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鸡形练勇,主练一气之收放,以鸡有厮斗之勇、啄食之功、摩胫之能 而为拳;燕形练捷,主练一气之起伏,以燕子性敏而轻捷,有抄水特技而 为拳;鹤形练猛,主练一气之开合,以鹤子之猛,有人林特技而为拳; 形练活,主练一气之曲伸,以覆有浮水分浪之技、翻江拨水之能而为拳; 始形练精,主练一气之提送,以船有分水前进之技,护尾之能而为拳;鹰 形练狠,取其神目利爪,捉拿之精而为拳;熊形练威,取其出洞之威、竖 项之力而为拳。
再如八卦掌讲究“三形三势”:三形者,“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 势似鹰”;三势者,“步如趟泥,手如拧绳,转如磨磨”。如此才能达到 掌法多变,腰如轴立,脚步灵活,周身和顺。
动作是武术象形的首要表现,如大量的动作名称:童子拜佛、脑后摘 盔、虎踞龙盘、老鹰扑食、金鸡抖翎、鸭子翻身等。
(二)体现在武术拳种中
中国武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众多的拳派和拳系。1985年挖掘 整理的就有源流有序、拳理清晰、自成体系的129种套路。至今,有130种 拳种。在这些拳种中,有螳螂拳、鹰爪拳、蛇拳、鸭拳、猴攀、醉拳等。 这些拳模拟模仿动物和人的形态,并取其爪、角、尾之利,腾身纵跃之 能,在技法上具有以形取势、借形显意、以意传神的特点,重其形且更重 其意,心动形随。在技击中强调以形取意,动作起伏较大、变幻莫测,形 象生动活泼、风格独特,演练起来栩栩如生,妙趣盎然,令人叹为观止。
(三)体现在武术谚语中
谚语就是用一句结构完整地话来概括的真理或哲理。由于武术在民间 的广泛传播,出现了大量的武术谚语。这些谚语通俗生动、言简意赅,既 是对习武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练功习武的指导。民间把练功的经验、体会 及练功的方法以顺口溜的形式记录下来,便于保存、记忆,并指导练功。 中国武术谚语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练功习武的各个方面。如器械的演练 谚语“枪怕摇头,棍怕换把” “钩走浪势,戟扎戳势”,“见之似好妇, 夺之似惧虎”与“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下场如书生,上场似猛虎”, 是借好妇、书生、处子的温良、知理、通情、达礼之意比喻武术修养的境 界,借惧虎、猛虎、脱兔的迅猛和疾速之意来比喻武术的功夫技击含义。
“进步如犁行地,落地如树木生根”取犁地行犁和树生根的稳固之意,来 比喻武术功法的意义。
(四)体现在武术的歌诀中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传授武技的武师,还是习练武术的学生,大都 文化程度较低,甚至有些是目不识丁的社会下层人物,且不说拳谱数量很 少,大多数人与之无缘,就是有了也看不懂。为了便于传习,中国的武 术家们从大量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了许多武术歌诀,比如“拳诀”就是 一种,包括习练歌门拳法的拳势要领、技术动作标准、拳路的用法要义 等。凡是比较成熟的武术门派,一般都有自己的拳诀和拳歌。如《拳经总 歌》,太极拳的《打手歌》《十三势歌》《杨氏太极拳谱歌》,形意拳的 要领歌诀《九歌》,翻子拳的《站桩翻拳歌》,少林点穴法的《二十六要 害穴点打法歌诀》等。这些歌诀,通俗易懂,合辙押韵,抑扬顿挫,易背 易记,为武术的传承发挥了作用。如:“抄水手出去撩阴,翻手一掌如胸 平。落步好似钉入木,脚手齐落方为真。”这些歌诀反映出武术先辈的智 慧和创造。
(五)体现在武术的拳谱中
古代武术没有教科书,人们练武的文字依据是拳谱。拳谱记录着拳势 名称及用法,一句或两句一势,一般为七言或五言句。拳谱对于武术传习 固然很有价值,但普及性却十分有限。这主要是因为能够读懂拳谱的必须 是有一定文化的人。如《武编》的作者唐顺之久存有《温家拳谱》,晚年 尚能背诵拳名十余势。如《形意十二形讲义》中说:人以身形物之形,物 之意以人意悟之,此形意拳名之理源也。练之洁白华外,使人身四肢、五 脏、六腑、七表、八里、九道、十二经络无闭塞之处,而百病亦无发生之 源。故拳中有四象、五行、六合、七政、八卦、九宫而化取十二形,以气 通贯十二经路是也。夫学者于形意十二形,潜心玩索,洞明奇偶之数,阴 阳之理,果无悖谬,久之不特强身,且能强种强国。可不勉力行之哉。另 外,据手抄本《形意拳谱》有《五行十二形大连环歌诀》云:
出手钻劈横,狸猫上树蹬。青龙出爪探,退步横拳封。进步顺崩打, 变步用马形。踩卷五行炮,猛虎扑山风。撤步殆形打,龟形似蛟龙。翻身 顺手炮,懒龙卧道中。龙虎交架式,钻劈挂龙形。飞燕掠抄水,撩阴敌命 倾。金鸡独立势,报晓并抖翎。蛇形左右势,鹦子搜林中。撤步横拳打, 劈拳变猴形。鹰雄斗智式,十二连环终。
(六)体现在武术的拳理上
武术的拳理处处体现象形的存在,例如形意拳以“形意”命名,取 其“形意合一”也。形在外,意在内,“有内无外不成拳,有外无内难成 术”。如猴有猿猴挂印之精,有偷桃献果之奇,有攀枝上树枝巧,又有蹬 枝坠枝之力和辗转挪移,神机莫测之妙。性属阴土,通脾。以拳势言之, 有封猴挂印之精,有偷桃献果之奇,有上树之巧,有坠枝之力。以形中最 巧妙者,莫过于猴之为物也。故日:不是飞仙体自轻,若闪若电令人惊。 看它一身无定势,纵山跳涧一片灵。再如马有抖毛之威.有疾蹄之功,撞
山跳涧之勇。五行属火,通心。马,最仁义之灵兽,善知人心,有垂缰之 义。以拳法之用,有龙之天性,翻江倒海之威。故日:人学烈马啧蹄功, 战场之上抖威风。英雄似海扬威武,全凭此势立奇功。
(七)体现在武术器械的形制中
人面钺,商代后期,山东益都出土,钺是古代一种兵器,同时象征 权力和法律;饕卷纹钺,商代后期,河北藁城出土;兽面纹戈,战国中晚 期,四川新都出土;蛙形矛,西汉云南晋宁出土,该矛纯锋宽叶,一蛙 倒伏,后脚据矛叶下部,两前爪抱持矛鎏,并形成两个环耳,器形极为特 异,在英国博物馆藏有与此类似一件;扁茎剑,秦陕西临潼出土,扁茎剑 之剑茎如兰叶,极为锋利,一次尚能划破十八层纸;鹿首弯刀和羊首短 剑,商代后期,河北青龙出土,鹿首弯刀通长29. 6厘米,羊首短剑通长 30. 2厘米,均具北方少数民族特色;人形柄匕首,战国晚期,湖南长沙出 土,柄作立体人形,龙鼻圆眼,两耳有粗大耳坠,上身赤裸,腰系短裙, 似为江南古越族所制兵器;马头刀、蛇头剑,商代晚期,陕西绥德出土, 其中,蛇头剑通长36厘米,剑尖呈舌状,柄端作舌头形,舌口中有舌,可 活动。器械的制造体现出先人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
借助某一类事物的启发或某一类事物的特征、属性,综合运用联想、 想象、象征、比喻、借代、演绎等修辞方法,表现武术攻防内涵的思维方 式。如果说人们在表达思想观念时存在着象形思维的话,那么这种思想的 基本特征就是在天地万物中探寻与主观意念(包括情感、意识、态度心境 等)相匹配的客体,于它们相异性的表层挖掘出相似性的深层,从而表达 出两种物象融合后所赋予的意义。
武术的象形思维通过类比、比喻、借代、拟人等,将具体的物象与武 术所要表达的观念(包括攻防的方法、态度,等)连接在一起,寻找它们 之间的相同、相异点,这种方法正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方法之 一。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正 是这种象形思维的方法。归根结底就是:取象下之意,为他象所用。
四、象形思维在武术中的延伸
(一)武术中八卦、五行哲理的象形体现
武术讲究比类取象,天人合一。象形取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思 维,武术同样具有中国文化象形思维方法。太极八卦、阴阳五行是我国古 代的哲理,在我国各种理论中,“五行八卦论”都渗透其中,五行、圭卜、 阴阳也似象形的方式渗进了武术之中。不管是外家拳或是内家拳都融进了 五行、八卦的比喻象形道理。如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长拳者, 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搠、捋、挤、按、采、恻、肘、靠, 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搠、捋、挤、按 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搦、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 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合十则为十三势也。”南少林 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手的生克,特别是太极形意、八卦用五 行八卦、阴阳来象形比喻的拳理学论是相当完善细致的。
浏览15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