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仪仗的戟早在汉代之前便出
现,而到了陏、唐大为流行。

《陏书•柳或传》载:“时制三
品己上,’门皆列敎。左仆射高颍
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或
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
之戟槊已列门外。尊右压卑之义,

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

内由又施! ’事竟不行。”此外
在《唐六典》、《新0书》、

«通典古籍中都记载着具体
的门戟制度。

宋代沿袭前朝门戟制度,但此时的门戟已改为木质, 只能作为摆设。《宋史•舆服志》云:“门戟,木为之而 无刃,门设架而列之,谓之荣戟。”《宋史•仪卫志)> 亦 云:“戟.,杳枝兵也。木为刃,赤质,画云气,上垂交龙 掌、五色带,带未缀铜铃。”自然仍有少许戟作为兵器使 用。如《宋史.解元传$载:“元独跨马涉水溥贼(刘忠> 砦,四顾周览,贼因山设望楼,从高撖下,以兵守之。屯 壮锐于四山,视其指呼而出战,元既得其形势,归告(韩) 世忠13: •易与尔!若夺据其望楼,则技穷矣。’世忠然

之遗元率兵五西_,长戟居中,翼以弓灰,自下趋高,贼 众莫支”。明代也一样,据《兵略某闻》载:“李文忠 (次明史》有传)救新城,战既合,文忠乘匹马,挺身先 入,陷&中军。中军,.敌之精锐所萃,见文忠至,竟来迫 之。.枪屡及膝/文忠马上远戟> 捷如风雨,当其锋者,应 手而扑”。

清代杂兵器中一种与传统的
戟有较大差别的月牙短戟<E
105。此戟除月牙刃之外,上
有尖锌、曲钩,具有勾兵、刺兵、
割兵、镋兵等作用,它为短器械
中的佼佼者,多流行于民间,为
戏剧表演或•武术演练之用。

近、现代的戟在形状上和宋
代长刀类中的戟刀及清代长枪中
的戟颇为相似,但和宋以前的戟
比,则相差很远。戟的种类很多,
有长柄单戟和短柄双戟等。长戟
中左右对称两个月牙的称方天戟

(图106);只一侧有月牙的叫靑龙戟(图107)和蛇龙 戟(图108K 短柄双戟近、现代濟练者较多(图109)。

图片81图片82

戟杆长f大刀,其练法与刀枪不同戟不舞花,所以 有“剑无缠头,戟无花”的说法。各ni派的练法也有所 异,而以六路戟法为最佳。又有“戟本本龙”的攥法。

戟有马止戟和步下戟,有时双手tig,有时一爹握杆 另一手握在月牙内的铁梁上。戟法与i不同,俗语说: “戟扎戳势,剑走美势”,所以有时前后两把同时扎出, 如同戳棍,同时左右两手可以前后换把域用。

…,戟的用法较笨杂,一般说有8种,即贴、靠、剁、辚、:刀、提等。民间所传《戟谱》则载有贴靠搜 提……钩辟纸拥等沾法之多。

斧、钺斧、钺,又名铁、铁、豁、戊、扬,是古代一种用于斫

杀、断斩的兵器,也是当今武术器械之二《斧、钺的形体
大致相同,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今注〉〉曰:“金斧黄钺
也,铁斧玄钺也,三代通用以断斩”。斧、钺主要的区别
在于大小。《书•顾命》郑注:“钺,大斧”;《说文解
字》讲:“大者称钺,小者称斧” n此外斧、钺的区别还

在于斧刃较钺刃窄。

斧、钺最早为生产工具,它
-的起源可以追朔到旧石器时代。

那时人们利用天然石料打制出一
面或多面刃的简陋生产工具,后
安上木质把柄而演变为石制斧、

钺。新石器对期的石制斧、钺具
有较为锋利的双面刃,在形制上
有椭圆形、宽身梯形、扁平长方
形等。这些斧、钺已出现有段.

带肩和穿孔等不同形状,是旧石
器时期长身圆头刮削器和砍砸器

功能的综合(图110, 111)。初期斧、钺个体浑厚,普
遍使用琢打相兼,班而琢磨,到中后期逐渐由局部磨光而
发展到通体磨光。品种除石斧、石钺外,还有玉斧

图片83图片84

殷墟西区1713号墓、

图111原始社会石斧 河南堰师二里头、陕西淳化县等地出土的 各式斧、钺,都是由青铜铸造而成的(图113)。商代由 于战争的需要,武器不断改进,宵铜斧、•钺登上战争的舞 台,成为军队的主要兵器之一。《史记•殷本记》说:

“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 <〈诗商颂》也说: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商代斧.钺的使用较普遍,连 一些族徽图中也有持斧、钺者(图114)。斧、钺冶炼的 工艺技术相当纯熟,除了形体不一的各种铜钺外,还能造 出铜铁结合朐铁刃铜钺。河北廉城台西和河南浚县等地的 商代遗址中曾出土过一些钺,,经鉴定,这些铜制钺的前部 嵌铸有铁质的钺刃(图115)。

图片86 图片87 图片88 图片89图片90 图片91

周代,从出土的斧、钺实物看,

形体一般不大,有的还经过工匠们

雕细刻而成。但此期的斧、钺杀

伤效能不如戈矛,武士中用斧、钺
之风日趋衰弱,斧、钺逐渐从战场
上的主兵降$次兵、装饰用的兵器,
以及作为将帅征杀的权;綠Ir备
舞仪仗和斩杀的刑具等(图116)、
《史记•周本记》载:“武王左杖
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周公

四川汉源县出土的 铜钺

图116周代斧、钺周代,从出土的斧、钺实物看,形体一般不大,有的还经过工匠们雕细刻而成。但此期的斧、钺杀伤效能不如戈矛,武士中用斧、钺之风日趋衰弱,斧、钺逐渐从战场上的主兵降$次兵、装饰用的兵器,以及作为将帅征杀的权;綠Ir备舞仪仗和斩杀的刑具等(图116)、《•周本记》载:“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周公旦把大钺,毕公k小钺,以夹武王”。

«吴书•陆逊传》注:陆机为逊铭曰:魏大司马曹休侵我北郝,乃假公黄钺舞御六师及中 军禁卫而摄王事,主上执鞭,百司屈膝”_语•鲁语 上叻有关于斧、钺作为刑具的记载:“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春秋战国之际,斧、钺仍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少

数民族地区广泛应用。从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出土的斧、

钺看,它们形态各异,各有其民族的文化特色,•与中原的 斧、钺比,在形制上有较大的共同之处,可见源出一辙。 一•煅而言,少数民族的斧、钺是在中原斧、础上发展 起来的

图片92 图片93图片97 图片98 图片99 图片100

秦汉三国之际,由于军队作战的形式有所改变,步、 骑兵成为军队的主力,同时铁的产量和质fi不断提高,铁 制的斧、钺有其沉重、锋利的特点,具有独特的杀伤力, 于是斧、钺重新受到重视,在军队的兵器中占有较重要的 位诸葛亮曾命令工部制刀、斧,把斧提到与刀同等的 地位。他还亲自督促制作一百把质量较好的战斧,装备军

队;同时还在《作斧教》中告诫将士,如造出质置差之斧.
则误军亊也。文中曰:“前后所作斧都不可用,前伐鹿角,
坏刀斧千余枚,赖贼已走,间自令作部作刀斧百枚,用之
百余日,初无坏者……非小事也,若临敌,败人军亊矣

另外,从1952年9月四川德阳黄
浒镇蒋家坪出土了驾一马的兵车,

车上大钺、斧立中,左右各坐一
武士的“斧车画像砖”、甘肃武
痄雷台东汉墓出土武士持钺铜马
谪.南(0?又画像石墓门画了赤膊
祖胸,跨步奋战的执钺武士,以
及南阳杨官寺画像石上的“持斧
武士画像”等文物看,也可证明
斧、钺是当时步兵、骑兵和车战中的
±要武器

图片101 图片102图片103 图片104图片105 图片106

斧的式f有:凤为#:、长柯斧等。斧的刃 部加室,柄缩短,砍杀效能相当髙。此期一些军士常持斧 作战。有下列为证。唐代诗人李白在 <〈赠宣城赵太守锐》 诗中写有“持斧佐三军,霜清天北门”之句。《金石萃编卷• 乙速孤神庆碑》讲,唐太宗李世民讨伐王世充吋“金钺排天-。 《旧唐书•李嗣业传》载,李嗣业在唐玄宗天宝十云年(公 $756年V与安禄山香积寺之战,李以步兵三千,持陌刀、 长柯斧堵击敌兵,取得胜利(图120、121)。

宋元时期,斧、钺仍在战场上使用。绍兴十年(公元 1140年)金兵将领兀术领精兵i万五千余骑达郾城,岳 飞领将士各持刀斧,上砍敌人,下斩马足,大败金军,连 完颜兀术也承认:“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 重斧,外无所畏”(《会编•征蒙记》)。《宋史•张顺 传》中也讲,张顺和张贵率兵三千,战船百艘增援娈阳府 '■各船S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那时的斧、 钺形状不一,除一般用于作战的大斧外;还有斧刃长八 九寸(约2528厘米.)、,柄.长二三尺(约61—92厘米), 既可作$攻城挖地道的用具,也可作为战斗的蛾眉镅、凤 头斧和阔7寸t约22厘米)、柄长3尺5寸(约108厘米), 用干守城的锉子斧等(图122)。元代蒙古兵使用的有锚 斧、镰斧两种,形制和宋代相似 <围123)。图片107图片108 图片109

明代除攻城专用的斧外,还有骑兵使用的大斧,有日 华、开山、无敌、静燕、长柯等名称(图124〉》明代斧、钺 的形制和宋代大致相同。嘉靖、万历年间,王圻与其子王 思义辑的《三才图会》j•书,在“器用”类载多种斧、钺 的图说,均转录自宋代曾公亮等著的《武经总要》。

清代斧、钺编人1〇大类军器的刀斧之属《嘉庆人清

会典》。淸代八旗前锋营装备的斧有圆刃斧和直刃斧2种.

(图125)。绿营装备的斧、钺有柄长4尺(约128厘米)

的长柄斧和柄长1尺6寸(约51厘米 >、每把重1斤多便干

—人双手持用的双斧、双钺.(图126)。双斧柄长仅有尺
余,斧刃甚小,携带方便可插腰,在战场上使用较灵活

深受将士的喜爱,当P有不少将4餐用此斧。此外,清代
还有前锋左翼斧(图i27) 每鸯钺、鸡爪鸳鸯钺等畸形器械

图片110

浏览1,19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