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蚩尤拳注重基本功力的习练,尤其注重桩功。高桩健身强体,矮桩强其武功,平桩适用断手实搏。历史上发生在苗区的械斗、格斗、战斗等,皆因地势的影响,大多是短兵相接,因而其下盘必须稳当,更多地利用上肢拳法的紧密来取胜。苗拳对练桩功十分讲究,且方法较多。常练习的桩功有“泰山桩”,得其妙者,可任两人推拉不动,甚至可任两人用扁担翻撬不动,稳如泰山,故得名 “泰山桩”。发劲奇特,以狗出水时的惊弹抖水劲为基础劲练习,称惊弹炸抖劲。 以此劲为基础产生多种劲力,通过火功练习而成。为了增加拳和掌的功力,蚩尤拳采用打杉木皮的办法。杉木是地方物产,苗岭到处都是,取材方便。杉木皮本身有活血的功效,具有很好的练习效果。
(5)蚩尤拳很善用粘功,讲究“神打”。所谓粘功,即暗功或者是内功。此功多采用点穴道、滑手等手法,反映了苗族古代文化发达的特点。蚩尤拳还十分善于使用拳之“靠手”、棍之“罩手”等粘连手法。蚩尤拳拳师使棍,是用粘法使棍活动自如,而不完全靠握力持棍。这样,既可变化无穷而迅速无比,乂可防止敌手洗棍而伤我持棍之手。总之,把格斗的基本技能与点穴、反关节的基本原理相结合,是苗族武术的基本技击方法,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古代文化发达的特点。
(6)蚩尤拳注重药功、气功。药功分为制敌药、治病疗伤药。传说中的蛊毒就属制敌药之一。拳师称为打匠,既教拳也帮人看病。蚩尤拳的跌打损伤药自古著称于世。学拳必学药。在蚩尤拳中,气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且常常与医术相结合。软功多用于止血、止痛、退烧等治疗;硬功多用跌打损伤、骨折复位、脓肿切除等手术,蚩尤拳的气功和气功疗法历史悠久。清代中叶,蚩尤拳气功极盛,蚩尤拳的许多拳师既精于气功,乂精于伤药,他们四处行医,教练武术,既是医师,乂是武术“教头”。
5.蚩尤拳拳法歌诀的象形特色及文化特色
黔东南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苗岭山脉向湘桂丘陵过渡地段,境内峰峦叠嶂,森林茂密,动物资源异常丰富。苗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细心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丰富本民族武术的技法理论。蚩尤拳的拳型有豹子手、虎掌、猴勾、鹤鹰爪之型;劲力有蛇缠、狗惊、憨牛冲之说。强调击打的效果,要铜拳、 钢掌、铁桶身;技法有策手、粘法、神打功。与人交手时要虎猛、蛇毒、岩鹰眼,水接、火发、转轮身。充分显示了苗族先民的智慧和才智。其中的水接、火蚩尤拳拳法歌诀的象形特色及文化特色指与人过招接招时不能硬拼要像水一样柔和,出招时要像喷出的火一样突然、 迅捷,令对手防不胜防;进攻时像猛虎一样勇往直前,从气势上压倒对方;对待敌人要像毒蛇一样狠毒,手下毫不留情;审视对手要像岩鹰的眼一样锐利审时度势。
6.蚩尤拳兵器方面的文化特色
蚩尤拳的兵器,别有特色,属比较古老比较原始的兵器,器、械兼用,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本民族古朴之风韵。常见的器械有棍、苗族锐耙、篁角阴叉、苗族刀矛、苗族双锤、竹条镖、铜、烟杆、棒棒烟、苗族刺、苗族斧、苗族鞭、苗族戈、钩钩刀、连枷棒、木椅、流星钟,这些器械粗犷沉重,与其他拳种的兵器从造型上大不相同。苗拳的兵器随着与其他拳种的交流,也吸收了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的兵器技术。如张秀眉、杨大陆起义时,就将张弩、大小木单弩、伏远弩等兵器进行了改革。并吸收了清军兵器的优点,改变了剑、戟、殳、钩、斧、 铜、锥、刀、匕首等的制造技术。苗拳中的兵器还有与生产生活结合的特点。平时为农具,战时作兵器,如锤耙和三角叉等。明清时期,生活中常用的棒棒烟管也成了杀敌的兵器。
(1)棍:为蚩尤拳器械之首。蚩尤棍常因地取材,用救兵粮树刺、木绣花、 青木等坚韧木质制成,木质坚硬,即使是最锋利的刀剑也很难削坏它。蚩尤棍持棍的基本姿势、基本棍法及名称都与汉族棍术有明显的区别。综其突出特点,就 是“半边棍”,即握棍之双手,一手作支点,一手作力点,作力点之手可以全握棍,作支点之手则只能握棍之半边,以防敌“洗棍”时伤持棍之手,故俗称 “半边棍”。不过,握半边棍很难握牢实,除内用粘功之力外,还需要一整套特殊的操练方法。打花棍和金钱棍也是蚩尤拳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器械。打花棍长1米或1.5米,两头扎花,八人持棍对打,棍来棍去,攻防相对,节奏有声。可作文体活动,亦可当武器对敌;金钱棍,棍长1.2〜1.5米,棍的两端嵌上铜钱,舞动时金属碰撞发出响声,可文体表演,亦可作对敌器械。由于两端嵌着铜圆, 对敌斗争时,响声能扰乱敌方思维,迷惑敌方,容易打败敌人。
(2)棒棒烟:苗家在封建统治阶级搜缴兵器后,就用生活用具来代替武器。
“棒棒烟”管是坚韧木质雕刻而成的。平时可以吸烟,战时可作短兵器。其威力如铜,防不胜防。
(3)竹条镖:是以竹条作柄,头钉铁镖而成的一种软兵器。制作时,将竹 子划成细蔑条,以20或30根箧条用麻绳扎成条子,浆以猪血,涂土漆,使之黏成一体,做镖杆用,既柔软乂坚韧,竹条长丈余,使用时放开竹条,以镖头射击,收时曲卷成圈,系于腰间。
(4)苗帕:是苗族文娱中的一项杂耍,为数名女性将方帕顶于指尖,并以舞蹈姿势将一块蜡染方巾旋转起来。这项活动是苗族娱乐中的文艺节目之一。苗帕杂耍经过熟练,达到炉火纯青之时,一经甩出便可当成软器械,百步之外伤人。
此外还有飞针、飞石、锥等民间常用器具演练变化而成的武器。
二、侗拳稀有兵器一月牙翼齿锋
(一)侗拳概述
侗族最早以名称“伤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炯苗”、“蛔 蛮”、“洞家”、“晌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贵州的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约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侗拳主要分布流行在黔东南的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镇远、剑河、二穗、雷山等县。据考证,侗族与秦、汉时期的今广东、广西一带的“骆越”(“百越” 的一支)渊源密切。魏晋以后,这些部落乂被泛称为“僚”。侗族先民居住在深山老林中,入山采樵,都随身携带砍刀、杆担、镰刀、钉耙、锄头等工具,一旦遇敌临急时常随手操起农具为防御武器,后逐渐成为侗族武术中的棍、刀、耙等 器械。侗族尚武,史籍中多有记载。宋朝时,五溪地区,有战事即“众庶云集”,负弩矢出征。当时黔南的社会情况,如《宋史•蛮夷传》说:“诸蛮族类不一……每忿则推刃同气,加兵父子之间,复仇怨不顾生死。出入腰弓矢,匿草中射入,得牛酒则释然矣。……相攻击,鸣鼓以集众,号有鼓者为‘都老‘,众推服之。”“溪恫”是自治性、自卫性很强的集体,遇事击鼓相召,以掌鼓者为 “都老”,为“众推服”,“将征战乃相屯聚”,“复仇怨不顾生死”。所以,人们 “出入腰弓矢”,“无不习战”。宋人周去非在其《岭外代答•田子甲》中也说: “炯民事仇杀,是以习战斗,谓之田子甲,言耕其田而为之甲土也。”并说:“溪如之民,无不习战。”①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也载:“两江州恫及诸外蛮无不带刀者。”②可见宋朝时,侗族的武术形态已经很成熟完备。明朝田汝诚在其《行边纪闻》中说“恫人,以镖弩自随,尚仇而喜杀。”③清朝《镇远府志》 载:耐人“喜杀,不离镖弩。”&都讲述了侗族的尚武之风,并从这些史籍记载中可以看出,弓弩、镖为侗族常用的武器6这在侗族鼓楼上也可见一斑。
侗族历代都有反压迫反暴虐的优秀传统,在历次的农民起义中,侗拳得到不断充实和提高。明朝时的农民起义领袖吴勉就精通刀枪剑法⑤,名震八洞。清朝时农民起义领袖姜映芳,曾在起义前前往湘西学习武艺⑥,学有成就后回到家乡,附近乡寨“多从学习”⑦。另外一些外来的拳师对当地侗拳的发展也有很大
①(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33〜3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②(宋)范成大撰,严沛校注:《桂海虞衡志》,40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③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四卷,606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④贵州省镇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镇远府志》卷九,63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⑤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黔东南州志•人物志》,1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⑥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黔东南州志•人物志》,23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⑦(清)奕欣等撰,中国民族图书馆整理:《平定贵州苗匪纪略》卷十一,北京,中国书店,1段。
的贡献。如民国期间,四川武术师“铁罗汉”李冰于民国四年(1915年)在雷 山娶妻王氏,遂定居雷山白连乡白键堡,设馆授武从教三十余年,其学生、门徒在黔东南甚多①。此外,也有的寨子为了安全的需要,主动到外地邀请拳师。笔者实地考察的天柱县芹乡寨就是在清道光年间请湖南武师来寨子传授武功的,至今已有六代。如今芹香寨231户人家,30岁以上的男子几乎个个都会武功。其寨子外的跑马场“永封禁碑”和寨子里的武进士残柱都可印证此地昔日武风的强劲。
浏览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