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13页。

身体是一个问题,迷人而深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身体,并且天 天都遭遇他人的身体,但是这并不表明我们对身体有充分的认识,比如身 体与肉体是一回事吗?人们通常把身体(Body)当作肉体(Flesh),仅就思 想而言,这是对身体的降格。身体是多维度、多层次的现象,其意义随民 族与性别的不同而不同,随历史与境遇的变化而变化。

当先人把某一 “外象”与身体动作结合并赋予了攻防含义后,身体动 作就成为武术符号。表现为众多武术象形动作和象形拳种以及拳诀、拳谱 的象形语言中。

象形武术中的身体表达的是中国人的攻防语言,是一个会思考的身 体,是一个创造无声语言符号的身体。从心理发生的观点来看,这种象形 动作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渗透了言语活动主体对某种语境的真切体验的 语言,它融入了主体人的思想和智慧。


  • .武术象形符号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武术就像语言、哲学、绘画和艺术、音乐那样,是一种表达方式, 是一种活生生的语言,是翱翔在现实世界之上的一种艺术的启示。人的动 作、表情等虽然有表情达意的作用,但它远不像有声语言那样丰富,它 是通过视觉的看实现的。而武术不仅有身体语言,而且还有动作名称的文 字语言共同传承。象形武术符号所表示的体态语的意义具有民族性、时代 性。

(1 )符号的民族性

首先,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人文背景,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积淀, 所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体态语的类型不同,体态与什么意义 结合也不同。如西方人用直拳、摆拳、勾拳等来展示自己的搏击功夫;而 中国人则用武术来诠释攻防的作用,这显示了体态语的民族性。其次,体 态语的民族性还表现在同样的意义在不同民族中有不同的体态表示。

(2)符号的时代性

体态语的时代性是指体态语既有传承性,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体态也 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时代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同样的意思,用 来表达的体态变了。如抱拳礼的演变。二是有些同样的体态在不同的时代 表示的意义不同。

在语言、文字发明之前,传递思想感情,靠的是人的心理和生理活 动,而身体动作无疑是最好的形式,人类通过自身的姿势体态来表达意识 的感受。武术是以人体为载体的动态文化符号,它具有语言文字与非语言 文字的两种文化特征。非语言文字文化特征是它的主要方面,但进行文化 研究与艺术实践时又必须借助文字、文献资料和现代化手段。在展示身体

 

形象时,它既包含有可见的“形象”与多种文化形式,又包含有无形的有 待辨识的“意象”。动态形象具有符号的性能,以动态形象进行文化传承 是武术象形的根本特征。

(二)武术象形符号化的表现

  • .武术象形:一种用身体表达的文化符号


符号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着深刻的关系,符号是文化得以传承的媒 介,文化促进符号意义的加深。我们看到,在武术馆校和武术团体甚至武 术比赛服装上,往往把阴阳鱼和八卦图案作为徽标和标志之一。习武之人 穿着印有太极图、八卦图以及龙的图案的团背心,脚穿“功夫鞋”,在家 中和武术训练场上摆放着刀枪剑戟。透过这些现象使人产生一种深奥、神 秘的感觉,也折射了武术符号的丰富文化内涵。

武术象形的身体动作,是用身体表达的动态文化符号,是一种承载思 维的符号,是一种艺术符号。卡西尔曾说:

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 且人类文化的发展全部都依赖于这些条件,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

符号论者认为:思维归根结底是一种符号运动,一种在头脑中进行的 符号活动。一切符号活动都是思维活动。

一位学者说过:“西方人有把艺术技术化、东方人有把技术艺术化的 趋势。”

现代形式主义美学和符号美学的代表人物克莱夫・贝尔对艺术的定义 是: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刘勰之“感物吟志” “情以物迁”应该说是观物取象的结果。通过对 自然、社会各类现象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感受、深切的体会、透彻的认识 来融意人象,对自然、社会的、人生的规律进行把握与理解。

象形武术通过身体的形表达演练者的意,即以形为始,以意为终,以 形显艺,以意寓形。用肢体来表达动物的生活习性、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的 生活实践。借身体动态符号来传承博大精深的文化,映射出传统文化的象 征精神。象形武术就是模仿“外象”的形,取其“意义”,结合攻防规律 而形成的身体动态符号。

  • .武术象形:一种用身体思维的文化符号


原始人的符号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符号性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他 们可以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静态和动态符号。动作和手势就是他们创造的动

〔1〕[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第35页。 态符号,文字恰恰就是他们创造的静态符号,二者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果。 当这种动作符号(符号性活动中的手势动作)不仅从生产实践中分离出 来,而且从一切具体活动中分离出来,专门变成思维活动的手段,在社会 交往中形成模式,就形成我们的象形动作,而一旦用于攻防,就演变为武 术动作。站在思维发生的角度出发,动物和儿童模仿母亲的各种动作和先 人的思维发展阶段相对应。

人们既用某种符号进行思维.总是尽量使用这种符号去交流思想。反 过来也是一样。头脑中的思维符号,是从头脑之外思想交流的符号来的, 头脑之外思想交流的符号则是从现实的社会交往中来的,是从现实交往的 手段来的.随着现实交往手段的变化,思维符号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研究动物的交往活动中,人们常提到鸟类的“鸟语”、兽类的“兽 语”和蚂蚁所谓的“香味语言”,蜜蜂所谓的“舞蹈语言”,这些动物的 符号,都负载着信息,但是,他们只表达感情而不能指示或描述任何对 象。

意大利学者维柯在其《新科学》一书中说:

人类思想的秩序是先观察事物的类似来表达自己,后来才用这类似来 进行证明,而证明,又首先要援引事例,只要有一个类似点就行……

维柯的话恰好说明人们运用思维的过程:能近取譬。在古代,先民就 是通过取象而后立意来解释世界的变化的。任何一种文化现象,自必与特 定的文化心理、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有其内在的联系。中国武学博大精 深,蜚声海内外,透过浩如烟海的套路功法,人们能够依稀感受到武术深 处的生命律动。尽管从风格上看,各拳派之间可谓千差万别,但在数以百 计的拳派之间,又可隐约地发现它们共同的东西,它们在拳理上的确存在 颇多相通之处,特别是在创拳的思维方法——象形思维上。透过象形思维 可折射出武术的价值观。

在古代我们先民就养成种种意象思维的方法,而象形武术通过对 “象”的立象、取意、超越等方法,合理、巧妙地融于攻防格斗之中,形 成丰闵博深的象形武术。体现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强调直觉体认,突出意 会,善用意象。

“模仿的冲动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性特征”,模仿、模拟取其万物适 应自然的特征来为自身服务一直是人类的本能。中国的象形武术,正是传 统文化的结晶,又是古人的超前的创造。拟动物之形,取动物之意,以意

于平:《舞蹈的文化与审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页 真传神,成为各类象形拳的结晶体,携带着传统的思维方式,体现的是精 神文化。

象形拳是中国崇尚直觉,重视体会、体认、省察,重视认识主体的直 接深入客体,与客体融合为一,泯灭主客体界限以悟解宇宙万物的实象, 崇尚整体——“天人合一”,习惯于将人和自然、人和物、主体和客体、 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都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偏重经验观察和 自我体认的结果。象形武术和汉字一样是记载和传播民族文化的符号。

象形武术是一种审美符号。各民族在生存的道路上,在创造性实践活 动中不断交流、融会,促进了自身的发展。通过身体动态符号的展示,凸 显中国传统文化

浏览30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