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舞练”形式的剑术,同样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 展。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帝选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剑舞,皆能 掷剑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见者无不恐惧”®。这种集体剑舞往 往是在国外使节前来修贡,便殿赐宴的时候才“出剑士示之”, “数百人袒裼鼓噪,挥刃而人,跳掷承接,曲尽其妙”,唬得国外使 节“不敢正视” ®。及出征太原“巡城”时,也“必令舞剑士前导, 各呈其技,城上人望之破胆” ®。“舞练”形式的剑术在诸军百戏 里面,也有“剑对牌”之类出现®。即使在民间的“百戏踢弄家”, 其中也有许多是擅长“舞剑”的®
在宋代,士人中间也还是流传着“中夜闻鸡,剑光正烛牛斗” ® “舞剑灯前” e “论诗说剑” ®的尚剑遗风。著名诗人陆游就是其中 的一位。他“十年学剑勇成癖” ® “少携一剑行天下” ® “负琴腰剑 成三友” ®,把剑看成是身边的至友。他的朋友河中人独孤景略, 也是“工文,善射,喜击剑”的文士*。
宋王朝虽然置武学,兴武科,重讲武之礼,但是对于民众的好 剑,却抱着消极的态度。如真宗咸平五年,“代州进士李光辅善击 剑,诣阙。帝曰‘若奖用之,民悉好剑矣。’遣还。”®这就使剑术 在民间的普及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元明以来的剑术。由于元代蒙族人主中原,屡禁“民间私藏军 器”,“凡汉民持铁尺、手挝及杖之藏刃者,悉输于官”;“教人兵 艺,杖之”气故剑术在民间趋向隐蔽。明代武术兴起,剑术复出, 教剑者、论剑者有之。如庄元臣在《叔苴子》里论剑道:“教剑 者有法,及其能剑,忘其法并忘其剑矣。……未忘法而用剑者,临 战斗而死于剑。”强调剑术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法则。到了清代,民 间“学习拳棒有禁” ®,剑术又复匿迹。虽然如此,剑术仍然在民 间流传着。
第八节近代的剑市运动
近代,剑术“相击”格斗形式的击剑,已发展为“短兵”。它 除了保持剑术的攻防技术之外,还具有刀术的攻防技术;器具也变 为用半寸直径粗细的藤条一根,裹上一层棉花,用布条缠紧,外面 包上柔软的皮革,以两块硬厚的皮革合缀一起制成约3寸直径的圆 形护手,做成长1尺、直径1寸的棒形器械。“舞练”形式的剑 术,经过继承发展,再继承,再发展,逐步地形成了具有独立体系 的“套路运动”。其种类和内容都是非常丰富的。如太极剑、太乙 剑、八仙剑、八卦剑、纯阳剑、达摩剑、青萍剑、青龙剑、青虹剑、飞虹剑、峨眉剑、昆仑剑、武当剑、昆吾剑、三才剑、三合 剑、七星剑、十三剑、龙形剑、蟠龙剑、云龙剑、龙凤剑、螳螂 剑、通背剑、绨袍剑、穿林剑、奇行剑、金刚剑、连环剑、双手剑 等,都是各地广泛流行的剑术。
在这些剑术中,有单剑,有双剑,有用长穗的剑,有用短穗的 剑;有单手运使的剑,有双手运使的剑;有正握走势的剑,有反握 走势的剑;有单人独练的剑,有双人对练的剑;名目繁多,形式不 一。但是就其剑术体势而言,大致可归纳为:工架剑、行剑、绵 剑、醉剑等四类。工架剑的运动特点是,一招一式,端端正正,形 健骨遒,端庄势整。行剑的运动特点是,多走势而少停势,纵横挥 霍,流畅无滞。绵剑的特点是,柔和蕴藉,缓缓不断,自始及终, 连绵相属。醉剑的特点是,奔放如醉,乍徐还疾,忽往复收,势如 醉酒。
剑术在我国有着古老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今天新的 历史时期,应予以继承发扬,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而服务。
第二章釗市的基市把法与釗法
第一节剑器各部位的名祢
剑器已有数千年的演变发展,今依近代剑器定其各部名称
(图 1)。
剑身
浏览19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