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燕赵文化与燕赵武术

“燕赵文化”这个命题之所以成立,是因为燕赵区域自古以来都存 在的“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的精神传统,这是燕赵所独有,而为其他区 域所不具备的。关于燕赵地域的主流界定认为“燕赵区域的主体是南至黄 河,东临大海,西抵太行山,北以燕山山脉为界的一个四至范围”。指出 “燕赵区域在文化上的特征就是慷慨悲歌、好气任侠。历史上,燕赵区域 的人们擅长骑射,惯见刀兵,性情耿烈,尚武好勇,具有不同于中原、关 陇,又不同于齐鲁、江南等的特点”。张京华在《燕赵文化》中追述了燕 赵文化史上三次显著的“慷慨悲歌”出现标志:《史记・刺客列传》和古 小说《燕丹子》中关于荆轲刺秦与燕太子丹易水送别,高渐离击筑,荆轲 悲歌慷慨的悲壮场景描写是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特征的第一次概括;汉末曹 魏时,曹操等人以邺都为活动中心,诗风雄峻古朴,慷慨多气,钟蝶和唐 代诗人元稹等关于曹氏父子“横槊赋诗”的“遒壮抑扬冤哀悲离之作”的 评价是燕赵文化第二次被称作慷慨悲歌;唐后期藩镇割据,“河朔三镇” 雄踞北方,韩愈作《送董邵南序》中有“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之

〔1〕申国卿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初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 65-68 感,这是燕赵文化第三次被人称为慷慨悲歌。书中还分析了燕赵悲歌的产 生原因,指出“燕丹的精诚与荆轲的侠士志向契合在一起,就完成了燕地 文化由苦寒、局促、卑弱而产生出的激变,就形成和升华了慷慨悲歌的文 化风格”。⑴燕赵文化的发展史上,历来充盈着一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的阳刚之气。燕昭王为报国仇而矢志进取,历经二十八载终于战胜强齐, 光复被掠国土并大幅度地开疆拓壤。

燕赵武术文化萌生、成长于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毫无例外地充分汲 取并积极发扬了这种优良传统,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在燕赵 武术文化的演进轨迹上也得到了同样充分的诠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燕赵武术文化正是靠着这种刚健有为和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始终站在了 时代发展的前沿,自豪地引领着中华武术前进的潮流。历史上,河北省大 部分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因素始终是当地人民无法摆脱水深火热生活的痛 苦根源之一,但是,也正是这个恶劣的生存环境对于以沧州等为代表的 燕赵武术文化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人们为了生存不得已 走上了以武为生的轨道,在苦难深重的岁月里用自强不息拼出了燕赵武术 “镖不喊沧”的尊严。一部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受苦受难的血 泪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抗争和奋斗史。在那些远去的充 满内忧外患的岁月里,以丁发祥、霍元甲、韩慕侠、王子平等为代表的燕 赵武林人士用奋不顾身的英勇而辉煌的擂台表现,痛击了那些轻视中国的 不可一世的,,洋人武术家,,的嚣张气焰,打出了中华民族不可撼动的荣光 与尊严。以荆轲刺秦为肇始,义和团京、津反帝为展现,燕赵人民抗日爱 国为标志,燕赵武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优良传统所焕发出来的不畏强 敌、英勇爱国的民族精神和华夏武威,在中华民族的近代发展史册上书写 下了一页页光辉的武术华章。

二、武当文化与武当武术

众所周知,武当文化主要是以道家为特色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在 浓厚的道家文化氛围中孕育、成熟的武术文化形态,武当武术同样充满了 浓郁浑厚的武当道家特色。武当武术在中华武术中之所以享有传统特殊 地位,其别具一格的道家拳械功法特色,应该说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 因。脱胎于道教的武当武术,有着种类众多的拳种流派及器械功法,形成

〔1〕张京华.中国地域文化丛书-燕赵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 5. 了一个广博而精深的独特武术体系。一般认为武当武术肇始于元、明时张 三丰创拳并流传至今,武当武术经历代宗师不断充实和发展,派生出龙门 派、紫霄派、犹龙派、恒山派、九宫派、七星派、功家南派、乾坤门、白 锦门等众多的门派和种类,传有拳械包括武当太乙火龙掌、武当太乙五行 拳、武当龙化拳、武当太和拳、武当擒拿小锦丝等,内容甚为丰富。

第三节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

一、少数民族武术文化摭谈

我国是一个民族较多的国家,每个民族或多或少都保留了自己独特的 武术文化。我国少数民族武术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其表现形式和内 容都受到了各民族历史文化、民族习惯、经济生活、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 响,展示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面貌,倾注着广博的民族文化 精髓。

中华武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少数民族传统武术也面临着遗忘和失 传的问题。我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大都聚居在我国的边陲地带,由于地 理位置、生态环境、历史发展、文化形式等方面与内地汉族相比都有很大 的差异,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较少受内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束 缚和影响,也就使得许多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方式较少受思想意识上的 约束。而体育这种起源于人类同大自然进行斗争的产物也就很少受到各种 各样的社会条件的限制,并得一到了充分的发展。作为少数民族体育主要 内容之一的武术就更能体现这一点。

现代许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形成,都受到狩猎和军事战争的 影响,武术更直接更深入。进入近现代以来,民族武术的传承可谓是一波 三折。18世纪中叶,国门被帝国主义的火炮轰开,外来文化伴随着强悍的 武力涌入中国,这时的人们勇于反抗,民族武术由此开始进入了大发展时 期。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民族武术被作为封建糟粕加以排斥,很多民 族文化开始流失。但进入70年代后,人们开始反思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对 民族武术的挖掘、整理逐步进行,各种理论书籍也相继出现,给这些少数 民族武术注入了新鲜血液。近几年,我国兴起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工程,许多以武术文化为代表的门派、拳种纷纷提出各自的申请。在首批 已获得批准的国家“非遗名录”中,“少林武术” “永年和焦作的杨氏、

陈氏太极拳”以及“邢台梅花拳”等均榜上有名,但是,.与少数民族武术 文化相关的却只有两个回族的武术流派。在查阅首批“非遗名录”的同时 还发现:在共计518个项目中,近1/3是关于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 现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提出“文化兴国”的号召,我国的少数民族 武术定能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老树新花,焕发出无穷魅力,为继承和弘 扬武术文化做出贡献。

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分布地域广阔,生产方式多种多样,不同民族的 风俗习惯也就随之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大多数来源于 生活中的实践,并且具有强烈的稳定性与传承性,即使遇到再大的干扰也 很难改变。因此,研究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也是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 的重要方式。而少数民族武术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贯穿于 许多民族的民俗活动中,是其活动较为重要的内容。概括地讲,我国少数 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武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目常生产劳动对少数民族武术的影响。因为我国的少数民族分 布地大多在边疆地区,地理环境和气候较为恶劣,人们为了保护本民族和 自身的生存,在征服自然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武术内 容,多与该民族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的、具有各民族气息。例如,生活在山 区和原始森林中的少数民族,形成的武术内容以弓箭、短刀等为主要表现 形式;生活在西北高原地区和内蒙古大草原的少数民族,则形成的武术内 容以骑马射箭、摔跤为主要表现形式。

第二,婚礼丧葬对各民族武术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自古至今传承保 留着古老的婚俗丧葬仪式,而各种形式的民族体育活动与它关联密切,其 中包括少数民族武术的内容。比如一些民族在迎娶新娘时,要由新郎向新 娘射三支箭(只是形式而已)来驱走邪气,寓意在于保佑婚姻幸福美满。

第三,民族传统节日对各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有 许多历史悠久,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而象征各民族精神生活 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更增添了节目的欢乐气息,少数民族武术作为民族传 统体育的主要内容也成为节日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蒙古族的“那达 慕”大会,云南彝族的“火把节”以及瑶族的“盘王节”,哈尼族的“苦 扎扎(六月年)”、“甘通通”(十月年)、“昂玛突”(祭寨神)等都 是展示我国不同民族传统武术的舞台。

浏览13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