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是滇黔武术大发展时期。朝廷提倡“文童习武,武童习文”。许多地方设武场、演武厅,供武童习武、演武比赛。每年到秋季还举行骑马射箭比赛。据云南省云县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曾出现过武术馆”,但没有说明是什么拳派的。明代,中原内外家武术传入昆明。一些城市中,汉族有耍大关刀、耍棍棒、耍大刀、舞剑、打拳术、举石磁和哑铃、骑马射箭等体育活动。②明末清初,昆明女武术家杨娥刺杀吴三桂而扬名天下。同时期出名的还有昆明北城外名为殷姑娘的女子,武艺精湛;晋宁人吴金州臂力过人,武林人称吴重手;此外还有精通剑术的黄纯之女等。③期间武术的大发展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有密切关系。
明清两代,滇黔地区多次爆发农民起义,滇黔各族人民肩负着打击侵略者和清政府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动荡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地方大户都组建起地方武装以防患未然。《滇志•兵食志》载:“近日人情所向,渐修武备,以安人心,以 实内地,以备招募,以禁盗贼,今使民自保家,人心欢从,精壮子弟,必有喜事技击,而轻行阵,呼吸间万人毕集。”④《永历纪事》⑤中也说当时的地方武装 “能跣战,不畏矢,执标枪、大刀,常以少胜众。”其悍勇可见一斑。并对武术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铜仁地区志•体育志》中记载:清乾隆、 嘉庆年间,松桃苗族人石柳邓领导遍及黔、川、湘三省边界的起义失败后,余部散落民间,成为苗拳的传播者。清末咸丰、同治年间,沿河县境内爆发了刘永宽、田母苟等领导的土家族人民起义,给土家拳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⑥侗族的“白马将军”起义,对侗家武术的创立与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
①《南诏德化碑》。
②昆明市路南彝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路南彝族自治县志》,843页,昆明,公南民族出版社,1996。
③昆明小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昆明市志•第九分册》,58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④(明)刘文征撰,占永继校点:《滇志》,272页,昆明,石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⑤(明)丁大任:《永历纪事》,见《钱•甲甲传信录》,334页,北京,占籍出版社,2002。
© 铜仁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铜仁地区志•体育志》,46页,贵阳,岚州人民出版社,1993。 作用。
清代,盛武举,设武庙。竞取功名有志之士习于弓马刀石外而习技击之术, 如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景谷设义学14馆。在馆内设置“尚武”的教学内容①,武勇者颇不乏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贵州贵阳府人曹维城武举殿 试进士第一名,时年20岁,成为贵州历史上最早的一位武状元。曹维城可谓是名家传世,其父曹元肃为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武进士,其子曹石则是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武进十,雍正御前带刀侍卫,曹氏祖孙二代都是武进士,其中还有武状元,算是贵州历史上最有名气的武术世家。据有关资料统计,清代,云南全省有武举4211人,武进士140人;贵州有武举993人,武进士 104人。期间,南来北往的武术名家在滇黔地区传授武术。精通南派少林武术的福建少林寺嫡传弟子陈占英,1867年就在昆明南校场挂牌教授徒弟②。清末, 云南总督唐继尧在昆明建立通晓武艺的卫队“做飞军”等。这些活动在客观上促进了武术的传播和发展。
民国初年,省外部分武术拳师在昆明、个旧、蒙自、开远等地带徒传艺,如王树章、出官成、“尹铁头”、毅海池、“双刀李”、“侠手刘”、“金枪”杨顺亮、 “石锁”吴兴龙等。③境内的民间武术,经历了漫长的传播、发展过程,各种门 派互相渗透,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武术内容。部分农村仍沿袭效古习武操练, 在空场、庙、祠等场所练武,有时还在伴有锣鼓、喷呐等音乐节拍中演练丢举石担、石锁、练枪棍、舞大刀等传统武术。
1914年在昆明承华浦运动场举行的武术擂台赛上,昆明讲武堂学员龙云打败法国大力士,轰动昆明。1932年春,傣族武师思洪贵在腊戍以精湛的武艺将缅拳王击倒而获胜威康边疆。20世纪20—30年代云南省在昆明举办的6次全省运动会上都设立了武术表演,这期间不少武林名人在滇黔传授各门派技艺。
20世纪30年代初在“国术救国”的口号下,各类武术社团纷纷成立,著名的武术社团有云南国术团、英武社、昆明市国术团、振武社、太极拳研究社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内地很多武术名人及中央国术馆相继迁入滇黔昆明,将全国各种武术流派及拳种带到滇黔,极大地推动了滇黔武术的发展,很多优秀拳种在滇黔流传。
抗美援朝期间,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昆明的武师们举行了联合义演。体现
①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概况》,213页,北京,民族出版社。
②昆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昆明市志》第九分册,59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③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志编纂委员会编:《红河州志》卷五,42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了武术家们的报国之心。1955年,大理三月街期间,滇西各族体育表演大会隆重召开,武术为主要表演内容,促进了武术在滇西的发展。1980年,全国武术表演赛在昆明举办。云南省武术队的胡宝林、李海燕、吴云华等分别荣获通背拳、八卦掌、形意拳3个项目的冠军,使云南的武术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滇黔众多的器械中,刀术和射弩无疑是很精湛的。刀在滇黔各少数民族中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阿昌族的户撒刀很有名,素有“东有龙泉剑,南有阿昌刀”之说。刀术在滇黔各民族中都是很精湛的。弓弩在滇黔各少数民族生活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弓弩仍在独龙族、怒族、基诺族等很多少数民族中使用。
摔跤运动深受滇黔各民族人民喜爱。其中彝族摔跤被誉为“彝族体育之花”。
在滇黔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着苗拳、傣拳、布依拳、布朗拳等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拳种颇具地域特色。从总体上来看,接受汉文化越早越广泛的民族,其民族武术套路的内容越丰富,技术体系也越完整。从腿法较少,腿不高踢,拳架低矮等演练风格来看,滇黔武术拳种多属南拳系列。
滇黔的武术器械种类独具一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棒术在民间较为常见,有白族的霸王鞭、苗族的“打花棍”、土家族的“打飞棍”等。苗族的双环刀,景颇族的平头长刀,阿昌族的户撒刀,侗族的月牙翼齿镜、勾林,彝族的钩懂、链锤、链条、流坨、链夹、古杆、钉耙、铁齿,傣族的铁齿,德昂族的袖锤,壮族的古杆等也是滇黔特有兵器。
据20世纪80年代滇黔两省武术挖掘整理的统计结果,云南共有拳种58个、 拳术套路650项、稀有功法2项、稀有拳种2个。贵州共有拳种39个,各族套路、练功方法800余项。汉族流行拳种有八极拳、八卦掌、通臂拳、太极拳、形意拳、查拳、少林拳、象形拳、地躺拳等,主要分布流行于昆明市、贵阳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遵义地区,安顺地区、毕节地区、铜仁地区、六盘水市。其他拳种主要分布情况如下:
表7-1滇黔拳种
拳种名称 | 流传地区 |
苗拳△ | 黔东南、黔南以及安顺、紫云、威宁、松桃、镇宁、望谟、安龙 |
布依拳△ | 黔南、黔东南、黔西南、安顺、贵阳 |
侗拳△ | 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镇远、佥河、三穗、雷山、荔波 |
彝拳△ | 毕节、威宁、赫章、纳雍、大方、黔西、织金、水城、盘县、六枝、楚雄 |
拳种名称 | 流传地区 |
伤佬拳△ | 遵义、安顺、毕节、大方、威宁、桐梓、仁怀、道真、关岭、清镇、平 坝、黔西、织金、金沙 |
水拳△ | .三都、独山、荔波、都匀、榕江、丹寨、凯里、雷山 |
叫川拳△ | 威宁、毕节、惠水、清镇、平坝、安顺、贵阳、兴义 |
壮拳△ | 黔南、黔东南 |
瑶拳△ | 黔东南、黔南 |
土家拳△ | 铜仁地区 |
纵横通背拳◎ | 贵阳 |
乃伸拳◎ | 贵阳 |
柔拳◎ | 遵义、桐梓 |
行剑◎ | 贵阳、兴义、黔南、安龙、铜仁 |
沙精通臂拳* | 毕节 |
黑虎拳* | 铜仁、石阡 |
钩镰枪* | 赤水 |
马式太极拳* | 毕节 |
精合拳* | 桐梓、习水一带 |
少林虎爪拳* | 赤水 |
十八投唐棍* | 赤水县官渡区、长期镇 |
蛇矛枪* | 赤水 |
猩猩拳* | 贵阳 |
傣拳△ | 西双版纳、德宏 |
白族拳△ | 大理 |
哈尼拳△ | 红河 |
布朗拳△ | 木老元乡、摆榔乡、布朗 |
拉祜拳△ | 思茅、临沧 |
伽拳△ | 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 |
拳种名称 | 流传地区 |
像俅拳△ | 怒江、维西 |
阿昌拳△ | 陇川、潞西 |
纳西拳△ | 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维西、香格里拉、宁液、永胜及四川盐源、木里和西藏芒康盐井镇 |
景颇拳△ | 陇川、盈江、潞西、瑞丽、梁河 |
浏览3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