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蒜山渡上岸,败逃丹徒。 东晋末年,孙恩率战士十万余,楼船 千余艘,由蒜山渡抢登蒜山,被刘裕打败。 唐代,镇江是海军节度 使驻地,李德裕在西津渡设营巡逻。 李白诗云:丹阳北固是吴关, 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南唐时,烈 祖李昪率领镇江驻军由西津渡北渡,平息了广陵之乱。 南宋时,这 里是抗金的前沿阵地。 陆游经过镇江时,在西津渡两日间阅往来 渡者,无虑千人,大抵军人也。 抗金名将韩世忠,募海船百余艘进 泊金山下,大获金人,大王舟千艘。”“京口地位之显要,日益剧增, 成为六朝京师镇北门户。 关于京口城的建筑规模和结构,缺乏记 载,孙吴京城亦有称子城和铁瓮城,其名称由来,最早见于元代成 书的《至顺镇江志》,该志云:‘子城,吴大帝所筑,周回六百三十步, 内外固以砖,号铁瓮城。’又《舆地志》:‘(铁瓮城)吴大帝孙权所筑, 周回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甓。’据此说明铁瓮 城基本属军事性质的城堡。 但由于它位于北固山前峰上,居高临 下,‘因山为垒,望海临江,缘江为境,似河内郡,内镇优重’。 形势 十分险要,因此东吴以后东晋、南朝及至唐、宋时期均在这里作为 州、郡、府的治所,并不断加以修缮。”从如上的史料中可见,镇江 文化具有的特色决定了江南船拳在接受和吸纳江南船拳的变革: 一是镇江水系发达,是长江与运河的交汇处,也是倭寇常扰之处; 二是镇江的南北兼容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这样概括镇江文化,“如

① 高曾伟:《论镇江西津渡的发展、功能和开发价值》,《镇江高专学报),2006年 第1期。

② 肖梦龙:《三国时期东吴对京口的开发》,《东南文化》,1993年第5期。

果对镇江区域文化特殊的成因作一理想化的概括的话,那就是海 纳百川、兼容并包,是镇江这个区域内的人们对于各种文化因素进 行有益的吸纳积聚,使各种文化因素相互交融、相互激荡而融合的 结果”,正是因为镇江的文化多元化促成了船拳在镇江的传播;三 是具有接受船拳的武术文化思维。

外环区域杭州地区,“从地势上看,杭州属于嘉、湖的上游地 区,府境内的水源有三大支:一是临安的苕溪,二是钱塘的西溪,三 是钱塘的西湖,都是从西南向东北注入嘉、湖地区”。杭州地区的 余杭,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特殊的水上咽喉的地位,决定了余 杭在杭州的经济、文化的地位:“在京杭运河最南端的余杭镇,由上 塘河、备塘河与大运河构成了发达的水运系统,余杭的漕粮、贡茶、 钱江的木材、浙东的黄酒等物品都可以沿河北上直抵北京,且沿途 经过嘉兴、江苏、上海等地,且杭州东北部属浙北平原,江河纵横, 湖泊密布,物产丰富,据宋《乾道临安志》中记载当时水路总长度超 过500华里,并与当时秀州、绍兴府、湖州、严州等地连接。余杭大 运河横贯全区,流经塘栖、仁和、崇贤、良洁、余杭等镇。 运河东线 流入桐乡,中线流入德清新市,西线流入德清城关。 水网密集的余 杭,被由东向西的大运河串联了起来,使得这里的水系特别的发 达。 运河的开通,催生出了大批的靠运河为生的船民,众多的船民 生活在船上,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的与船有关的民俗活动,船拳也 位列其中。”杭州余杭地区崇贤关于船拳的报道,“船拳,顾名思义

① 唐成海:《镇江区域文化与镇江精神研究概要》,《镇江高专学报》,2004年第1期。

②冯贤亮:《高乡与低乡:杭嘉湖的地域环境与水利变化(1368—1928)》,《社会科 学》,2009年第12期。

③ 张树勇: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杭州船拳研究》,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年。

就是在船上打拳。船拳表演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据现年84岁 的曹财根讲述,20世纪20—30年代船拳活动最盛,他就是在那时 参加船拳习武的。 他的师父是莫阿云,当时习武以‘强身健体,保 一方平安’为宗旨。 所以习武前必须向拳师保证‘不打架,不闹 事’,师父才教你武术。 龙旋村山后路的船拳属北帮太极派,当时 也是武术精、威望高的一派。 船拳活动的固定日期是每年清明节, 有时外地庙会也去参加表演。 当时他去过武康、小林、康桥、三家 村、南山、前村等地的庙会表演。1950年的‘五一 ’节,独山万人大 会上把船拳上的表演在陆地戏台上演示后,至今没有活动过”。 在《浙江省武术器械录》中列出的浙江船拳主要指温州、宁波和湖 州市的船拳,而杭州地区的船拳演练在西溪流域:浙江省文化厅公 布的第四批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中,蒋村街道的西溪船 拳列入名单。 《浙江省武术拳械录》指出拳船在浙江的文化起源: “据记载,早在汉代,浙江会稽(今绍兴)就是制造战船及训练水军 的主要基地之一;明朝戚继光抗楼军队和清朝军队的水兵,平时都 在船上操拳练武,遇到抢劫时则以武抗暴;民间的镖局镖师,在南 北水道交流中,也都在船上活动。 吴兴(今湖州)的水戏,即源于越 王勾践水战,发动当地群众在船上练武,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 成船拳。”也有一些记者实地采访,如此解释船拳:“西溪深潭口船 拳”起源于元末明初,当时西溪地区人烟稀少,徐家横村为盗匪所 据,民不安生。 为抵御外侵,深潭口石塘角一名拳术高手沈立水, 带领大家习武,形成民间船拳队伍,之后演变为表演队伍,常参与 西溪、三墩等地民俗节庆、庙会、祭祀等庆祝活动。 据当地老人回 忆,“深潭口船拳体系由两艘或四艘拼装而成,船上表演平台由木

http://www. yhwt. com/newsshow, aspx? Artid=9493。 板铺成,船舱上树有标旗,左右放有威武架,架上搁置长短兵器。 作为一个流动舞台,船上表演人数多达二十余人,表演项目有少林 拳、抛钢叉、滚灯、舞狮子等,并配有鼓乐助兴”。也有另外一些文 章对西溪船拳做了简单的介绍:“船拳在西溪有着悠久的历史,据 记载,早在秦代,为了看家护院、抵御盗贼,当地乡邻们习武成风, 世代相传。 明代正德年间,刑部尚书洪钟告老还乡,把自己带兵征 战的各种兵器的使用方法传授给乡亲们,还结合当地日常使用的 农具,改制成独特的木质兵器,编成108种套路,传授乡人习练,通 称‘十八般武艺’,不仅在陆地上,而且在船上习武,称为‘船拳’。 到了明末清初,石塘角民众练武之风大振,逐渐形成了一支民间拳 船表演队伍,并经常参与西溪、三墩等地民俗节庆、庙会、祭祀的表 演,深受乡民喜爱。2005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放,销声匿迹数 十年的‘船拳’文化被重新挖掘出来。 现有的拳船船体由两艘或四 艘船拼装而成:船上表演平台由木板铺成,船舱上竖有标旗,左右 放有威武架,架上搁置长短兵器。 作为一个流动舞台,船上表演人 数多达二十余人,项目以拳术和古兵器为主。 想象一下,在热闹的 河渚街上,边吃着小吃,边欣赏着独具地方特色的船拳表演,是不 是别有一番情趣呢。”船拳的发展一般和当地的庙会有很直接的 关系,三合乡附近的塘泾集市每年的清明节都有传统的庙会,观众 众多,是大显身手的好时机,“将两艘大船并在一起,上面铺有木板 用铁链和绳索加固,做水上流动的练武场、演示厅。 船上陈列着各 式兵器,彩旗招展,唢呐欢吹,锣鼓齐鸣,古代武士装扮的少年,威

① 《深潭口 拳船》,2008 年 3 月 31 日,http://www. zjhzart. com/NewsListView. aspx? MID=416&ParentID=432&CurrentID=650&ID=1013o

② 刘想:《西溪船拳:一道古老的水上风景》,http:// www. shidi. org/si _ 1A8B98C9FBA843AC914D1FEE0B3551E9_151_xxgy.html。 风凛凛地站立于船的两弦;青壮年们就在船中心各显身手,练起各 套拳术。 同时,有的还在船上叠罗汉、举石锁、抛钢叉、舞流星及使 枪弄棍,五花八门的拳术套路轮流献艺。 两岸观众人山人海,接连 燃放鞭炮,阵阵鼓掌欢呼,船上的少年勇士们同时呐喊助威,气派 恢宏,呈现出民间武术活动的无比热烈的空前盛况”。外环区域 船拳由太湖流域传播而来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迁移:“蒋村是河渚一 带最兴盛的集市。蒋村之名,始于南宋(南宋《咸淳临安志》卷30 《市里》有记载)。 南宋时,属钱塘县崇化乡蒋村里,经元、明,直到 清代均未变。 又据传说,有蒋姓村民由太湖流域随渔船南下,经运 河进入西溪境内。 捕鱼为生,并开垦荒地,在河渚一带定居下来。 相传宋代蒋相公三兄弟后裔就是河渚的先民,蒋氏逐渐繁衍成一 大姓,并以蒋姓命名村坊。 蒋村到明末清初形成农村贸易集市。 清代,蒋村建制为市。”可见,外环区域的船拳主要是人口迁移以 及河道流通造成的文化交融之势,构成了船拳的演进。

浏览11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