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是武侠文化简单地说包括武侠、武侠游戏、武侠艺术(武侠小说 和武侠影视)和武侠伦理四部分。武侠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社会、历史、文化现 象,它承载的是中国武术文化,体现的是中国伦理与道德文化。武侠通过行侠 仗义的实践活动阐发、实践武侠伦理;武侠艺术靠记录武侠事迹表现、总结武 侠伦理;武侠网络游戏则由玩家扮演武侠故事的主角,来探索游戏世界的游戏 方式、规则和伦理。四者互相促进、互相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武侠文 化现象。武侠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无数的中国人或者 用自己的精神,或者用自己的文章,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构建了一个以“侠”为 核心的武侠文化,直到今天,侠义精神仍然是一种倍受推崇的道德规范。陈序经在他的《文化学概观》中提出“文化的成分,是组成一种文化 的要素或元素。人类学者与社会学者,叫作文化的特质。这是研究文化的单 位。” ©那么武侠文化的要素或特质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物 质层面的因素,即武侠、武侠小说、武侠电影、武侠游戏、武侠传记等;另一 种则是精神层面的因素,即武侠伦理、武侠规则、武侠精神等;第三种为文化 层面的因素。那么什么是武侠文化?陈序经先生的文化概念是“所谓文化是超❶ 论武侠文化及武侠人物圭酷博客Yen! Blog-记录我们的时代❷ 杨光镑,刘曼丽,武侠文化与儒道佛伦理。❸ 陈序经.文化学概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37-238. 越地理、生物、心理与社会的种自然现象,而自成为一种格式,自成为一种范 围,自成为一种对象,自成为一种题材……文化既不外是人类适应各种自然现 象或自然环境而努力利用这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环境的结果,文化也可以说是人 类适应时境以满足生活的努力结果。” °那么我们这里可借用陈先生的观点来给 武侠文化下一个定义:武侠文化不外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适应时境和满足生活的 努力过程中创造形成了一群以武功为手段,以侠义精神为指导,特立独行,行 侠仗义的侠客,并进而形成一种以侠义精神为制度,以侠义精神为规则的游离 于正统统治之外,而处于民间江湖之中的武侠社会,从而形成了一种为中国特 有的文化表现形式。2.武侠文化的历史发展历程2.1先秦时期的武侠形按照达尔文进化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观点,远古人类为对抗自然 界的各种伤害或外部族的侵略,在不自觉中就形成了一种尚武的习俗。而这种 习俗的流传则可以说是武侠文化产生的原始基础。夏商时期,铁剑的大量应用为武侠的形成提供了物质保证。夏商周三代 后,剑的实战作用日渐被其他冷兵器所取代,但剑作为源于远古时期尚武精神 的象征物,却越来越受到贵族和平民的喜爱。佩剑也就成了一种身份和地位 的标志和象征,同时也成了男子显示仪表风度的服饰。从西汉刘向编的《说 苑•反质》中描绘贵族经侯“左带羽玉具剑,右带环佩,左光照右,右光照 左”,直到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服制象》中谈服饰制度时提到的“剑之在 左,青龙之象也”都指出剑的佩戴方式。在最早提到侠客的《韩非子》中也多 次用“带剑者”和“私剑之士”来称呼武侠,这一称呼方式一直沿用到后世所 谓的“剑侠”,这无不与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剑成了武侠手中最具代表性 的武器,同时也成了武侠一种身份象征和标志,所以在后世武侠小说中无处不 见剑的影子。所以在先秦时期由于佩剑之风的盛行,就在不知觉中形成了当时 独特的社会心态和文化氛围,那就是弥漫于社会的经久不衰的“好剑”风气。 陈序经.文化学概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7-28. 武侠文化与精神也便在这种浓厚的好剑之风下被催生出来。而先秦时期的“士”阶层的形成则为武侠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士”是先秦社会最为重要的一个社会群体,它是从平民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特殊 阶层。在先秦的社会结构中,“士”阶层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位置。它是贵族与 平民之间的过渡层,是上层社会与平民社会上下流动的汇合之处,因此其成员 不断地处于分化组合的过程中。实际上这一时期是社会制度从奴隶社会向封建 社会的一个过渡时期,旧的社会秩序分崩离析,各社会阶层的关系正在重新调整、重新组合、重新定位,而位于社会要冲的“士”阶层自然也不能例外。于 是“士”从一时期起就分成两大部分:一是“儒士”,二是“侠士” “儒”与 “侠”、文与武的分流,预示着儒家文明兴起后中国社会“士”阶层人格转化的 文化模式。在先秦,侠与儒都是作为新的社会阶层出现的,它们的萌生与兼容 井存,标志着中国社会的活力和进步。而先秦时期“养士之风”和“尚武之气”的兴起则为武侠的出现提供了必 要的经济保证和政治保证。从战国初期的赵襄子、魏文候、赵惠王、“战国四公 子”,到秦相吕不韦、燕太子丹,门下都收养千人以上门客,“养士之风使散落 在各地的侠凝聚起来,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它又使初生的侠 能够打破地域、身份的界限自由地流动和组合,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 和人生目标。正是养士之风,保障了稚嫩的侠的幼体迅速生长,这完全是春秋 战国时代的历史条件所致。°武侠的另一个重要的精神源头就是墨家的兴起。鲁迅称“孔子之徒为儒, 墨子之徒为侠”气闻一多也说过“墨家失败了,一气愤,自由行动起来。产生了 所谓的游侠” ©但是先秦后墨子的门徒们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重义轻生, 急人之难,赴汤蹈火,死不旋踵”的侠义精神对武侠的产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 精神引导。2.2两汉武侠的兴盛汉朝初期由于儒家的思想尚未占统治地位,特别是汉高祖刘邦本人是豪强 出身,平素喜武轻文,尤其不喜儒生,早年信生叔孙通在刘邦面前连儒服都不❶ 潘玉采.中国全史简读本•武侠史|M|.北京:经济H报出版社,1995: 19-20.❷ 鲁迅.二闲集•流氓的变迁,鲁迅杂文全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363-364.❸ 闻一多.关于儒•道•土匪,闻一多散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48-49. 敢穿。萨孟武先生在《水浒与中国社会》中开篇便说道:“在中国历史上,有争 夺帝位的野心者不外两种人,一是豪族,如杨坚、李世民等是。二是流氓,如刘邦、朱元璋等是。此盖豪族有所凭借,便于取得权力,流氓无所顾忌,勇于 冒险。”。事实上在汉朝初期民间又尚武成风,王公贵族大多以养士竞相夸耀, 除刘氏诸王大多贵族都以养士为荣,而且大多贵族也在养士,如汉武帝时期的 魏其候窦婴、武安候田蚣所养的门客司马迁称之为“竞逐于京师”。汉代养士 与先秦时期有一点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先秦养士文武均有,而汉代以武为主, 而其所养主要就是一些大的豪强。《后汉书》中有“汉祖杖剑,武夫勃兴,宪令宽赊,文体简阔,绪余四豪之烈,人怀陵上之心,轻死重气,怨惠必仇,令行 私庭,权移匹庶,任侠之方,成其俗矣!”这一段话极其清楚明白地剖析了这 一时期的尚武任侠的原因,同时也正是这些原因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鲜明的 武侠时代。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其一,从思想意识形态来看,汉初期从帝王将相到上层阶层都还处于先秦 时期的专制统治的思想意识当中,儒家的正统地位没有得到确立,黄老道学盛 行,上层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重金扶植豪强,更重要的一点想法就是以民 间的或社会上的一切力量来达到维护自己利益最大化。其二,从政治形态来看,汉朝初期封建帝王还没有构建出一个适合于封 建统治的专制帝制,社会上各种力量都在积极寻找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力量和区 域,从社会平民阶层和流氓土豪中起家的汉朝统治者自然对身上散发出雄风壮 志的武士更看中一些,而对那些文弱书生则有一些不屑一顾。其三,从社会阶层来看,汉朝的建立实际上对先秦贵族的一种否定,对新 兴豪强的一种肯定。早在秦王朝时武侠的成分已经开始变化,那种急人所急, 重诺轻生的侠义之风,已经开始变质。司马迁在《史记》里就明确地将汉代武 侠分为“匹夫之侠”“闾巷之侠”“乡曲之侠”,并指出他们虽然都源于“古布 衣之侠”,但已经开始分化。最为典型的就是汉武帝时期的郭解。他放纵门客 亲属,鱼肉乡里,残害百姓,已失去武侠最基本的仗义行侠之风,而成了地方 一害。也可以说这时的一些武侠已经通过结党任侠、树立个人威望成了地方另 一新贵。如京师大侠楼护从医师变为息乡候,长安豪侠蔑章从“城西蔑子夏” 地痞变成京兆尹的“门下督”。

浏览46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