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秦念阳、李代勇.散手战术训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0(3):26
[6 ]王静、张选惠.八运会武术套路预赛指定动作失误率及 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16
[7 ]刘同为等.对我国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不同训练 负荷的生化监测.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26
[8 ]张志勇.论中国武术美学思想的内涵与特征.成都体育 学院报,1998(1):24
[9 ]王美娟等.少年男子武术套路运动员递增负荷中血氨、 血乳酸、VE/VO2变化特征的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 报,2002(2):26
- 刘淑慧、张航.多年太极拳锻炼对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 亚群及NK细施影响的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2(4):38
- 温志勤.散手运动的健身防身的功能和价值.体育学 刊,2000(4)
- 余水清、江百龙、周兰萍.武术奥运发展战略的对策 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5):34
- 林小美等.武术套路进入2008年奥运会的可能性分析. 浙江体育科技,2002(5):24
- 温力.论武术套路的综合创造和武术套路进入奥运会.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 ( 6):34
- 曹琼瑜.武术套路动作进一步规范化是走向奥运的必 然途径,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 (5):36
- 林小美等.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模式研究,体育科学, 2003 ( 1 ):23
试论体育的人文精神与教育
一、体育的人文精神
“人文” 一词源于《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 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古人讲人文,是把天文和人文对立而言的,“文”的本意指各色 交错的纹理或花纹,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象征符号和典章 制度,又引申为修饰加工、文德教化等。“文明”在这里是指有 文采而光明。而“文明以止”,即文明有节制,恰如其分,从容 中道,这靠人来把握,故谓之“人文”。这里的“人文”指礼教 文化,是与自然相对而言的,而国外这个词源于拉丁文humani- tas,是人性和教养的意思。
认识人文研究所具有的功能,对于认识人文学科本身的价 值,也是很重要的。就笔者所知,人文研究主要具有这样两种功 能:其一是文化的积累与传承;其二是对人自身的发展提出问 题。文化的积累与传承,是人类不断获得对自身发展提出问题的 能力的源泉。而这样一种能力,既以人自身的发展为前提,它又 是具有批判性的。还须指出的是,文化的积累与传承,亦是受了 现实启发。人文研究,如果背离了对现实的关心,不仅不能具备 对人类自身发展提问的能力,恐怕也不会有文化积累与传承的功 能。惟此,对人文精神的讨论,必须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加以 考察。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本取决于其社会成员的敬业程
作者:赵燕,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
,430079;于联志,中国海洋大学体育部,
266003 度。唯敬业,才能驱除百无聊赖的心绪,玉成真实的生活和“业 缘”,启发纯净的德性与悟性。这正是人文科学之精神底蕴的现 实性来源。
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共同认 识。早在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就提出,社会发展应是 “以人为核心的发展”。1994年9月在埃及召开的世界人口与发 展大会指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1994年3月我国政府 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指出,“以人为本位”;《中 国社会发展报告》也提出“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社会学者 认为,“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发展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 们就抓住了社会发展的实质,同时也囊括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 面”。人们已经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作为 社会组成部分的体育,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21世纪的最高命题, 其根本意义在于真正认识到了体育自身的价值,正在逐步摆脱长 期以来自觉或不自觉地作为“工具”的局限性。体育作为工具的 价值取向不断弱化,人本价值取向逐渐强化,以人为本将成为新 世纪体育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在论 述金牌的作用时指出:“金牌能够创造辉煌、鼓舞人心,但能够 创造辉煌、鼓舞人心的不仅仅是金牌,还有那些为夺取金牌而努 力拼搏的人。”强调了在人与金牌的关系中,人作为主体的积极 作用。竞技的主体是运动员,运动员作为社会的人必须要具备人 的社会属性。作为竞技运动主体的人,是运动技术和金牌背后的 最基本、最稳定且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和运动成绩只是构成竞技运动的表面“现象”,具有明显的流动 性、易变性和易逝性。如果仍然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 视为体育竞技的本质,那么,必然会使人成为运动的手段,运动 却成了目的。在竞技体育界,目前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至今依然 未得到根本改观,运动员在现实的体育竞技中,伴随着对金牌及 其附属物质利益追求的不断升位,他们的主体地位却在日趋下 降,原本作为竞技主体的运动员却成了金钱和物质的附属物,从 而使他们淡化了主体精神、人生的价值等属于人的本质特征,运 动员仅仅成为了体育竞技的工具和手段。这样,人便成了 “竞技 的动物”,竞技却成了 “扬物抑人”的低层次运动。只有当人们 真正认识到人的主体作用,并在实践中自觉地体现人的主体价值 时,新世纪的体育才能朝着有利于体育的主体一~动员与社会 和谐发展的方向演进和发展。
二、东、西方体育人文精神与教育
东西方文化大交融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开放 的世界性文化体系,它需要大量地、不断地从世界各个民族的文 化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丰富自己的内容。在北京举办的2008年 奥运会将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 推动奥林匹克运动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互动,使奥林匹克运动 真正成为跨文化、跨民族、跨国度的世界性文化体系。同时,北京2008年奥运会也将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提供重要契机。
始创于欧洲,产生于工业文明背景下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十分强调世界性,但仍未摆脱根深蒂固 的“欧美中心主义”的影响,至今仍深深地带有西方文化的烙 印。西方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民主、自 由、竞争、拼搏、开拓、进取、重视个体、尊重科学,构成了西 方文化的灵魂与核心。近代以来,具有这些优秀特质的西方文 .化,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主导着世界潮流。兴起于欧洲的奥林 匹克运动,其价值观念和活动方式大多与西方文化一脉相承,它 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和人对自身和社会有了科学认识后的产 物,体现了进入工业文明以后的西方民族勇于开拓、敢于进取, 注重人的自立和身体能力的特征。其具有崇高理想的价值体系、 多元多层的体育文化结构和以竞争性的运动项目为主导的体育形 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它逐渐超越了 政治、宗教、肤色、种族和语言的限制,成为世界性的体育文 化,并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西方对“人文”理解的差异在体育领域表现得尤为明 显。体育强调个体生命的感知,而非抽象思考。体育承认个体的 独立尊严,培养有责任心的社会成员。体育由自我关怀到联系他 人,把同情感从家庭、学校、社团扩大到社会、国家、世界,才 能理解西方的人文精神。这与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的宗族观 念相比,出发点迥异。
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顾拜旦创立现代奥林 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就是通过体育运动教育青年。他认为:在现 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从这一思想出发,他的根本目的不 是用奥林匹克运动去推行竞技运动,而是要把竞技运动纳入教 育,进而把教育纳入人类文化和生活过程之中。于是,奥林匹克 主义将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正如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所指出的: 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 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人类,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 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奥林匹克教育是沿着由个体到社会、由微 观到宏观的逻辑顺序构建的。首先是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进而 扩展到社会,实现其改造社会,建立美好世界的目标。人文奥运 自古以来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之本。我们不仅把奥林匹克运动看成 是体育运动,而更应该把它当作是具有人类文明特征的国际文化 运动。
浏览20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