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螳螂拳的文献记载始 于清代李秉霄。据莱阳县志所 记,李秉霄是清朝乾隆莱阳赤山 史家河人,是清朝顺治年间兵部其后大盗将生平所学传授, 艺成而盗不复至。而其艺正是王郎所创之螳螂拳,师承过程史无 记载。李秉霄原从文考取贡生,后 弃文从武,苦练经年而成螳螂拳 一代宗师。因其使用双钩出神入 化,故人称李二钩或二钩爷。据县志和螳螂拳谱记载及有关 传说,李秉霄是螳螂拳的主要传播人。右侍郎李赞元第十七代后人。据李赞元的第十五支家谱 载:李姓是从福建迁至海阳县凤城西关,其子则分布莱阳、海阳地。传李秉霄于乾隆年间随父 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于狱中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狱以告官 命出之,秉霄通医理,过试其脉, 买药饮之,盗汗出而苏,夜半伺隙潜循。梅花桩又名梅花拳,简称梅拳,是位于桩上练习的一种拳 术,也常用来作为基础功练习。 梅花桩起源于明末,最初以家传 形式流传于民间,到清乾隆年间 始向外界流传,近代以河北栾县 韩其昌传人较多。梅花桩所用木桩,直径3至5寸,十关截埋地下,上半截高出 地面3尺3寸,桩与桩之间的距 离前后为3尺,左右为1尺5 寸。随着功夫不断增进,桩要不 断加高,有的加高到5尺;也有 人以砖块代桩,先在平砖上练 习,再站横砖, 进而站立砖。布桩讲究上应天象,下合地时,中合节气, 如“北斗桩” (又名七星桩) ,三星桩繁星桩” “天罡 桩”“八卦桩”“五行桩”“九宫桩” 等。梅花桩,因为于桩上练习,故 有别于诸拳,也不同于南拳中的 梅花桩拳套,其难度远非地面练 习可比,练起来要求式正势稳,要 建立严格的动力定型。梅花桩最 适合两人以上的集体练习,众人 转成一梅花状,忽开忽合,伸缩无 定,饶有兴趣。其套路除五式固定 外,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 变化多端,活而不乱。梅花桩的步法有八方步和 行步两种。1八方步,也称群步。梅花桩八方步又分大中小3种。小八方 步是基础步法,运动中便于闪、 转、伺机进击。中八方步和大八方步用以 对付多个对手,快而不乱,进退 自如,可取主动之位置,占有利之地形,进退随情,起落随形,变化有法,动静有术。2行步有3 法,即摆法、扎法、撤法。梅花桩的器械练习套路有 大刀、大枪十二咱和大杆劈刺 法,长柄器械类有戟、枪、棍、槊、 党、耙、倒钩矛、梢子杆等;刀剑 钩刺类有连环刀、剑、虎头钩、月 牙刺等;此外还有流星锤等。练梅花桩,应该注重5式桩 步的静力练习,这有利于练出通 身一体的摔打功夫。桩式还有开 裆顺胯的特点,以加大虢关节的 活动幅度,提高灵活性。练梅花桩要求用鼻均匀地做腹式呼吸。经常从事梅花桩练 习,对身体有良好的作用,可以 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灵活性、 准确性得到改善,提高某些肌肉和肌群的弹性和力量,增强心脏 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南拳也有梅花桩,但怀北方梅花桩、梅花拳不同,它不仅上 肢动作多样,而且又较多地采用腿上的动作,所以也称为“南北合拳”。其手法主要有点、转、沉、 挪、解、落、带、进。步法以拖马步为主。其步型多用“一字马”,身 型注重侧身姿势,术语称“一片 身「目的是在防守中暴露面积小,进攻时保持一条线,便于捷 进直取。其动作要求虚实分明,交手 讲究身躲、闪、带、打,避其锋芒, 攻其虚弱,进如暴风骤雨,勇猛 敏捷。鱼尾剑是一种兵器,也是武 术套路的名称。相传,先知穆罕默德为了自由与平等,带领武士南征北战, 功绩累累。大天使哲布勒伊来为颂其功,将宝剑“祖勒飞卡尔”殷殷插入巨石中,立誓:谁能力排众雄, 从巨石中拔出宝剑, 便为圣婿,娶法蒂玛 为妻。于是,群雄并 起,尽智尽力,宝剑 却指然未动。轮到大 将阿里,但他一心立 业,无心婚娶,打算试一下就可以了。于是,他只用了很小的力气, 潦草地拔了一下。不料宝剑如有神助,迸然出石。情急之下,阿里准备重新把宝剑插入石中,二物相较,金石相撞,剑尖锵然开裂,分成两岔, 状如鱼尾。此后,阿里执此剑驰骋沙场,勇猛异常,屡建奇功,被众人 赞誉为“安拉的雄狮工后人为颂扬其神通,将此剑敬称为“鱼尾剑”,也有人称为“阿里剑”。回族具有强健、勇武、好锻炼,不畏强暴的民族个性。自古 以来,凡回民聚居的地方大有尚武的习俗,练武风尚很浓,他们每天在做完晨礼和晚上吃完饭后,齐集到院,弹腿打拳,玩枪弄棒,切磋琢磨,互试比赛。鱼尾剑,就如一把短匕首一 般,没有传说中昭示的那般有气 势。分岔剑尖取自沙鱼流线形的 尾翼,加长剑柄长度至1.3米,增 强攻击性,同时又强化了视觉感观,剑柄护手取自鱼鳞外型,护 柄处做成鱼鳍的形状,双手把握 增强攻击力度。在动作套路上,招式多取自回族群众活中的日常动作,如汤 瓶式、楔形式、跪拜式等。此套剑 法柔中带刚,摒除零散招式,力求根底稳健,注重砍、刺、劈,阵 式多变。剑锋稳健多变,既强健 体魄、历练心志,又强调团队协作、众志排险。中国回族穆斯林的武术,是 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苗刀又称“御林军刀”,它不是苗族人使用的刀,乃是因其刀身修长之故命名。苗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 化遗产,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刀技,它是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先进兵器之一,起源于西汉初年的环 首刀类,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 历史,创制成名于著名民族英雄 戚继光。苗刀总长五尺、刀长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兼集中了刀、 枪两种兵器的特点,既能当枪使, 又能当刀用,既可单手握把,又可双手执柄,因为单、双手交换使用时便于发挥腰背整体力量。且结构优良,所以在临敌运 用时,辗转连击、疾速凌历、身摧 刀往,刀随人转,势如破竹,实用 价值及高,杀伤威力极大!非一 般兵器可抵挡。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 “苗刀用以冲锋枪,远胜单刀及其 他短兵,迫明戚继光得此刀法,传 之于部下,用于冲锋陷阵,斩将搴 旗,赖此刀法,威震华夏。”庄,由回族人查尚义、滑宗岐、武 殿璋等人创编并在回民中传播 2008年,直拳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查拳的起源,说法不一。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明朝末年, 倭寇经常侵扰中国东南沿海,明帝命戚继光为抗倭大将,并诏书 自己武艺悉心传授给回族乡亲。他逝世后,人们便把他传授 的武艺命名为查拳,以资纪念。 而滑拳乃是他的师弟滑宗歧所传,故有“查滑不分”之说。在查拳的发展历史上,早期 应推清雍正时的飞腿沙亮。在《冠县志》中记载:沙亮,字智公,雍正五年武进土改侍卫,授巡捕营守备,历升 陕西延绥镇标左 营游击,乾隆十三 年征大金川力战 阵之。清末山东冠天下,聚兵东征,抗倭保国。新疆回族查密尔,即查尚 义,出于爱国,应征东来抗倭。但是由于路途遥远,气候多变,长 途跋涉中,经鲁西染病。后经当 地回族人民的精心照料,逐渐康复。为报答关照之情,查尚义将 县张其维武艺精湛,手指功夫如 钢似铁,力穿牛腹,一指点在对方 身上,莫不指到人倒,数人围攻休 想得手。他还练就一支虎尾镜,如 游龙飞凤,快如电掣,勇如猛虎, 堪称绝技。在北京地区早有查拳流传,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号称大枪刘的 刘昆其祖父在庆王府当差,是清 朝八旗总教头。其父为清朝北守 备。刘昆曾任北营武术教头,兼教 四王爷。后在东直门北小街清真寺 武术学校,经朱庆兰介绍给少帅 张学良,又去国立东北大学任教 授。解放后,在日坛西门立场教 授武术。刘老师文武才学渊博, 他曾以八母大杆子之徒战胜众 多高手,以大枪刘名扬海内外。著名武术家常振芳,自幼酷 爱武术,苦练不辍,深得张其维 老师的器重。所以,青少年时就 以武艺超群而闻名遐迩,成为张 氏查拳门下的佼佼者。常老师一生致力于武术教学研究,造诣深透,使查拳发展 到一个新的阶段,风格特点更加 突出,内容更加丰富。他不但精通查拳,而且通晓诸家拳术,尤其剑术早在南京国 术馆时,就深得馆长张之江的尝 识,享誉黄河南北。其动作出神人化,成为众多武技名手追求的 模式。查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优 秀拳种之一。盛行于山东、河北、 河南、北京,山西后遍及海内外, 尤以在回族中流传更为广泛。查拳的风格特点是姿势舒 展挺拔,发力迅猛,动静有致,刚 柔兼备,节奏鲜明,步活灵活多 变,结构严谨,功架整齐。无论往返进退,上下起伏, 力求协调配合,整个套路表现出一种潇洒剽悍矫捷的形态,是长 拳类型中较为系统的拳种。古谓四通八达的道路曰庄,12庄的创源地为四川省峨眉山。|
浏览1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