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一直努力希望能从一个氏族集团发展成为一个能够得到周王朝承认的 诸侯方国。“鬻熊子事文王”,只是要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经过楚人几代人的 努力,到熊绎之时其目的才终致达成。《史记-楚世家》载:鬻熊“其子曰熊丽,熊 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 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此时的荆楚从一个具有一定实力的氏族集 团,终于成为合法的诸侯方国,具备了进一步开疆拓土的资本。
楚在建立诸侯国之初,国力虽然令人不可小觑,但仍然谨遵其方国的礼仪, 向周王朝进贡纳礼。到熊绎以后,其子熊艾、其孙熊麒时,楚人开始对周王朝有 藐视之举而导致周朝不满,于是周昭王亲率大军于昭王十六年、十九年两次大规 模南征荆楚。但征伐并不顺利,第一次无功而返,第二次据《帝王世纪》说:“昭王 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解,王及祭公俱 没于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长臂且多力,游振得王,周人讳之。”王逸《楚辞-天 问章句》曰:“昭王背成王之制而出游,南至于楚,楚人沉之,而遂不还也。”《初学 记》卷七地部下《纪年》曰:凋昭王十九年,天大噎,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由此 看来,周昭王第二次南征虽然从兵力上大大超过楚军,但并没有取胜。从以上两 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楚军在周昭王率大军压境之时,避其锋芒,佯败。而是在汉 江设下圈套,当周大军返回时,船人向周昭王进胶船,当船行至汉江之中时,胶船 散解而致使昭王溺毙于水中,导致六军震惊而大乱,并互相拥挤,最后俱损于汉 水之中。六军俱损可以说死伤无数。据(周礼-夏官-司马》载:“凡军制,万有 二千五百人为军。”仅此一役,周军就死伤七万多人。而楚人在其整个发展过程
中,不论是最初的奉命征战,还是开疆拓土的主动征战,还是被迫反击的自卫战, 可谓是家常便饭。战事频繁至大大小小的战役难以计数,其血腥程度是可以想 见的。用血流漂杵形容其残酷,并不过分。当然,我们从上述战例分析,并由此 可以看出,楚人的军事实力的强大。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楚人在用兵谋略上的 不凡。
至周夷王时,王室衰微到无力控制诸侯国的地步,天下由此而大乱。当时的 楚君是熊绎的第四代孙熊渠,是一位极具开拓精神又勇武善射的国君。他抓住 天下大乱的发展良机,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史记-楚世家》说:“乃兴兵 伐庸、杨粤,至于鄂。”征服了邻近的许多方国和部落,并将所占领的地区分别封 给他的三个儿子去统治。封长子康在今湖北江陵一带,为勾亶王;中子红在今湖 北云梦一带,为鄂王;少子执疵在今湖北大冶一带,为越章王。至此,楚已成为了 当时一等一的大国。楚国的迅速发展,使周、楚之间的矛盾再次尖锐。但自从周 昭王南征之后,楚人注意保存实力,无论是对周厉王还是周宣王,均采取妥协的 政策,尽量回避与周发生大的军事冲突,始终把重点放在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 上。以至于后来周朝史伯预言:“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姓夔、越不足命也。 蛮芈蛮也,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厂(《国语-郑语》)事实上,楚国的发 展趋势已不可遏阻。
熊通为君之时,楚国国力蒸蒸日上,但其封号仍为子爵。按周代的五等爵制 公、伯、侯、子、男算,楚君的爵位仅在男爵之上,比许多小国国君的地位都低微。 因此,熊通想从周天子那里获得正宗的比子爵更尊贵的封号,但周天子不答应。 熊通对此非常恼怒,说:“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 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史记-楚世家》)于是,在公元 前704年,熊通于沈鹿(在今湖北钟祥市东)召集诸侯盟会自立为王,称武王0自 此,楚国开始了大规模地灭国计划。其东征西讨,使楚的疆域扩大成西有黔中、 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隆之塞、邯阳。为地方五千里,带 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号称“天下强国”气
荆楚的进一步强大,都是建立在占领其他氏族集团或国家的领地的基础之 上的,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的。楚在统一周边的一些弱小氏族或国家时,除了使用
① 罗运环,《纵横押阖一楚国历史概说》,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战争掠夺外,还采用一定的高压与示威政策,迫使对方放弃抵抗而归顺成为荆楚 集团的联盟成员。楚国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意欲独霸天下的意识。 楚武王更是明确表示“欲以观中国之政”。(《史记-楚世家》)在楚国强盛时期, 这种愿望的外在表现尤为强烈。在长达五百三十多年的对外征讨中,先后灭国 六十一个。其中,西周末年灭国一个,春秋时期灭国四十八个,战国时期灭国十 二个。当然,这还不包括楚国所灭掉的一些小国。正是这种战争的磨砺,使楚国 上下深明国富、民强、兵勇的重要性。正如春秋初期的政治家管仲在其《管子• 治国》中所说:“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所以尚武强国长期都是 楚国的基本国策。特别是楚国国君常用先祖“箪路蓝缕,以启山林”来教导国人 与官兵奋发图强。
二、战争促进武术技艺不断提高
楚庄王深明强国的意义,他在阐释“武”字时曾有一段精彩的说辞。据《左 传-宣公十二年》记载,鲁宣公十二年,晋、楚两国在郑国的邺城(今河南省郑州 市东)进行一次决战,楚国打败了在中原的强敌晋国,取得了胜利,将士们非常高 兴。楚国的大夫潘党就对楚庄王说:'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 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庄王回答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 以示子孙?……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 ”是说楚国 大夫潘党,劝楚庄王把晋国军人的尸体堆积起来,筑成一座大“骨髅台”(京观), 作为胜利纪念物,留给子孙后代看,借以炫耀武力,威慑诸侯。而楚庄王则不同 意这种做法,说战争不是为了宣扬武功,而是为了禁止强暴,给百姓带来安定的 生活。从文字组成上讲,这个“武”字是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的,“止戈”才是 “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武功应该具备七种德行,这就是禁止强暴、消 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这七种德行, 我一种也没有,拿什么留给子孙!……晋国的军卒是为了执行国君命令而战死 的,他们也没有什么错。怎么可以用他们的尸体做景观呢?从以上的对话中,我 们可以看出楚庄王对血腥战争的厌恶,楚国的强大不仅是为了楚国的江山社稷, 更是为了平息战争,统一中国。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辞海》把战争解释为是“人类社会集团之间为了 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战争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社会现象,是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 间相互矛盾冲突的最高形式,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战争的双方有着明 确的政治目的或难以调和的经济矛盾,双方的斗争是非常残酷的,是你死我活的。
在冷兵器时代,无论战争是发生在国家之间还是发生在政治集团之间,无论 是大兵团战争还是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争斗,最后落实下来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 的格斗.使用的都是技击技术。也就是说战争中所使用的技击个人技术与个人 之间争斗所使用的个人技术是没有本质区别的。所以,战争中的格斗技术成为 各国争相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技术。管仲在《管子-兵法》中曰:“器盖天下,而士 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就是积极地主张加强军队的教育和训练°认为'君之所 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管子・参患》)把加强军队的教育和训练 的强军强兵路线视为是君尊国安的头等大事。
浏览1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