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人们在历史实 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 化,是指江浙的地域文化。 吴越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范围与 吴语区相吻合。 吴越文化可细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两者同 源同出。 对应吴语的吴越文化形成于周代,《左传》《国语》等史书 都有记载。 吴王阖闾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 先秦吴越民 众以尚武逞勇为风气,如吴国的“鱼肠剑”、越国的“越女剑”等均反 映了民风的粗犷和豪放。 两晋南北朝时期,晋室南渡后士族文化 的特质改变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逐步给其注入了“士族精神、 书生气质”,开始成为中国文化中精致典雅的代表。 特别是唐代以 后,吴越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加之原先北方地 区战乱频繁以及多次少数民族统治,反使吴越文化保留了较多的 传统中国文化。 吴越人性格外柔内刚,为人谦和,注重礼节,但是 在一些战争中又表现出英勇的气节。 如明末抗清运动中,江阴、嘉 兴人民英勇抗清,与城俱亡,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二、江南与江南船拳

如同对“文化”没有统一的定义一样,“江南”概念的界定也从 未有过统一的标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较多的争论。 描述者或 论述各异,或语焉不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变化、伸缩性的地域 特点,这体现出此概念的复杂性。

江南这一概念在历史文献上,主要有三种不同含义:一是自然 地理的江南,即长江以南;二是行政地理的江南,唐代设置江南道 (今苏皖两省南部),宋代有江南东路(今苏皖两省南部)和江南西 路(今江西省),明代有南直隶(今苏皖两省全境),清代有江南省 (今江苏和安徽全境),江南的概念历代都有所变化;三是文化江 南,在近代以前,基本与唐代江南道的概念一致。在地理位置上, 江南是指长江在江苏境内东流入海的约400公里黄金岸线以南的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江苏省的苏南、上海市全部、浙江省东北部, 其中吴文化地区是江南的主体和核心地区。 如果从自然环境、历 史渊源、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等多方面综合考察,所谓吴文化地区 应该是以太湖为中心,大致包括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市,浙江的 嘉兴、湖州市,以及镇江、杭州的个别县区,这一带正是历史上江南 的核心地区。 李伯重先生认为对江南的地域范围的界定在标准上 要符合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地理上的完整性;二是在人们的心目中 应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他认为合理的江南范围应当包括今天的苏 南、皖南及浙北,即明清时期的应天、苏州、松江、常州、宣州、徽州、 镇江、杭州、嘉兴、湖州十府及后来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直隶州;这 十府一州同属于太湖水系,不但在内部生态条件上具有统一性,在 经济方面的相互联系也十分紧密,而且其外围有天然屏障与邻近 地区形成了明显的分隔。 这与刘石吉在《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一书中的界定基本一致。 洪焕椿、罗仑主编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社 会经济史研究》一书也对江南下了一个定义:江南主要是指长江三 角洲地区,是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三角地区②。以上三种对江南的 定义在地理位置上有着共同之处,被认为是合理的概念。 在阅读 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江南”这一概念应当涵盖社 会、文化和科学的范畴,因此,应该在社会、文化和科学的理论指导 下对“江南”的概念进行界定。 地域文化学是以广义的文化领域为

① 《区域地理与江南文化精神的形成),http://www. 21gwy. com/wz/2201/a/1444/ 471444. htmlo

②洪焕椿、罗仑主编:《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第286页

 

研究对象,因此,本研究所指的“江南”采用李伯重先生所说的概 念,即广义的江南,在行政区域上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浙江北部、 江苏大部以及上海的部分地区。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江南地域内的 船拳本体以及相关的文化研究。

江南船拳,顾名思义就是在船上打拳,是指流行在我国江南水 乡(主要为太湖流域)的一种拳种文化,是中国武术园地中独一无 二的拳种,是具有“吴越”体育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有着广泛深厚 的江南水乡文化底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江南水乡特别是 太湖流域人民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风俗和心理文化特征。 其 涵盖的内容不仅有徒手套路、器械,还包括相关的练功方法以及练 习时的医药卫生等内容。 由于在船上打拳,习练者受到船身的不 断流动和船体的面积限制等,不仅给拳术演练者加大了练习难度, 而且也提出了更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求。 本研究认为作为船拳 的概念要符合两个特点:一是从地域上属于太湖流域的江南文化; 二是技术风格特点要符合水乡的特色。

当然我们在讨论地理环境和江南船拳文化的关系时,要注意 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要看到地理环境对船拳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它是江南船拳文化以及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独特的水乡地理背 景决定了船拳文化在江南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民风民俗、 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方面等等都区别于其他地域,在其地理基础 上形成的独一无二的船拳文化的原生本态构成了江南水乡武术文 化的核心内容。 二是江南船拳文化又不完全被地理环境所束缚, 它是一种动态、发展的事象,正如人的成长一样,先天遗留下来的 体格、性格、情感和心理要一直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我们只有把江 南船拳文化的特征、内涵和实质放在历史的长河过程中进行探讨, 才能有一个科学和全面的认识。

三、文化圈和江南船拳文化圈

文化圈(cultural circle)是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用以描述文化 分布的概念之一。文化圈概念是由文化人类学家莱奥-弗罗贝纽 斯首先提出的,而第一次把文化圈概念作为研究民族学方法论的 是弗里兹•格雷布内尔。他认为文化圈是一个空间范围,在这个 空间内分布着一些彼此相关的文化丛或文化群,从地理空间角度 看,文化丛即文化圈。

江南船拳文化圈是指以太湖为原点且向外呈区域辐射状的 三个叠加的船拳文化圈,可具体表述为江南船拳的中心文化圈, 主要以苏州太湖为中心,包括了滨湖的苏州、无锡、湖州三个地 区,其中苏州船拳又是这个中心文化圈的原点;江南船拳的次中 心文化圈主要包括现在的浙江嘉兴、江苏常州和上海青浦、松江;图片1

江南船拳的最外围文化圈主要包括江苏镇江,浙江杭州、温州等 地区。 特别是温州地区在传承江南船拳的过程中,已将内河中的 船拳表现发展为能适应大海中演练的要求,从而使得其船拳别具 一格。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本书以江南船拳文化演绎为研究对象。 随着社会信息化、文 化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文化 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会越来越多,彼此影响,彼此交融。 江南船拳文 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毫无疑问地会受到经济、政治、地理环境、民俗 文化的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江南船拳的本体受到 很多其他文化的影响。 鉴于此,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见图2): (1)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江南船拳的演变过程以及 影响因素。 以船拳的历史文化演进为主线,对江南船拳文化的本 体文化(拳种、器械、功法等)及相关文化进行研究,深入探究船拳 技术风格与文化特征; (2)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江南船拳与政治、 经济等文化事象产生交融与对立、碰撞与交流的状况和背后成因; (3)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江南船拳文化的演变特征、发展规律以及 社会成因;(4)当下现代化进程中江南船拳的未来发展策略研究 以及江南船拳的演变与发展、交融与互动状况对于其他地域武术 文化事象发展研究的启示;(5)江南船拳的发展现状以及其与建 设和谐社会、促进人文情怀相关联系的研究。

 

江南船拳文化研究

V









中心区域船拳文化研究次中心区域船拳文化研究最外围区域船拳文化研究

 

V V





















拳谱典籍历史典故船拳人物船拳比赛
船拳组织船拳教育名人观点船拳书籍
拳种技术文物遗迹技术传播船拳器械

V

江南船拳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

 

2论文研究内容示意图

浏览29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