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黔许多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地面潮湿,阳光一晒,水汽大量蒸发,容易形成瘴气,历史上被称为“瘴历之地”⑤和“古蛮瘴之乡”⑥。骇人的“瘴疣” 对当地人以及途经此地的军人、商人和路人来说总是挥之不去的恶魔。《后汉书》载,马援出征交趾时,由于所经地区瘴气严重,“军吏经瘴疫死者卜四五,⑦,给行军打仗带来诸多不便和众多的士兵伤亡。汉晋时期成书的《永昌郡传》云:行者六人经泸昌津(滇西地区)时,因为中此津瘴气,“皆悉闷死……中人则令奄然青烂”⑧。
三国时,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有“五月渡泸,深入不毛”⑨之说。
唐朝时,樊绰在记述滇西边地以及缅甸东北一带的瘴疣情况时说:“地有瘴毒……至彼中瘴者,卜有八九死。”⑩
元朝时,史载元军出师八百媳妇国时:“及至,未战,士卒(因为中烟瘴) 死者已七八。”⑪
明初,钱占训随征麓川时,看到当地的情况,在其《百夷传》中说,麓川一带,“春秋烟瘴居多”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中说:“(都匀府)地多岚瘴,春深草木畅茂,及秋禾扬花之时,岚瘴交作,俗呼为青草米花瘴,触之即死。”⑬
①马国军编者:《平苗纪略研究》,110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0
②(清)魏源:《圣武记•雍正西南夷改流记》(上),525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③吗国军编著:《平苗纪略研究》,117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④马国军编苫:《平苗纪略研究》,89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0
⑤ 热带山林中的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简称“瘴”;“瘴历”亦作“痛厉”,指感受瘴气而生的疾病,亦泛指恶性疟疾等病,边疆少数民族多称为“打摆了”,主要流行于岭南和公南边疆地区,这两个地区也被称为“瘴历之地”。
⑥(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南纪要》,见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五卷,708页,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
⑧方国瑜主编:《南史料丛口》第一卷,190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⑨(西晋)陈亦:《二国志》卷五。
® (唐)樊绰撰,向逢校注:《蛮书校》,43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⑪(明)宋濂:《元史》卷一百五卜六。
⑫(明)钱占训、李思聪、:《百夷传校注》,152页,昆明,公南人民出版社,1980。
⑬(明)沈庠修、赵瓒篆:(弘治)《货州图经新志》,见黄家服、段志洪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 州府县志辑》(一),94页,成都,已蜀书社,2006。
清朝康熙时,史载潞江周围的情况时说:“两岸陡绝,瘴历甚毒,夏秋之间,人不敢渡。”①元江军民府,“地多瘴厉”②。乾隆三十五吨.(双70年),清 王朝第二次征缅,主帅傅恒带疟回京后病故,士卒因染疟疾而不得已退兵,乾隆皇帝的谕旨说:“我八旗劲旅,以尝试毒疣之乡……于事体实为不值。”③咸丰年间,清军在黔东南镇压苗民起义时,“该处瘴彷,过重兵勇水土不服,病者大 半,不便深入”④。
直至近代,关于疟疾危害的事件也屡屡被记载。1901年,法国人在滇南修建滇越铁路,4万多中国民工死于疟疾等。⑤民国七年(1918年),疫区云南思 茅“卜室九空,卜村九绝”⑥。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盈江地区因瘴疣的流行,“夷人各寨竞至化为丘墟”⑦。
以上多为“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上的描述,这只是滇黔“瘴疾之乡”的冰山一角而已,在怒江流域、金沙江流域、澜沧江等众多地域未写进史籍的地方还比比皆是。但从以上的史籍中我们仍可以深深地领略到,滇黔丛林茂密,古树参天,蚊虫肆虐,毒蛇猛兽横行,是疟疾、伤寒、皮肤病等疾病的多发区。勇敢的滇黔民族面对如此险恶的自然环境披荆斩棘,艰难生活,拼搏求存,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从而孕育了滇黔民族“勇敢”、“强悍”、“坚韧”、“视死如归”、“敢于冒险”的精神特质。恶劣的“瘴疣”环境再加上滇黔高山深壑的阻挡,使人大多不敢或不愿涉足此地,从而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正是因为如此,它使众多的滇黔武术文化得以保存,并为众多的武术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发育、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为我们分析、研究滇黔武术文化提供了一个出发点和逻辑点。
二、“蛮夷”宝地
滇黔位于北纬21。9'~ 29。15'、东经97。32'~109。32'之间。正好处在东亚季 风和南亚季风交汇区域,西北乂受青藏高原大地形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滇黔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一日之间,乍
①(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公南纪要》,见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第五卷,720页,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②(清)顾炎武撰,谭其骥等点校:《肇域志•△南志》,238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③ 苍铭:《有南边地移民史》,54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④(清)奕沂撰,中国民族图书饰整理:《平定贵州苗匪纪略》卷卜一,北京,中国书店,1985印。
⑤红河州卫生志编纂委员会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卫生志》,105页,昆明,本南民族出版社,1993。
⑥思茅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思茅地区志》,713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⑦盈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盈江县志》,734页,昆明,公南民族出版社,1997。 寒乍暖;百里之内,此彼凉”。气候的复杂性也造就了动植物的多样性,动物种类占全国总数的半数以®;植物种类约占60%,素有“动物王国”与“植物王国”的称号,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是地球上不可多得的绿色宝库。滇黔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铅、锌、磷储量占全国首位,素有“有色金属王国”的美誉。水能可开发量居全国之首。《后汉书• 西南夷传》载:西南夷出铜、铁、铅、锡、金、银、光珠、琥珀、水精、琉璃、 轲虫、蚌蛛、孔雀、翡翠、犀、象、猩猩、轴兽等②,《华阳国志•南中志》说: 滇人之地“有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③。
汞矿是贵州开放历史最久远的矿产,是我国三大汞矿区之首,至迟在汉代已闻名于世。《汉书•地理志》中就有“毋欲谈指出丹”④的记载,而且,历史上贵州都以水银、朱砂作为贡品,“辰锦砂最良……佳者为箭跳”⑤。
滇黔的铁矿开采与冶炼始于什么朝代,未有定论,宋代的《溪蛮丛笑》记载说,“铁之精英在水,数卜年者,名水秀铁”⑥。由此可知湘黔边境的民族已精于炼铁。唐宋时期的文献中所记载的此地的民族“刀剑未肯离身”,“出入佩刀”,说明铁器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到了明代,播州(今遵义)宣慰司杨氏土司 “擅开尚瓷寨等处铁冶二十四处,令伪太监曾保烧炼熟铁,专造军器”,而苗刀谓之“吹毛透风”、“锋利无比”。
贵州铅锌矿藏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赫章、水城、普安等地,大抵在唐宋时即已开采铅锌,故《溪蛮丛笑》提到伤佬能炼铅的事。清康熙年间,极盛时年产2000万斤,成为清代主要的产铅区之一。
金银的开采,在贵州是比较早的。宋代的《溪蛮丛笑》载:“沙中拣金,乂出于石,碎石而取者,色视砂金为胜。金有苗路,夫匠识之,名上丝金”,乂 载:“伤佬之富者,多以金银像鸟兽形为酒器,或为牛角鹑鸠之状,每聚饮列以夸客,名银鹑鸠”⑦。《元史•食货志》中列有全国产金之地,其中有一处就在贵州乌撒。
贵州煤炭的储量为江南首屈一指。煤炭开采,始见于明嘉靖二八年
①《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 南卷》(上册),3页,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7 „
②(南朝♦宋)范哗:《后汉书•河南夷传》。
③(东普)常玻:《华阳国志》,76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④ 毋欲是今黔南,谈指在今黔西南。
浏览1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