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历来有:无戒不为禅,无律不成宗;无戒无律,则禅宗不立的说 法。将戒律视为禅宗之最根本和最基础,并不断丰富,每一次戒律变革都 是佛教的结集与革命。戒主要指发自内心或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而律主 要是指必须遵守的规定,包括具体的行为准则及违法它时的惩罚方法。但 实际上,到后来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人们对二者并无严格的区分。戒律 是佛门宗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僧徒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和优 婆夷)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从“五戒”到三百四十八戒等,它涉及信徒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佛教从善去恶、正知正见的道德要求。 第3讲中已涉及佛教“五戒律”和少林武术“十禁约”的关系,在此不再 赘述。本讲仅以影响较大的“觉远第一宗法”为例加以阐释。觉远和尚为金 末元初严州(今浙江建德)人。他是继福裕禅师后颇有声望的一位高僧, 在少林武术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少林武术的中兴之祖。据 《中国体育史》记载:“觉远根据罗汉十八手,推衍、变化增益为七十二手, 后又和李臾、白云峰一起复融旧时宗法,而创增为一百七十余手”。为确保 少林武术的发扬光大,在“十戒约”的基础上复立了少林习武“十戒约”, 从而有效地促进明代少林武术的中兴。明代少林寺被人们认为是习武人数 最多的时期,武僧多达万余人,其中应诏为将者和武术高手达800余人。正 德年间,少林寺已“博名天下”口嘉靖三十二年,少林僧人参加了江南御 倭之战,“骁勇雄杰”,战功显赫(至于少林“抗倭”的性质另题再论)。 这不能不说“十戒约”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因此,被誉为“第一宗 法”。至于“第一宗法”的内容在许多资料中都可见到,但在正规出版的书 籍中并不多见。在1989年首届全国少林武术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对“少 林戒约”进行了专题研讨,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较为系统、全面 论述“少林戒约”的书籍,首推清末武术家尊我斋主人著的《少林武术秘诀》,书中在第十一章专门对“戒约”作了阐述。全文如下:习武技者,以强健体魄为要旨;宜朝夕行事,不可随意作辍。宜人佛门,有悲怜之怀纵于技术精娴,只可借以自卫,切戒呈气 血之私,如好勇斗狠之辈,犯者以违反朝规问罪。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凡事勿得有违抗及傲慢之行为。对待后辈须和顺、温良、诚信。要孝敬双亲,不得恃强凌弱,任 与妄为。于挈锡游行之时,如与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为主旨,不可轻 持技术。凡属少林师法,不可逞愤相较,但偶尔遭遇,末知来路,须先以 左手作掌,上与眉齐,如系同派须以右掌照势答之,则彼此相知,当互为 援助,以示同道之谊。饮酒食肉为佛门大戒,宜擎榜遵守,犯者以酒能夺志,肉可昏 神也。女色男风犯者必遭天谴,亦为佛门之所难容,凡君禅弟子,宜垂 为炯戒勿忽。凡俗家弟子,不可轻以技术相授以免危害于世,违佛氏之本旨, 如深知其人性情纯良,而又无强悍暴狠之行,习者始可一保衣钵。但饮酒 淫欲之戒须使其人,誓为谨守。勿得以一时之兴会,而遂信其毕。此禅宗 之第一要义幸勿轻视也。戒持强争胜之心及贪得自夸之习,世之以此自丧其身,而兼流毒 于人者,不知凡是盖以技击术之于人,其关系至为紧要。或炫于一时,或 务得当时因之生意外之波澜,为禅门之败类,贻羞当世,取祸俄顷。是违 先师创立此术意也乎,凡在后学者宜切记之。“十条戒约”主要是针对当时遁迹空门者而制定的,觉远一再提醒习武 者要注意武德修养,慎勿因一时技痒、放逸,自丧其身,教育习武者不能 攀富贵而欺压贫困,防止祸害一世。几百年来凡少林嫡派弟子,无不奉此 为金科玉律,遵守执行。这是少林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戒约。至今到少林在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因为“戒约”的力量,虽然以技击为本 的少林武术拳理与佛教教义相互抵制,但两者仍能相互融合,从而使少林 武术名冠天下,被视为世界宗教史上的一种奇特现象。这里可以从两个方 面加以分析:①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推崇道德,不尚武力,惩恶扬 善,自卫为本。如少林武术强调“八打八不打”,“八打”之处均为不致造 成严重伤害而能控制对手的部位,“八不打”之处则都是要害部位。②避其 锐器,倡导钝器。少林武术是以尚棍而著称的,这是它的原始自卫本意。 僧徒的身体条件各不相同,应该各自使用便利的器械,可是少林武僧却整 齐划一,人人使棍,并成为一项规矩。因为棍的杀伤力远不如刀剑等金属 利器,这也基本符合有限度地使用器械的佛门弟子身份。“杀戒”与“兵者 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最终导致了少林尚棍的这一特色。很值得 深思。佛教养生与少林内功的结合智者大师在《六妙法门》第二中认为:佛教养生之法,以修定为要旨, 关键在于数、随、止、观、还、净六字之中。六种方法都强调呼吸方法、 调和气息、无分散意、凝寂其心的人静境界。少林武术素有七十二艺,其 中内功有三十六艺,以易筋经和洗髓经二法为之最。二法者,气势也。气 是指内的修炼,而势是指外的修炼,关键在于气与势两个方面。把握了气 势,就把握了心法要旨。就气或内功的修炼而言,在外为吐纳之气,在中 为气血之气,在内为真元之气。若想吐纳顺、气血通、真气活,其法门就是有序的定向的运气、调气、呼吸;其大致步骤为上丹田、数息、神移、 施放和下丹田等六个部分,其方法包括和、旋、注、观、涌、汲、收、 文 压、定等。与数(默数呼吸法)、随(心身相依法)、止(似觉呼吸法)、 ; 观(细微呼吸法)、还(随其自然法)、净(人静呼吸法)有着天然的契 合。按照二法的要求:只要呼吸方法正确,调息到位,运气适时,气血自 然通畅,真气活泼,功效赫然。如少林武术高僧能行拳数趟而大气不喘, 就是得益于少林内功独特的呼吸方法。清以来,少林寺就内传有“内功 图”,里面并记载有“易筋经”,主要包括十二段锦总诀及图说;分行外 功诀;内功图说;五脏病因;神仙起居法;易筋经十二图诀和祛病延年法, 并成为少林武术内功修炼的重要方法。只要是练内就与气、丹田有密切的 关系。丹田,少林一般指脐内向里斜下1. 5寸处(即小腹之内,骨盆之 中,膀胱之后,舐椎之前),古代养生家称此处为储藏真气的“夹室”。少 林高僧认为,此处是全身经络的关键,思想集中于此处,着力灌之,日久能达到任督二脉贯通,继而全身经脉皆通的效果。另外,就是少林硬气功 中的大力金刚掌、铁砂掌、朱砂掌都属于吐纳术之列。吐纳术外发,可以 开山催石,这是少林武术独到之处;而内修兼能延年益寿,这与佛教养生 的目标是一致的。少林内功的修炼的极致也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死的问题。 《少林拳术秘诀》中有:“盖以外功之练习,乃肉体筋骨所有事,而内功之 修养,实性命精神所皈依。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则为神 功极致”。此书对“性命精神所皈依”又具体做出阐释:“禅宗尚静悟,贵 解脱,以入定为功夫,以参证为法门,能于此而有所悟入,而后性静心空, 脱离一切挂碍。无挂碍斯无恐怖矣,无恐怖则神清,神清则气足,气足则 应变无方,随机生巧。如是而后,明于法而不拘于法,沉其心而不动其气。 斯道至此,始可告大成”。简而概之,少林武术“要以气为始终之则”。说明少林武术是十分重视 内功的修炼。明清之际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一家之言称“少林以 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 者应手即扑,故别少林为外家”的内外家之分。这种主观臆断的划分方法 本身就是错误的,理由有三点:①内外家之分没有任何意义。两个拳系是 在不同背景下形成的,因而在技击理论、战术原则和技术方法上也会有所 区别,这是必然的,否则就不会有今天的131个拳系;②内外家都要做到内 外兼修。少林有七十二艺,其中有三十六硬功、三十六柔功,又称三十六 外功、三十六内功,表明少林武术在修炼上内外匹配是相当合理的;而内 家又称“南宗”,或“武当派”。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来看一看武当的 四大功法:即软气功、硬气功、轻气功和特绝功。其中硬气功和特绝功也 是以外在表现为主的形式,内外功各占50%;只能说在修炼的过程中其方 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③其实内家拳只是一个拳种,据黄百家所言: 内家拳六路中有阴阳十八法,而变为四十九势,但没有人能够复其原貌。民国期间有人受习惯的思维定式影响,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统称为文 论证了内家拳与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的区别。从套路数量比较,内家化拳有六路、十段锦单演;太极拳有长拳、十三势单演和推手合演;形意拳 有五拳、连环锤、十二形、杂式锤、八字功、十二红捶、出入洞、八式、 四把捶单演,五拳相克、英雄斗志合演;八卦掌或八卦拳单演。。四者并非 是一物。唐豪先生还从套路歌诀、打法、练法、名称与太极拳、形意拳和 八卦掌进行一一比较,其差别显而易见。今天依然有混淆“内家拳”的错 误说法,值得注意。

浏览13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