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产业悄然兴起,这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了优秀的武术文化,只 有保护好,才可能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目前,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武术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武术濒危失传,或正在失传。 对此,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来抢救和保护传统 武术的研究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设立《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文化界回应迅速,次年中国的昆曲率先入选,在后 来的10年间,我国共有2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并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可喜可贺。但遗憾 的是至今赋予“博大精深”的武术却榜上无名,对武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方面的先行者依然是“少林功夫”。在这10年间,少林寺借助多 方力量为“申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最终仍未能如愿。据少林 寺主持释永信大师讲,未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印度评委认为,少 林武术起源与印度高僧达摩有关,并拉拢相关国家的评委与之保持一致的 观点;二是对我本人是否会少林武术有质疑,以此否定传承的‘门头制‘, 其实我就是习武出身的。阿弥陀佛!”。尽管“申遗”未能成功,但给后续 的传统武术“申遗”提供了借鉴作用:一要深刻认识世界级“申遗”工作 是高标准,高规格的。我国应根据国际“公约”的精神,制定一套可操作 的“申遗”路线图;二要整合庞杂而丰富的传统武术内容。应在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基础上,精心筛选、科学整合,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三要不断扩大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影响,组织人力策划“世界武术巡演”,加 大在国外的宣传力度。对此,还应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把“申遗”作 为唯一的目标,而更重要的是用“申遗”的要求和标准来抢救和保护濒危午饭后,我们一行四人(蔡宝忠,沈阳体育学院;周伟良,杭 州师范大学;朱永光,徐州师范大学和杨祥全,天津体育学院)驱车来到寺院,永信大 师放弃了午休时间在住所接见了我们,谈话之间涉及了 “少林功夫”的“申遗”话题。 永信大师心情平和地道出了 “申遗”未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印度评委认为, 少林武术起源与印度高僧达摩有关,并拉拢相关国家的评委与之保持一致的观点;二是 对我本人是否会少林武术有质疑,以此否定传承的‘门头制',我就是练武出身的。阿 弥陀佛!”当我们问起今后“申遗”打算时大师说:“以'少林寺院‘申报‘世界文化 遗产’为依托,带动‘少林功夫’的‘申遗’,关键还要依靠国家的扶植”。结束前合 影留念,并赠送《少林寺碑刻》《塔林》筝多本书籍失传,或正在失传的传统武术。同时还要记取:20世纪80年代中期所进行 的对传统武术“挖整”工作的教训,其结果是“只挖掘未整理”,致使人为 地造成大量珍贵史料和影像资料的破坏和流失,“人亡艺绝”在此上演,令化人遗憾和心痛。对于传统武术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随着全 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其相容度不断提升, 形成了一种“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的呼声。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 代表之一,蕴含着儒学、佛教和道教的主体思想,充满着伦理纲常;禅定 见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崇阴法水;守雌处柔等观念,成为竞争力的 所在,其传播价值就是“文化力”的体现。大力开发武术旅游市场,提高社会的影响力据国家旅游总局最新发布:2014年,我国出入境旅游居世界第一位。 武术文化旅游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逐渐崛起的一项新兴产业,它是随着我 国整体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和旅游业的繁荣而悄然产生的, 其势头方兴未艾。无疑,少林武术文化旅游是极大成功的,堪称典范,相 关的研究文章多如牛毛,这里不再赘述。效仿者和开发者倒是值得大书一 笔,确认其重要意义。在“天下武功出少林”的感召下,武当山大声呼喊 出“天下太极出武当”的最强音,并开启了武当山太极拳旅游之路。以上 个世纪90年代初湖北省举办的“武当武术文化节”为例,就创下了可观的 经济效益,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开始有计划地实施旅游开发战 略。湖北省是将武当山旅游产业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以统筹规河北省也是个武术文化资源丰富的大省,但“名盛形散”也是现实, 大多零散于乡间,空间聚集度较低。针对这种状况,提出了以“侠义”为 资源整合主线,塑造以“尚义任侠,慷慨悲歌”为内涵的“河北省武术” 文化旅游品牌。利用正定的历史名城和旅游的优势,以此为核心建立综合 性武术文化产业园——“华武园”,这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武术文化产业园 林。“华武园”占地260余亩,塑造文武“二圣”的文化内涵,并与正定大 佛珠联璧合,打造地域旅游“礼佛朝圣”新品牌 此园是集国内外搏击竞 技赛事、学术段位资格认定、中外高端专业人才培训I、影视拍摄、文武一 道名家论坛、旅游休闲和“华武”系列文化产品开发推广于一体的武术文 化产业基地。以“华武园”为中心,辐射全省武术文化产业。如沧州武术园、保定摔跤园、广府太极园、蓟州北少林禅寺等。仅以近年来河北省旅 游局对外发送的反映沧州、保定武乡风貌的专题片——《武乡行》《保定保 文 健旅游》《一代宗师》和《太极拳乡记行》的宣传,有效提高了河北省武术 化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每年来此地学武,观光的外国人有增无减。到八 极拳发源地孟村县学习武术的日、美、澳、新加坡及港台地区的武术爱好 者达数十批,即《武术与文化—中国武术文化基因的构成》《武德与武礼——中国武德教育从武礼开 始》《少林与武当——中国武术两大流派的对话》《武术与教育——中国学 校武术的发展轨迹》和《武术与书画——中国武术艺术契合的原理》。发布 前有的已完成书稿,有的正在整理和撰写之中,也有些问题正在探讨和思 考之时。本次出版的《武术与文化》一书,是以硕士研究生《武术学概论》 课程讲稿和与兄弟院校进行学术交流的成果为主要内容,更多的是本人对 “武术文化”研究方面的观点和看法。书中也汲取了国内的最新研究成果, 希望能与关注武术文化研究的同行进行交流,共同进步与提高。我们常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正当硕士研究生武术学课程不断 完善的时候,2014年初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了 “体育专业院校课程 调整计划”,其中要求“民族传统体育与武术”专业从2015年开设《武术 学概论》课程,并取代现行的《武术理论基础》(统编)课程。提到《武 术理论基础》一书还需要说上几句,我曾经参加了这本书的编写工作,也 在教授和研究这门课程。经过整整15年的使用,发现存在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更换教材势在必行,只是来得迟了一些,但毕竟是亡羊补牢吧。主 要问题:一是书名不能反映“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内涵,特别是在对外 文交流时主题不鲜明,其印刷和装帧“小家子气”。我们常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正当硕士研究生武术学课程不断 完善的时候,2014年初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了 “体育专业院校课程 调整计划”,其中要求“民族传统体育与武术”专业从2015年开设《武术 学概论》课程,并取代现行的《武术理论基础》(统编)课程。提到《武 术理论基础》一书还需要说上几句,我曾经参加了这本书的编写工作,也 在教授和研究这门课程。经过整整15年的使用,发现存在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更换教材势在必行,只是来得迟了一些,但毕竟是亡羊补牢吧。四是此书的内容有些杂乱,抽象,其体系不够清晰,使得教师 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不够顺畅。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早已跳出了这本书的 “圈子”,另辟蹊径。而另辟蹊径的结果则是《武术与文化》与《武术学概 论》的无缝对接。可谓天赐“机缘与巧合”。无独有偶,“机缘与巧合”第二次降临。我正在整理书稿时,听说山西 科技出版社准备筹划出版一套有关“武术文化”研究方面的丛书,听罢寄 上《武术与文化》目录和部分专题,很快山西方面传来了拟列入“出版计 戈的好消息。紧接着,第三次“机缘与巧合”再次上演。在2014年“全 国武术文化研究高峰论坛”和“江西国际武术文化节”上,与众多新朋老 友相聚,交流之中涉及了 “调整计划”的话题。知情人提议“我们还用老 蔡的书”!这个“还”字,说明我们曾经有过合作。那还是20世纪90年代 中期的事情,一些院校纷纷增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而软件的计划和 教材等并没有跟上,为解燃眉之急,我编著的《中国武术史专论》一书, 成为徐州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的专业 教材,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对我本人是极大的安慰和鼓励。在本书出版之际,要特别感谢我院党委书记王钮清教授为此书作序, 增色不少。我以为,著书立说是快乐的,读书学习也是快乐的,让我们从中寻觅 和体验快乐吧
浏览3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