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武术与竞技

七、佛门武术(器械)

(一)金猫捕鼠棍

动作名称:1.怀抱一支枪;2.黄蜂入洞;3.上步护膝抱手;4 .一逼棍;5 .上打 雪花盖顶;6 .下打扫脚不露缝;7.二翘棍快如风;8 .快刀削竹;9,乌龙摆尾、10.佛 爷上殿;11.万法归一;12.收势。

八、大字门武术(器械)

大字门武术源出湖北京山严门大师严福,其支系自成一派,以严门大师“四 十五大字”为武术法理,称大字门。大字门有自己独立的拳术套路,亦有自己别 具一格的武术器械套路。

(_)凤凰镰

凤凰镰六路谱名:一路:顺身妇人脱衣;二路:吕布倒三桥;三路:张飞捉猪; 四路:太山压顶;五路:金鸡独立;六路:金盆栽花。

(二)三把双头棍

动作名称:1 .起势;2 .怀抱琵琶;3 .一炷香;4.垫步马裆;5 .仙人摘豆;6 .冲天 炮;7.白马反路蹄;8.鸥子翻身;9.上步一棍;10.含步棍;11.左横棍;12.右横棍; 13.退步棍;14.转身半月棍;15.魁星点斗;16.高望背棍;17.前扫腿棍;18.霸王

l第五章223 荆楚传统武术观照 举鼎;19.浪子捡柴;20.朱温摆带;21.上前一棍;22.转身一棍;23.格棍;24.引马 上槽;25 .翻身棍;26.丑猪试窝;27 .吕布倒上树;28,苏公背剑;29 .收势。

(三)板凳

动作名称:1 .预备势;2 .上步飞脚;3 .云手双分掌;4.虚步十字枝字手o

第一趟:5.踏凳双手握凳;6.上步转身缠头;7.转身跪步左摆腿;8.上步裹 脑跪步右摆腿;9.上步缠头左摆腿;10.上步马步左砸凳;11.上步马步右砸凳;


  1. 上步马步左砸凳;13,上步缠头跪步左摆腿;上步裹脑跪步右摆腿;15.± 步缠头跪步左摆腿。


第二趟:16,上步马步砸凳;17.上步马步砸凳;18.上步马步砸凳;19.上步马 步砸凳;20.上步转身缠头弓步戳凳;21.±步转身缠头弓步左戳凳;22.±步转身 缠头弓步戳凳;23.±步转身裹脑右弓步戳凳;24.±步转身裹脑左弓步戳凳; 25.上步转身裹脑右弓步戳凳。

第三趟:26 .左黄龙缠身(三势);27 .右黄龙缠身(三势);28 .交换步上步白蛇 吐箭;29.转身交换弓步上步白蛇吐箭;30.右上打雪花盖顶;31.左下打枯树盘 根;32.上步左弓步砸凳;33 .上步右弓步砸凳;34.上步左弓步砸凳;35.退步右弓 步砸凳;36.退步左弓步砸凳;37 .退步右弓步砸凳;38.缠头马步左摆腿;39.裹脑 马步右摆腿;40.缠头马步左摆腿;41 .转身虚步霸王举鼎;42.上步马步下砸凳; 43.转身虚步霸王举鼎;44.上步垫步马步下砸凳;45 .虚步撩凳接o

第三节荆楚土家族、苗族武术

鄂西土家族、苗族武术传统悠久,可追溯到远古时代,仅土家族武术,我们从 古代的“巴渝舞”就可略知一二。“巴渝舞”是一种武舞,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 战'中,由巴人组成的“龙贲”军执着挺杖,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获胜而知名。 这种具有相当战争威力的武舞,就是当时运用于战争中的军事武术。其作用被 汉高祖刘邦给予了充分肯定。而苗族武术,我们从苗蛮与华夏族的斗争中就可 略窥其貌。

 

224 ■荆楚文化丛书

—■荆楚武术与竞技

一、土家族武术

土家族有尚武风俗。被土家族人奉为祖先的“八部大王”据说是八兄弟,人 人武功超群;战国时期的楚人鬼谷子隐居于大庸天门山鬼谷洞,据说其鬼谷神功 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土家人现在仍在演练的练指功“一着胶”功;还有具有土家 武术活化石之称的“毛古斯”。人们在跳“毛古斯”时,身穿茅草、藤条编织而成的 衣裤,表现狩猎、追捕、搏斗的动作;土家族武术“十二埋伏拳”,也是从狩猎中延 伸出来的一套古老拳术。在湘鄂西地区,现在仍在有些地方流行着一些本民族 的拳谱,并尊岳飞的师傅周同为祖师。宋太祖赵匡胤惯使的“双马棍”,也仍保留 在土家族武术中。

土家族武术在历史上为推动本民族的文明与进步,曾发挥过巨大作用。± 家人民为反抗统治者的征剿,在历史上多次起义,使土家族武术在战斗中充分发 挥过威力;历史上,土家族武术在抵抗外侮的战斗中也发挥过作用,并出现过一 大批优秀的武术人才。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763年),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彭 茸臣、彭守忠父子,率土家族子弟兵赴浙江沿海抗倭,两次歼敌两千多人。据(永 顺县志》载:“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末代土司王部将科洞毛人,有勇力、铁制 头盔重达数十斤史载,土家族历史上中武举者近百人,永顺县武秀才印尚惠能 开硬弓,百余米内百发百中,所使大刀45公斤,练功所用的执子岩重120公斤, 该物至今仍在。

土家族武术多短打近攻,动作迅速,拳势猛烈,刚劲有力,以声助力。声有 “嘿、哈、噫、咦、哒”五音。由于土家族人大都生活在高山密林之中,习武者要在 狭路、绝壁、险峰之处克敌制胜,故多用弓、马步,以稳扎稳打、落地生根。土家族 武术有“拳打卧牛之地”的特点。要求冲拳有力,以立拳为主,向前下方冲,击打 对方的心窝、腹部、裆部,手型有柳叶掌、吊钩手、金刚指,步法多用蛇形步、标梭 步、距步、撤步,腿法有刹腿、靠腿、提腿、踩腿等。土家族武术习惯上称土拳,含 拳术、器械、气功。①

① 中国体育博物馆、国家体委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

年。

二、苗族武术

苗族武术中最具特色的是“舞吉保” o “舞吉保”是苗语东部方言对武术技击 的通用语。其形态特征与汉族的南拳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舞吉保”立堂子念的《请师诀》所说,“舞吉保”始于“裒尤”、“裒苟伯裒 尤”据说就是“蚩尤”。看来,“舞吉保”的历史可追溯到三苗时期。而“裒苟伯”则 更早,是一位母系氏族时期的神话人物。

“舞吉保”包括徒手与器械两大类。徒手分粘功、策手、点穴、花拳、礼示五个 方面。粘功即粘劲与功劲练习的基本功,是基础。粘劲即俗话说的内功或暗功; 功劲即俗话说的外功或明功。粘功心动而运之于气,以无明显形态之意而致有 形之表;功劲意动而见诸于形。要能做到手到劲发,风过草偃。此功需操练有素 方见成效。策手即攻防擒拿解脱等技巧,此乃“舞吉保”根本。苗家策手有“三十 六攻,七十二防”,即“一百零八手”之说。真正的策手在实用中变化莫测,应招拆 招,究竟有多少手,是无法统计的。但其要点有:一拳两防一攻五变,一掌两防一 攻五变;一拐两防一攻五变。如敌冲拳击我,我须做两个防守动作而夹一个进攻 动作,同时必须预先准备五个变化动作以对付敌之变化,力争在变化中将敌击 败。花拳是公开流行的套路,是“舞吉保”的主要内容。苗家花拳有“小四门”、 “大四门”、“六合”、“八合”以及“猴儿拳”、“猫儿拳”、津子拳”等,以“小四门”、 “大四门”最为普遍。礼示是“舞吉保”在表演时对观众表示礼节的动作。其动作 繁多,但分四类,一为“开堂礼”、二为“收堂礼”、三为“启手礼”、四为“毕手礼”

“舞吉保”还有一些器械练习与使用方法。如棍术、铜与棒棒烟、钩钩刀、连 架棒、竹条镖等。①

苗族武术除“舞吉保”外,还有苗拳、蚩尤拳等别具一格的苗族武术内容。

三、荆楚土家族、苗族武术

由于荆楚土家族、苗族在鄂西长期以来以小聚居大杂居的形式居住,两个民 族和平共处,无论是风俗、习惯还是语言、文化等,都在历史的进程中相互交融融 合,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反映在武术上也形成了一些共同之处。如在 练习武术拳术套路时,现在两个民族都在练习相同的武术拳术套路。笔者曾在 鄂西来凤做田野调查,发现在当地流行的“小梅桩”拳术本是土家族的拳术内容,

但现在有许多当地的苗族人也在练习此拳。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严格地说,大 家就没分彼此,只是众口一词地说这是我们恩施的文化遗产。

浏览14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