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出“武术文化产业”之初,由于受市场经济和体育经济的影响, 武术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提法。诸如武术经济;武术产业、武术产业化; 武术商品、武术商业化;武术市场、武术市场化等,不一而足。总之,它 们都是围绕着“武术文化资源”所展开的,对此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这里有必要就与“武术文化资源”关系密切的“武术产业”和“武术产 业化”两个关键词加以解读。“武术文化产业”是一个大概念,是从宏观上 认识的范畴。综合多方观点,概括为:武术文化产业是指以公司或企业的 形式,从事与武术文化商品生产和文化服务相关的行业。从学科分类看,不同学科构建的武术文化产业体系也是有区别的。虽然分类不尽相同,但包括了武术文化产业的总体。由此可见,武术 文化产业是一个覆盖面很广,企业关联度颇高的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许 多部门,诸如制造业、餐饮业、建筑业、交通通讯、信息服务、服装和旅 游等。有人形象地概括:武术文化产业是“经营人体”的行业,是“生命 产业”,并突出其健身性、娱乐性、知识性和经营性的鲜明特征。对于“武术文化产业化”的普遍认识是:武术文化产业化是指武术事业 的基本运行方式向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武术发展规律, 开发武术文化资源,把武术与经济结合起来,运用一系列经济原则、方法、 手段和行为,刺激武术文化商品的需求,拓宽武术市场,强化自我发展潜力, 形成武术文化市场运行的新机制。我们将武术产业化的发展概括为“产、供、 销”三个关键性环节,实质是指“武术文化产业”的运行过程。武术产业体系分类情况依据分类主要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现存的主要问题体制机制与政策法规明显不足提出并实施“武术文化产业”不过是近30年间的事情,可谓是时间 短、基础薄、开发少、消费低、行政管、法规无。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 河”找感觉,并没有直接的法律做保障,充其量只是行政性规定和管理条 例,并非适合武术文化资源的开发,而且行政干预颇大。记得在武术文化 产业的初始期就确定了它的“产业“与“事业”双重性质,进而国家体育 总局强调:逐步形成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武术事业的格局,走社会化和产 业化双轨道路。由于“双重性质”的存在,便出现了 “两不管”或“两都 管”的混乱局面,其实是“产业”与“事业”在许多方面还纠缠不清,体 育、武术、文化、教育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管理权限不清, 责任划分不明,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很难形成合力。若按照市场规律讲, 武术文化产业是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而武术文化事业是以社会效益为导 向的,各有分工与合作,当彼此界定不清时往往会造成产业设计载体不明 确,开发思路不清晰,市场前景不光明,并构成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 机制的羁绊。有的省份在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中就存在着管办不分、政事不 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现象,以致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地方政府和社 会各界对当地武术文化产业的价值缺乏关注,不仅没有健全的政策法规体 系,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投入明显不足。由此造成零散的武术文化资源难以 整合,产业形象模糊破碎,文化品牌未能转化为产业品牌,而且产业规模 小、载体弱、业态少等。这也是一些地方存在的共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 的唯一办法,就是寻求法律的保障,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产 业运行机制。缺乏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力量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靠先进技术,而先进技术的研发靠人才。客观地 讲,我国从来就不乏“事业”方面的武术专业人才,能够满足不同层面、 国内国外的武术教学、训练、竞赛、培训、演艺、健身和咨询等要求,而 且经验丰富,成功案例颇多,以构成武术传承和发展的主体。奇缺和亟须 的是“产业”方面的专业人才。即直接参与武术文化产业策划、研发、经 营、管理的专门人才。据估计:今后一个相当时期内,网络媒体将会成为 武术文化产业的主攻方向,不断研发适合不同年龄需求的武侠电视剧,并 逐步占领国际文化市场。需要一批既懂武术,又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又能 掌握高科技的高素质人才。从近年来表现的情况看,亟须熟悉金融、财会、 税制、营销、策划等方面的管理人才;缺乏负责武术文化市场规划、高素 质的企业家和经纪人;缺乏武术营销人才和武术产品研发人才等。在我国 具备武术知识的人才往往缺乏应有的经营意识和知识,而一般经营者又缺 乏武术运动知识,懂武术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严重不足,直接制约了武术产 业市场化的发展,这是一个“怪圈”。现实的情况也证明:多数经营武术 学校等实体的创办人或法人代表并非武术行家,与武术装备有关的工厂或 公司的创办人或法人代表几乎就没有从事过武术行业的,其成功秘诀至少 可概括为:懂得管理,请能人;抓住机遇,顺势上;产品对路,销售通; 不断改革,有创新;积累资本,再生产。其中大胆启用专门人才和科学管 理是最重要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及发展不平衡我国已将文化产业纳入到国家战略体系中加以发展,作为体育经济之 一的武术文化产业紧随其后,但总体表现是武术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 战略不配套,武术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现实与预期目标差距较大,直接影 响了产品结构和发展的均衡性。从武术主体产业看,如武术教学、健身、 竞赛、训练、培训、俱乐部等方面,有较为成熟的产品来满足常规的需求, 但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从武术相关产业看,如武术用品、武术器材装备、他们购买器材是“一次性消费”,参与集体集中的消费是较 少的。这与武术本身固有的“不需要多少投资,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 易于普及”的特点有关,这也限制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在众多的武 术器材生产厂家中难见名门望族,大多数是一些民营小型企业。当小企业 在走向大市场时其弱点显而易见,诸如投资少,设备简单、检测手段落后、 技术力量薄弱、产品质量难以保证,销售渠道狭窄,难以满足高端的供求 关系。总的看,目前对武术产品整体开发缺乏宏观指导,联合开发的项目 很少,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系统化的生产,在市场上没有竞争能力。 从武术辅助产业看,如武术信息咨询服务业、网络传媒业、经纪代理业等 十分缺乏,与时代要求扔有较大距离。由于受地域和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不 平衡的特点。目前我国有大大小小上百家武术器材生产厂,基本分布在浙 江和河北两省。河北厂家靠低价位立足市场,像定州的训练竞赛刀剑和廊 坊的白蜡杆各有特点;浙江的企业以质量赢得消费者,如龙泉市的龙泉宝 剑,永嘉县的散手护具深受欢迎;南京的武术服装设计新颖、面料考究、 做工精细,有市场份额,这些厂家都是当地稳定盈利的企业。当然,也不 否认还有一些作坊式的生产厂家,向现代化企业经营模式转型较为困难, 竞争力明显不足。依法推进武术文化产业,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在此情况下, 所有行业都将逐步依法依规取代现有的、不合时宜的行政性规定和管理条 例,武术文化产业也必将依法得到发展。由于武术文化产业,既有体育的 属性,又有文化的属性,既有事业的特点,又有产业的特点,所以,它的 发展首先是在体育和文化的框架下发展,然后才在事业和企业框架下的发 展。就在现有“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给武术文化产业单独制定相 应的法律法规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主动适用于体育、文化、事业和企业多 个领域的政策法规,以求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可以预计•: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的需求,一些政策和法规将会陆续出台,如《影 视法》《出版法》《演出法》《电信网络法》等,以确保与文化产业相关的 企业发展得到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扶植。目前,首要的任务就是完善武术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机制。通过管办、政企、政事、企事分离实现政府职能 转换,建立与武术文化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政府部门主要是做好 宏观指导,整体规划,在产业项目、园区建设、示范基地、品牌塑造、投融 资政策、人才队伍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战略部署,把武术文化产业纳入文化产 业发展的体系中加以指导,并制定规则、规范市场和监督管理,不直接参与 具体的武术文化产业经营。其次,要建立健全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植 体系,在资金、立项、税收等方面优化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尤其 要重点支持有市场竞争力或有品牌优势的武术文化企业、产业园区和示范基 地做大做强,大力培育能带动产业发展全局的武术文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 第三,抓住核心产业,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保障产业间协 调发展的基础,坚持调整改组相结合,支持鼓励发展多元的武术文化产业。 积极推动武术教学、健身、培训、竞赛、表演、俱乐部等核心产业的发展, 并带动武术相关产业和武术辅助产业的协调发展。打造地域武术文化品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少林”、“少林寺”和“少林武术”是不可复制的特殊品牌,但它给 我们即将要开发武术文化产业的省市和地区的启示意义是巨大的。
浏览4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