体现出整 体的失调。
浏览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