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傣族人民饲养许多大象,用它来耕地、搬运物 品和作战,于是就根据大象的自卫和进攻的各种动作,创造了具有傣族风 格的武术——小双刀,把大象缓缓周旋到一刹那的快速袭击动作,表现得 形象、生动、贴切。
(六)景颇族武术文化
景颇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武术中常常含有砍地、劈兽、 开路的动作。定居下来后,又吸收了傣族、德昂族武术的长处,丰富了自 己的武术动作。在景颇族传统节日中,总戈节是最盛大的节日,每年正月 十四日举行。总戈节是“大伙跳舞”的意思,这个节日的内容,大都是庆 祝战斗胜利、荣获五谷丰收、婚庆嫁娶、喜别离逢等。这也是纪念景颇族 创世的英雄宁贯娃的父母的。相传在创世纪时代,宁贯娃的父母临终前对 他说:“我俩死后,你要举木脑(总戈)送魂仪式,这样我们就能变成 大地,你就能变成人类,繁衍人类。”宁贯娃知道,只有太阳国里才有总 戈的乐舞。但怎样登上太阳之国呢,他爬上喜马拉雅山的顶峰,又跋山涉 水,经历了许多地方。有一天在一棵大树下休息时,应邀到太阳国参加总 戈盛会的百鸟回来了,它们停在这棵大树上,情不自禁地跳起了刚刚学会 的歌舞,由孔雀带头领舞,小斑鸠飞来飞去协调大家的舞步。宁贯娃细心 观摩,默识揣摩,终于学会了总戈之舞,并且在喜马拉雅山下举行了总戈 盛会,他在会场中央竖起的木脑柱上,刻画下总戈舞谱,并且手舞双刀开 路,从此,留下了这亦舞亦武的总戈盛会。节日的第一天,远近村寨的男 女老幼,穿着节日盛装,喜气洋洋地向广场会聚。太阳升起,木脑典礼开 始,鼓锣齐鸣。接着,一列景颇妇女盛装出场,头顶装有鸡蛋、糯米和米 酒的礼物篮,从篱笆右门鱼贯而进,顿时礼炮齐鸣,欢声雷动。来自远方 的同胞交换礼品,互敬米酒,互相祝福,在一派欢乐声中大家围成舞圈, 踏着鼓点,边歌边舞。木脑(总戈)舞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领舞,他们 头上戴着美丽的孔雀羽帽,手中挥动闪亮的长刀,众人兴高采烈,跟随其 后。舞步刚健优美,队列整齐而变化有序,不时夹以歌声和“峨啦!峨啦!” 的欢呼声。参加者可达数百乃至几千人,场面宏大,高潮迭起,气派壮 观。这一仪式一旦揭开,便从早到晚,从夜到晨,一连要跳两个通宵。
另外一种传说是:景颇族英雄雷盼在太阳神的帮助下,消灭了吃人的 魔王,人们欣喜若狂,通宵达旦地饮酒欢舞,后人为了纪念这一胜利,年 年都要举行歌舞庆典,称为木脑(总戈)。因此,景颇族木脑(总戈)有 攘除灾邪、迎取吉祥的寓意,它表现了景颇族先民不畏强暴,敢于和自然 做斗争的勇敢精神。“总戈”盛会开始,笙管、大鼓、错锣齐鸣。一列盛 装的景颇族妇女,头背礼物篮(内装鸡蛋、糯米、米酒等),从篱笆右侧 门鱼贯进入广场。总舞人头插孔雀羽毛,手执礼刀跳进场中,随后是许多 衣衫鲜艳、手执礼刀的男子和挂满头饰的盛装女子,列队相配,以娴娜的 舞姿和刚健的刀舞相映相衬,彩巾翩趾,刀光闪闪,煞是好看。最后还有 一队手握单刀和双刀,表演泼风般的刀术,持刀、括刀,躬身抹刀,仰身 举刀,左右挑花,刀风飕飕,舞刀者还应和着节奏呼喊,脚步变化多端, 有“十字跳” “五步跳” “七步跳” “三步砍貌” “八字排花”等刚健有 力的动作。舞至高潮,呼声雷动,刀花如万朵梨花一片。群众性的景颇刀 术既是久远的战争场面的回顾,又是丰收之后的喜庆,同时也是愉悦的健 身活动。
景颇族的武术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该族的武术虽然有防有守,更 主要的是进攻,这充分体现了该族剽悍、英勇顽强的性格。而格斗中随身 带的东西都可以作为防身武器,又反映了该族常常突然碰上野兽,在与 野兽搏斗中培养起来的急中生智的性格。景颇先民最早使用的兵器就是 刀、矛、弩、盾,对刀尤其重视。景颇语称刀为“日恩途”,意为“生命 刀”。景颇刀术种类较多,基本上分为“文蚌拳” “彪赞拳”两类。文蚌 拳是一种花样刀术,姿势优美大方。以象脚鼓伴奏,动作根据鼓点的快慢 和轻重进行。不同年龄有不同练法,对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很有好处,几 乎所有的男子都会表演几套,这种刀术主要是在节日时作表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长刀作为打仗的武器和劳动的工具,其地位已经不 如以往重要,但在景颇族的生活中,长刀仍无处不在,仍是景颇族男子汉 形影不离的伙伴,就连民间舞蹈也离不开。“庆丰收” “庆胜利”等几种 舞蹈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在刀光和人流中进行的,处处显示着长刀的威力。
“庆丰收”刀舞反映了完整的生产过程:舞前要在场中央放两把长
刀,舞者出场向四周观众敬礼,然后踏着节拍起舞,看地上的长刀,用刚 柔的舞姿抒发对长刀的厚爱,双手慢慢拿起长刀轻盈舞动。通过快、慢、 展、收的舞刀姿势,活灵活现地反映劳动的艰辛、丰收的喜悦。
“庆胜利”刀舞则包含很多打斗内容。过去,景颇族有一种叫“以弯 弯”的模拟战争的舞蹈,出征前或凯旋后都要跳。舞者右手持刀,左手持 野猪皮制成的盾,以跳跑步为基本步伐。前进冲杀时右手抽刀。后退则以 左手持盾护身。在象脚鼓的伴奏下,忽而单刀砍劈,忽而双刀对斗。舞蹈 高潮时,所有男子双手握刀胯膀抖动,双膝并拢半蹲,跺步横跨,边唱边 喊边舞,动作刚健有力,表现了景颇人民的勇敢精神。
另外,景颇族还有很多自娱性的刀舞,男子汉们稳健地挥舞双刀,跳 起集体舞蹈,这神奇而富有魅力的舞蹈常常让人沉湎于狂欢的场面之中, 使人振奋不已。
(七)纳西族武术文化
在纳西族信仰的东巴教经书中有一千多个象形武功符号,说明纳西族 是一个崇尚武功的民族。《东巴经》在纳西语中称作“东巴特额”,意即 “东巴用的书",“经”是后世学者的说法,事实上东巴的书还没有达到 通常意义上“经”的阶段。“东巴的书”根据地域的不同,其记写的情况 还有变异性。《东巴经》里面有两部名叫“蹉磨”的经书近年发现,被舞 蹈史学界和体育史学界分别视为“最古的舞谱”和“最古老的拳谱”。其 实不管定称其为“舞谱”还是“拳谱”都有道理,也都不完全准确。实际 上“蹉”字在纳西文的意思就是“跳”的意思,“磨”是“谱”的意思、, 准确地说,这是记录了纳西族人体文化的一部“跳谱”。《蹉磨》记录的 第一个组合操功叫“黄金大娃跳”,包括“耗牛斗赤虎” “大神跳” “东 巴将官耍刀术” “将军单腿跳桌” “赤脚登剑梯” “弓箭操功” “磨刀 跳” “单腿旋转” “单腿跪砍” “耗牛抖肩” “山羊斗角” “饿虎扑 食” “孔雀喝水”等,具体场面有群打、单打、对打、三斗打、四门破、 五佛跳、擒钩术等。
纳西族武术为东巴跳。纳西族原始宗教东巴教分文武二道场,武道场 的跳神舞蹈即为东巴跳。东巴跳是保留了较完整的原始形态的武舞,舞谱 记录了60个组合动作,一个组合就是一个完整的舞蹈,如中姐伏磨蹉- 耍刀跳,考日米九蹉一一弓箭跳等。东巴跳中使用的武器有刀、盾、弓、 箭、矛、叉、剑棍等。纳西族武术动作连贯优美,对打逼真,很有特 色,尤其刀舞演练时,还配以清脆悦耳的银铃声。东巴跳演练时,带头的 “丁巴朴罗神”怒目含刀,先示范东巴跳特有的腋下擦刀、铃上擦刀、翻 身横砍、马步架刀等动作,然后众将紧跟,在响亮的板铃声中进入四门破 套路。刀刺铃铛对抗激烈,威武动人。“每当祭风、消灾、祭山神与龙 王、除秽、开丧、走荐、求寿等七种大道场,都要进行东巴跳。本村和邻 近村寨的男女老少,都来观看热闹,巨甸一带每年都要举行传统集会,几 十乃至上百的东巴,身穿彩色法衣,手执刀、又、斧、剑、弩、箭盾牌和 降魔杵、矛法杖等各种武器和法器,进行对打、掷刀、投叉、飞矛各种武 练、舞蹈,进退自如,威武雄壮,是带有浓郁民俗色彩的武术表演。在开 丧法事上,是东巴跳最庄重热烈的大型法事,同时也是各种套路,千姿百 态的集中表演,更是东巴跳师们一显绝技的时机。具体场面有群打、单 刀、对打、三斗打、四门破、五佛跳等绝技有赤脚登剑梯、从数层梯顶飞 下来,口含烧红的犁花尖、锄头、铁块和甩石磨盘等。东巴舞作为典型的 武舞,含有大量击技格斗、攻防意味的套路形式,是原始艺术、原始体育 与民族宗教相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八)土家族武术文化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其意思为“土生土长的人”。土家族是生活 在湘、鄂、川三省文界的崇山峻岭中的少数民族,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 被称为“土丁” “土民”等。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这个民族人民的 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土家武术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萌芽。先秦时期, 据《湖南武术简史》称:“楚人占据湖南,湖南武术二元化格局形成”。 当时楚国的武术和苗、越、巴等土著部落的武术,在斗争、交织、融合中 不断发展。尤其是激烈的战争征服手段,更加速了工具和兵器的分离,促 进了巴人武术的发展。唐《十道志》称:“楚子灭巴(应为秦灭巴),巴 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汉有天下,名目酉、辰、巫、武、沅五溪,各为一 溪之长,号五溪蛮。” 土家族先民巴人大量流入今湘西一带之后,散居崇 山峻岭之间,占山据险,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武术。巴人部落助武王克殷 后,封为子国,称“巴子国”。春秋后期至战国时,巴人已制造了 “巴氏 戈”。1984年在平江幕阜山一带出土了这种武器。平江靠近岳阳,应属巴 子国的版图之内。此外,巴人进入湘西之后,亦制造出了较先进的兵器。 在湘西出土的柳叶形剑、三角形援戈,具有明显的巴蜀风格。西汉末年, “五溪夷”首领田强率众支持绿林、赤眉起义;建武二十三年,“零阳 蛮”相单程起义,汉武威将军刘尚、伏波将军马援相继率兵镇压,起义最 终失败。在唐、宋、元、明各代,土家族更是起义不息。明嘉靖年间,倭 寇为患,永顺、保靖等土司率兵赴战。清朝限制民间习武,实行刀枪入库 政策,土家人改习拳棍,以防为主。道光二十一年,保靖士兵与清兵并肩 抗英于广州乌涌,击毙英军二百多人。
土家族武术多短打近攻,动作迅疾,拳势猛烈,明劲突出,动作简
练,借声助劲,声为“嘿、哈、噫、起、哒”,音通五脏,以音练气。口 诀是:
窝身侧扁式式紧,吞吐沉浮须分明。
口出五音通五脏,面容严正心手灵。
若问奥妙在何处,猛准稳狠不留情。
土家武术讲究练功方法的系统、完整,既练站桩、轻功、吐纳术,又 练套路和散手。其“拳头功” “爪功” “抗打功” “插功” “掌功” “头 功” “腿功”等均有独特的练功方法。土家族拳术最厉害的要数粘功、策 手和点穴。粘功,即内功或暗功,“经无形之意致有形之表”;策手,即 攻防擒解脱技巧,有三十六功、七十二防,共计一百零八手;点穴、神 打,即击穴功夫。另外,土家族的棍术分策棍、花棍两大类。
土家族武术在拳法上要求冲拳有力,以立拳向前下方击打对方心窝、 腹部、裆部。手形主要有柳叶掌、吊钩手、金刚指等。手法主要有冲、 点、劈、砍、靠、捞、敲、摆、压、插、搂、锁、封、拍、推、抄等。 步法多用蛇形步、标梭步、踮步、撤步。腿法常见的有刹腿、靠腿、踩 脚、提膝等。土家族武术中还有一些十分少见的功夫,如“背牛功” “撞 树功”等,各种武术的起源都十分独特。相传:“背牛功”起源于一个牧 童,他早晚背牛犊过溪,越岭放牧,时问长了,牛犊成牯牛,有千斤重, 而牧童仍能背它过溪越岭,由此形成“背牛功”。“撞树功”则起源于一 名看山老人。除了这些少见的功夫,士家族武术还有很多稀有兵器,如 “烟袋杆” “羊角叉” “八角拐” “袖内叉”等。这些器械大都源于生产 工具或器皿,有携带方便、一物多用的特点。在技击中,这些器械兼有多 种器械的功能,令人防不胜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被当作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以继承和 提高,作为运动项目朝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一方向前进。1949年, 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上,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指出:“武 术属于民间原有的体育形式范畴,应该广泛地受到采用。” 1950年,中华 全国体育总会成立不久,在北京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把武术提到了新 中国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1952年冬,正式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从此, 国家体育部门将民间流传的武术,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加工提炼,使 其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并纳入了比赛和表演系列。土家族武术由此进入
相传:老人每天行走在山林中,累了靠树休息,困了靠树打盹,时间长了背靠出老茧而不 觉疼痛。平时一靠树,斗粗的树干被靠得哗哗响,于是被称为“撞树功”。
了一个灿烂的历史时期。土家族民间武术逐步演变为体育和舞台表演艺术 形式,作为中华民族武术文化的重要部分得以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武术的 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浏览10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