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阳湖拳可供参考的拳种有50多种,“金台手、杨家手、金 提铃手、银提铃手、前白虎、后白虎、前五虎、后五虎、七红、八黑、九 蓬头、十和尚、黄家手、祝家手、查家手、金枪手、红操手、白操手、螳 螂手、蜘蛛手、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美人拳、孙大娘裙里腿、大 边关、小边关、黑南风、双天灯、阮二郎、仙悟锁、连环扣、白泰官拳 十二路、白龙扫荡、金钱落马、鲁智深下山、李逵下山、林冲下山、猴 拳、鹰拳、鸡拳、田鸡拳、连环双棍绣球链子锤、耒军拳、旋钩八仙双 锏、丹凤刀、武松夜走蜈蚣岭、东青十八棍、汉武鞭,麒麟锤、莲心 棍、鸡啄棍、梅花十八桨等”。

常州阳湖拳研究会总结了常州船拳的特点:

一是幅度很小:讲究紧凑实用与精悍灵巧的近身短打,卧牛之 地,船头、方桌大小的地方即可演练。

二是拳架低矮:由于幅度很小,翻滚动作没有助跑,突发性原 地旋翻与腾挪。

三是快速勇猛:因为无需慢速运气推理及间断性移步,无需高 架助跑间隙,拳法灵巧、勇猛。

四是边练边唱:开口拳(见图28),拳师练拳时,一拉架子,便 开口唱,动作不用单独名称,全凭口诀唱合,边唱边练与声动并举 的开合呼吸法,越唱越练越有劲。

肖飞、李邢飞编著:《阳湖拳》,珠海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五是拳路短套:因为速度快,无滞留,突发性强,消耗力大,拳 路只为短套,每个套路的动作不超过30个。

六是手型步法、与众不同:出掌都是瓦楞掌(卷帘掌),步型常 用寒鸡步(半马步),骑龙掌(前足大内扣的弓箭步),蜜蜂进洞(原 地暴发的团身前空翻)等。

目前阳湖拳由于其发源地的不同,主要形成五个流派(见表2):

2阳湖拳的五个流派
























阳山派 (阳湖派)即常州东南方向的阳山、阳湖、子是湖、双庙、虞桥、 遥观、洛阳、漕桥、宜兴等地
紫阳派由常州市区的天庆观,因观主张伯端是道家南五祖 之首的紫阳真人而得此名
茅山派即茅山、黄金山、长荡湖、金坛、句容等地
横山派即常州东北方向的横上桥、郑陆、芙蓉、舜过山、江 阴、张家港等地
西山派即常州西部和西南方向的卜戈、湟里、东安及溧阳 山区

常州阳湖拳比较著名拳师:

蒋浩泉:男,汉族,江苏省常州市新闸镇庄前村人,85岁左右, 擅长阳湖拳、少林拳、逍遥掌、补天工拳等武术精粹,将阳湖拳与西 洋拳击等格斗术糅合在一起,著有《格斗新技》,将阳湖拳精髓——— “南北兼收,拳腿并重,原地旋翻,幅度颇小,快速勇猛,精悍灵巧, 近身短打,进多退少”———发挥到极致。

沈全大:常州武进东青乡人,1892年出生,6岁学习阳湖拳。 在常州城里化龙巷开旅馆,空闲时带徒,门徒千余人。

杨金孝:1946年出生,12岁拜在沈全大门下,阳湖拳嫡系传 人。精通36种阳湖拳路,擅长金台手、杨家枪、猴拳及硬气功,前 常州阳湖拳研究会会长,常州荆川武术馆总教练。

朱全海:1955年生,武进湟里人,除自幼继承家传阳湖拳外, 还多方拜师,兼学过内家拳中的形意、六合、劈外挂、太极等拳种, 致力于阳湖拳的传承和授艺。 现为常州市阳湖拳协会会长,市级 非遗项目阳湖拳代表性传承人。

还有些民间拳师:常州西林老拳师张开元、张老七、民间拳师 吴明生和阳湖拳传人卢建国、王宁等。 阳湖拳在很多重要武术比 赛中获大奖,习拳者传承人逐渐增多,阳湖拳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第三节 最外围文化圈船拳文化研究

太湖文化作为南方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与北方文化的刚劲 形成了鲜明的不同,而地域文化的辐射范围毕竟是有限的,从河道 的自然环境上看,太湖流域的文化在镇江、杭州、温州等地形成了 江南船拳最外围文化圈,相对于江南船拳的次中心文化圈,更多地 表现出南北交融的文化特色,更具有区别中心区域文化的独特风 格,显现在船拳技术上,主要增加了刚劲的特点,且有自己的表演 套路和表演特色。 镇江自丹徒水道而开出的京杭运河,沟通了南 北方文化,“八极拳”拳法是镇江独特的船拳样式,源于沧州,八极 拳属于短打拳法,其动作极为刚猛。 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 硬打硬开。 浙江杭州曾为都城,高手云集,浙江南拳学贯南北,充 分显示融合的特色,杭州西溪深潭口比较流行的拳谱有五虎拳、四 门拳、大刀开四门等。 温州“五龟拳”具有适应海上演练的独特风 格,温州沿海,多倭寇出没,因而五龟拳更注重实用的格斗术,以形 为拳,以意为神,以气催力,且适宜于船上施展,并善于短打、近攻、 先发制人。

镇江是个千年古城,大运河的开凿改变了古城的历史、经济、 文化的面貌。 “六朝时期,镇江沿江岸线稳定,江宽水深,东有象山 为屏障,可挡海浪。 北与广陵(扬州)隔江相望,大江两岸人员、货 物来往频繁。 蒜山北麓的玉山是一处岩石裸露的小山丘,突兀于 滔滔长江南岸之滨。 故蒜山渡航行条件十分优越,成为长江下游 最重要的渡口之一。”从地理环境看,镇江的水环境主要是长江和 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镇江地区就开凿了人工 河道丹徒水道(又叫徒阳运河),可直达余杭(今杭州),连通了太湖 水与长江水,为南北文化的沟通提供条件:“丹徒水道加强了中原 地区与东南蛮夷的联系,成为先秦南北交往的重要纽带之 一。……镇江作为江南运河的人江口,具有得天独厚的江运、水运

高曾伟:《论镇江西津渡的发展、功能和开发价值》,《镇江高专学报),2006年 第1期。

优势。 江浙太湖流域的物资经江南运河到镇江港中转输往各地, 北方的物资也经江北运河过镇江港转输东南江浙一带,港口的地 位和作用有了很大的提高。 因而镇江得以在古代成为东南的重要 政治、经济区域和军事重镇,以后则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以工商业 和交通运输业著称的城市。……镇江成为江南著名的大都会,吸 引了天南地北的文人学者前来探访游览,再加上南下移民一直连 续不断,于是就形成了多样的文化氛围。 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 碰撞,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互补,楚汉文化与吴越文化的融合, 使得镇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运河文化。”炀帝大业六年“敕穿江南 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 顿,欲东巡会稽”。《隋书•地理志》记述三吴地区:“京口东通吴 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亦一都之会也……数郡,川泽沃衍, 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宋《嘉定镇江志》云:“京口 当南北要冲,控长江之下流,自六飞驻跸吴会,国赋所贡,军需所 供,聘介所往来,与夫蛮商蜀贾,荆湖闽广,江淮之舟,凑江津,入漕 渠而泾至行在,所甚便利也。” (江南通志》称:“京口为舟车络绎之 冲,四方商贾群萃而错处,转移百物,以通有无。”“京口位于长江 下游的江南沿江地带,先秦时期在江浙吴越文化影响范围圈内,号 称吴头楚尾,历史上受南下的北方移民影响很大,成为本地吴文化 与南下北方文化不断冲突及融汇的典型地带。 从先秦至近代,北

  • 王玲真: 《京杭大运河与镇江城市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年第1期。

  • 司马光等:《资治通鉴隋纪五》(卷一八一)。

  • 俞希鲁:《至顺镇江志水(上册)》(卷七),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年,第277— 278 页。

  • 卢宪:《嘉定镇江志山川》(卷六)。

  • 黄之隽: 《江南通志风俗》(卷十九)。


方文化南下一直持续不断。 对本地影响较大的,一是商末周初西 北的周文化一支南下,与吴地荆蛮文化结合产生了吴文化,所以, 虽然说吴文化中心在太湖流域,但京口是其重要的源头之一,也是 吴早期的都城。”

镇江地处交通要道,是北方移民南迁的必经之路,造成了镇江 文化南北交融的特色,“京口、晋陵地区在六朝时期共有二次接纳 北方流民的高潮。 第一次是永嘉之乱时期,幽(今辽宁南部)、冀 (今河北山西二省及河南黄河以北)、青(今山东)、并(今河北保定、 正定及山西大同、太原地区)。 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 亦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东莞姑幕人徐澄在永嘉之乱后,率子弟并 间里士庶千余家,南渡江,家于京口。 第二次是晋成帝时,苏峻、祖 约之乱引起北虏南侵,‘民南渡江者转多,乃在江南侨立淮南郡及 诸县’。 司空郗鉴也徙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郡界。 据统计,这时京 口、晋陵地区的人口达到42万;其中侨寓的人口就有22万之 多。”有史料记载,镇江市东部的谏壁镇1 500年来一直为长江下 游南岸江防要地和商埠之一,1984年夏,从谏壁至大港的出土文物 表明,此处为吴文化的发祥地,隋朝开凿大运河后,成为南北水上 交通要道。 镇江地处交通要道也决定了镇江久经战争,由此带来 军事文化的繁盛。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镇江地处吴头楚尾,吴楚 之间发生过多次战争。 吴国曾派大军由蒜山渡过江,吞并了邗国, 吴王夫差筑邗城,开凿邗沟,以便争霸中原,蒜山渡就是吴楚两国 之间的重要军港。 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起义,项梁率领江东八千

① 徐苏: 《论京口文化的特质》,《镇江高专学报》,2005年第10期。

② 秦冬梅: 《六朝京口、晋陵地区农业的发展及其原因》,《中国农史》,1995年第1期。

③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名镇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737页。 子弟兵北渡长江,继而渡淮,军下邳。汉景帝三年(154年)吴王刘 濞联合同姓王发起‘七国之乱’,失败后与其部下数千人自广陵渡江。

浏览8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