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素质是九节鞭运动员最基本素质之一,尤其动作速度, 是充分发挥技术动作的保证。有资料表明,10〜13岁少儿速度 增长率最大,是发展速度的敏感期,应抓住这一时期,给予适宜 的训练,提高他们的快速能力。速度的基本表现形式有反应速 度、动作速度和移位速度。发展速度素质,可通过如下途径:

通过信号刺激,发展反应速度

九节鞭套路运动,不需要复杂的反应,练习套路也是对已知 的信号做出的应答反应,即简单反应。但反应速度的快慢和动作 速度有直接关系,因而可通过简单或复杂的信号刺激,提髙运动 员的反应速度,例如通过集中注意力结合突发信号(口令或手 势)让运动员做出相应的反应动作以提高他们的反应能力练习,包括报数游戏——喊数成组、报数一追逐游戏,根据教练员手 势做出相应的步法移动、冲刺等。在进行反应练习时逐步增加练 习难度,利用各种强度适宜的信号综合刺激、动员他们更多的感 觉,如听觉、视觉和触觉同时参与活动,提高少儿的复杂反应速 度能力。进行反应速度练习时,信号刺激的强度必须适宜,过大 或过小都不利于反应速度的提高。每个动作的重复次数不宜过 多,方法要多样,应力求保持少儿的练习兴趣。

提高动作频率,发展动作速度

频率是影响速度素质提高的原因之一,发展动作频率的练习 一般采用田径跑的练习方式,如高抬腿跑、顺风跑、下坡跑、15 ~20米的疾跑、变速跑等练习。在采用跑的练习发展速度能力 时,应合理地控制动作节奏。从发展动作的快速能力看,以最快 的速度进行练习方可奏效。为了避免“速度障碍”的出现,应 控制最大速度的练习次数,采用快慢结合速度练习方式,即从慢

开始 决——最快——慢的速度节奏进行动作速度的练习,或以走——跑——疾跑——中跑的节奏练习。这种以不同的节奏和 频率完成动作的速度练习,可以培养运动员完成动作的意识,使 他们在快速运动中注意放松,克服肌肉紧张和心理紧张,使动作 轻松协调、富有节奏感。

变换训练条件,发展快速力量

速度素质可以通过发展快速力量提高速度能力。14岁以后 进行速度素质训练时,应在提高用力协调性、动作频率和动作速 度的同时,逐渐加强快速力量的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快速能力, 如克服自身体重的各种快速跳跃、跳深等,负重如沙衣、轻器械 的快速力量练习等。在进行快速力量练习的过程中,可穿插一些 轻松跑、上肢的抡绕和一些柔韧性及协调性练习,以克服肌肉外 阻力,提高速度力量的练习效果。快速力量训练仅仅是为提高快 速能力而采取的手段之一。另外,还可通过增加跑的距离,如10米、100米以上的加速跑来发展速度力量。

(四)耐力

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长时间活动与疲劳作斗争的能力。武术 运动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体力来适应不断增长的训练量,为专 项耐力的发展打好基础。耐力训练应以发展有氧耐力为主,练习 时要适当控制负荷量,最大可能地建立有氧耐力储备,随着年龄 的增长,不断提高对无氧耐力训练的要求。可采用如下几种基本 方法:

连续训练法

如运用匀速持续跑的练习发展有氧耐力,并常以脉搏频率作 为指标,控制练习的强度。一般认为,心率在130 ~ 170次/分为 适宜状态,运动结束5分钟恢复到120次/分以下。如以各种长 距离跑发展有氧耐力,对发展有氧耐力效果较好。在进行有氧耐 力练习时,还可采用各种游戏或球类活动。进行无氧练习时,练 习的内容和形式,要考虑武术项目对无氧耐力的需求,如常采用 400米变速跑等。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练习的负荷强度都要随 之增加直至最大。

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运动员在进行一定的练习之后,严格按照间 歇时间进行休息,再进行练习的方法。这是发展耐力常用的训练 方法。练习的强度为75%,心率为170 ~ 180次/分,间歇时间 由长变为越来越短,重复次数少,如100米、200米、400米、 800米间歇跑等。

四、专项身佈素质训练

(一)柔韧

在九节鞭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中,柔韧性练习占较大比例。柔 韧性好,可保证运动员准确、协调、连贯地完成一系列技术动 作,表现出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并有利于避免伤害事故的发 生,保证和延长运动寿命。柔韧性差,就会使运动技术动作的幅 度受限,影响动作的协调用力,出现动作僵硬、劲力不顺和动作 不协调等弊病,也是造成动作技术错误、肌肉韧带拉伤的原因之 "〇

柔韧素质与从事训练的年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8〜12岁是 柔韧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抓住这一时期进行训练可以获得事 半功倍的效果。在武术基础训练阶段要特别注意对柔韧性全面发 展。柔钿性的练习,按其解剖部位可以分为腿、腰、肩、膝、髋 的大关节和腕、踝小关节,在促进大关节柔韧性、灵活性发展的 同时,也要注意发展小关节的柔韧性,使关节的灵活性、肌肉的 展弹性得到提高。练习时要采用动静结合、上下结合、柔韧性练 习与速度力量练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全面的柔韧性练习,使运 动员的柔韧性达到柔而不软、軔而不僵的要求,符合武术专项技 术的需要。

做柔靭性练习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在做有外力帮助 的压、扳、撕等柔韧性练习时,要逐渐加大用力和增加动作幅 度,不可猛然用力和急骤的拉力,以免发生运动损伤。

训练实践中,柔韧素质训练可划分为主动性练习、被动性练 习和混合性练习。

主动性练习

是指由运动员主动用力完成相应部位软组织拉长的练习,如发展柔靭性时经常采用的压腿、压肩等固定支点的练习,在最大 幅度时依靠自身的肌肉力量保持静止姿势的练习,原地或行进间 的踢、摆练习和翻腰、涮腰练习等。因此,主动性练习也包括动 力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两种形式。

被动性练习

是借助于外力,使运动员的软组织被动拉长,使之达到最大 活动范围的练习,如在教练员或同伴的帮助下进行的扳腿、撕 腿、甩腰、压叉及提高肩关节灵活性的练习,由外力来保持某种 静止姿势,使相应部位的活动范围达到最大幅度的练习。被动柔 韧性练习同样也包括动力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两种形式。

混合性练习

混合性练习是主动柔韧性练习和被动柔軔性练习交替进行的 一种练习,这是在基础训练阶段经常采用的练习方式,如压腿后 再由教练员帮助扳腿、撕腿、甩腰、压叉等。随着训练水平的提 髙,可以适当增加负重的柔軔性练习,如下肢绑沙带的踢腿,使 之产生一种惯性,从而使被动柔韧性得到提高。

(二)速度

速度素质的发展水平高低直接决定或影响着运动技术水平的 高低、竞技能力的强弱与比赛成绩的好坏。速度能力主要表现为 动作速度,即完成单个动作和若干个连续动作(组合动作)的 速度。发展动作速度,无疑对于提高快速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九 节鞭运动员速度能力的提高有如下途径和方法:

单个动作系列重复法

根据九节鞭技米动作的速度表现形式,一般可分为屈伸速度 (如一拳一腿的动作速度)、摆动速度(如鞭的各种抡或绕环动 作)、旋转速度(如围绕身体纵轴或横轴的旋转动作)和转动速 度(主要指步法移动速度)等,各类动作速度的提高,可分别 通过专门的重复练习的方式,以达到最大速度,建立专项速度储 备。练习时,一般选择主要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并被运动 员熟练掌握的动作,在不破坏正确技术的前提下进行。发展速度 的练习,要求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速度来完成每一次动作(或 重复动作),并力求动作发力快、力点准,尽量缩短完成动作的 时间,如以最快速度完成若干缠鞭、扫鞭等,增加练习难度,最 大可能地刺激运动员动作速度得到提高。在练习过程中,一旦队 员出现技术变形,应马上令其停止,变换练习内容。也可采用变 速的系列重复法,如鞭的舞花动作。发展专项动作速度能力时,就可由慢 决——最快 决——慢的交替重复练习。对动作速度的要求,要逐渐达到最快并超过平时具有的习惯速度,要求 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有较高的兴奋性。因此,速度的练习应安排 在课的前半部分。为调动运动员练习的积极性,可以采用比赛法 等形式,并要不断变换练习形式,掌握好合理的练习时间,重复 次数过少或过多都不利于动作速度提高。

浏览86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