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禅功是一套修行觉知当下呼吸、心念生灭净污见明的身心功法。呼吸为止,呼吸 为观,系统地让我们了解身心意识造作性。当杂念减少,禅相出现时,此际一概不予理会, 反复练习(遍作)心念的生灭,有时会见到身体局部或全身的生灭,以不予理会,继续观 照;直至见到心的生灭时,才自动转移到观心的生灭,或暂时观呼吸的气息(止禅)。在往 下修深沉的生灭,禅相必然出现。修观行者可以修到随时可以轻易及迅速地得到无常观, 即处在证人涅槃的边缘。已证果者则可再进入(以涅槃为目标的)果定。此止观法对身 心健康,气血调和皆有疗心治身之效。止观内功禅住一切处,端心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 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 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复以心除心,心若弛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 无外境界。是名止观内功禅。
呼吸(奢摩他)为止以呼吸的气息,触到鼻端,鼻子下面,上嘴唇上面)触点上的气息,为专注的目标。念现前,一再寻(专注目标)、伺(继续专注目标)于触到鼻端上的气息。仅留气息的观察。其他目标,排除其他目标(如:声音、疼痛、思惟),但须放轻松。初禅,以声为刺,“刺”为“障碍物”;第二禅,寻、伺为刺;第三禅,喜为刺;第四禅,入 出息(呼吸)为刺;于想受灭定(三果、四果圣人才可以人),想(心的印记)、感受为刺。调节呼吸,渐次平息风相(可以听到呼吸声)、喘相(呼吸不顺)、气相(可以感觉到 呼吸),心愈静、愈集中,息相(微息,呼吸若有若无)愈显著,以自然得到细呼吸为安定相, 靠近禅那。禅相呈现透明状时,心自然被禅相吸入而入定,或者将心投向禅相(看禅相)而入 定。出定后检查五禅支[注意力放在心(脏),约一秒钟]进入初禅后,若要晋升更高的 禅那,则出定后,舍弃寻伺等禅支,再入较高的禅定。初禅有寻、伺、喜、乐、一心;第二禅只 有喜、乐、一心;第三禅只有乐、一心;第四禅只有一心、舍,于各禅那修五自在:人定自在,能够迅速地入禅定。(一弹指至十弹指的时间人定,有些人以五分钟 为计。)住定自在,能够于迅速地住在定中。出定自在,能够迅速地从定中出来。省察自在,能够在出定后省察刚证得的禅那的能力。[观察心(脏)中的禅支]转向自在,是能够迅速地以意门转向心转向寻、伺等禅支的能力。
《清净道论》)(二)呼吸——毗婆舍那(观)以呼吸的“触”,触二地+火+风)——碰触到鼻端上的皮肤,为觉知的目标。“念”现前,一再寻(二觉知目标)、伺(二继续专注目标)于呼吸的“触”。“有”触即 是触的“生”,“无”触即是触“灭”。观触的有无(生灭)即是“生灭随观”或是无常随观。修观者心具有弹性,对其他目标(如:声音、疼痛)没有排拒性;若心生排拒性是不 自觉地偏向止禅,或对所观的目标有执取。当其他目标变得强烈时,可以暂时或长时放开 呼吸的触,以新的目标(声音、感受)为目标,即如经中所说的:见只是见见以见为量、闻 (听)只是闻(听),觉(嗅、尝、触)只是觉(嗅、尝、触),识(知)只是识(知)。若要思惟(主 要是思惟蕴、处、界的无常、苦、无我)可进行短暂的时间(数秒钟),当见到生灭之际,不宜 思惟(因一思惟就无法保持无常观)不以得到禅那为目标,因此,声音不为刺,而且必要时,可将它们(声音、听觉)当作 观禅的目标,观察它们的生灭相。呼吸四相:风相、喘相、气相、息相,皆可以持续修观。昏沉、散乱或增加对生灭的清 楚觉知,可以加强呼吸:风相,也可以呼……呼……呼……,吸……吸……吸……每一呼一 吸停顿一下。在“息相”,呼吸若有若无,有时会偏定,须以风、喘、气相来调整。当杂念减少,禅相可能出现,但此际一概不予理会,反复练习(遍作)触的生灭,有 时会见到身体局部或全身的生灭,可以不予理会,继续观鼻端的触;直至见到心的生灭时, 才自动转移到观心的生灭,若是观智不成熟,心脏会痛,就不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心脏,应该 继续观鼻端的触,或是暂时观呼吸的气息(止禅)。在更深沉的生灭,禅相必然出现。无论任何时候,不看禅相及其光色;在近行定(或刹那定)也有五禅支,但是不予 理会。修观行者可以修到随时可以轻易及迅速地得到无常观,即处在证人涅槃的边缘。 已证果者则可再进入(以涅槃为目标的)果定。
第二节参禅偈十二首一参禅不是玄,体会究根源;心外原无法,那云天外天。二参禅非学问,学问增视听,影响不堪传,悟来犹是剩 三参禅非多闻,多闻成禅病;良哉观世音,返闻闻自性。 四参禅非徒说,说者门外客;饶君说得禅,证龟返成鳖。 五参禅不得说,说时无拥塞,证等虚空时,尘说与刹说。六参禅参自性,处处常随顺,亦不假磋磨,本原常清净。七参禅如采宝,但向山家讨,蓦地忽现前,一决一切了。八参禅一着子,诀云免生死,仔细拈来看,笑倒寒山子。九参禅须大疑,大疑绝路歧,踏倒妙高峰,翻天覆地时。十参禅无禅说,指迷说有禅,此心如未悟,仍要急参禅。十一参禅没疏亲,贴然是家珍,眼耳身鼻舌,妙用实难伦。十二参禅没阶级,顿超诸佛地,柱杖才拈起,当观第一义。第三节六妙法门一数息门:摄心在息,从一至十,名之为数行者为修无漏真法,先须调心人定,欲界 粗散难摄,非数不治,故须善调身息,从一至十,则粗乱静息,心神停住,是为人定之要。故 以数息为妙门也。二随息门:细心依息,知人知出,故曰为随。行者虽因数息心住而禅定未发,若犹存数 则心有起念之失,故须放数修随。心依于息,入时知人,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 若心安明净,因是则诸禅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三止门:息心静虑,名之为止。行者虽因随息心安明净,而定犹未发。若心依随,则微 有起想之乱J澄淳安隐,莫若于止,故舍随修止,是中多用凝心止也。凝心寂虑,心无波 动,则诸禅定自然开发,故以止为门。四观门:分别推析之心名为观,行者虽因止证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住定心,则有无 明味著之乖,故须推寻检析所证禅定,是中多用实观四念处也。若观心分明,则知五众虚 诳。破四颠倒及我等十六知见,颠倒既无,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五还门:转心反照,名之为还。行者虽修观照,而真明未发。若计有我能观析破于颠 倒,则计我之惑,还附观而生,同于外道。故云是诸外道计著,观空智慧,不得解脱。若觉 此患,即当转心反照能观之心。若知能观之心虚诳无实,即附观执我之倒自亡。因是无漏 方便自然而朗,故以还为门。六净门: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之为净。行者修还之时,虽能破观之倒,若真明未发, 而住无能所,即是受念。故令心智秽浊觉知,此已不住不著,泯然清净,因此真明开发。即 断三界结使,证三乘道,故云:其清净得一心者,则万邪灭矣。以净为门,意在此也。
浏览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