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是有灵气的,具有驱魔避邪的功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 “古镜若剑,若有神明,故能避邪魅忤恶。”剑与镜同时成为道士最重要的 法器。以至于道教书籍如《尚书故实》等,皆强调:“防身却害”,须佩“天文之符剑”;“凡学道术者,皆须有好剑镜随身”。被称为“祖天师”的 第一代道教(五斗米教)教祖张道陵,曾受以大教祖太上老君三五斩邪雌 雄二神剑,保佑炼成龙虎大丹,练成种种降魔的法术,为百姓除害。当蜀 中有妖魔出现,瘟疫肆意的时候,张天师在青城山设下道坛,鸣钟击鼓, 呼风唤雨,剑指之处,所向披靡,什么八部鬼师、六大魔王统统败于神剑 之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端午节这天有张贴《张天师剑斩五毒图》 的飞俗,以示灭祸镇宅之意。
武当剑是武当山道教的镇山法宝。据宋代编的《玄天上帝启圣录》记 载:玄天真帝君越海东游时,丰乾大天帝赐给他一把“黑驼裘角断魔雄 剑”,令他佩此剑居山修炼,收斩妖魔。玄天真武帝君几经历险,后到武当 山下,果见山藏水没,于是人山渡涧,择地隐居内修。据传到元末明初, 武当拳祖师张三丰集“黑驼裘角断魔雄剑”之特点,取山中铁英铸剑,并 以山下龙泉之水淬剑,取亮石磨剑,历经数年铸成“武当龙门古剑”。宝剑 上的七颗金星,若碰到妖魔就会化作万道霞光,以镇邪恶,故称为“七星 宝剑”。至于有人将龙泉剑上刻有七星和龙凤,并称谓“龙凤剑”或“七 星剑”,®其寓意为欧冶子制剑处有七口井,其状如北斗星座。这与武当 剑上的七星是有区别的。也具有仿造的意味。张三丰在《熔神铸剑》诗中 写到“师传铸作青蛇法,坤鼎乾炉锻炼成。非铁非金生杀气,无形无影自 通灵。掣来匣外乾坤窄,收人胸中芥子生。万两黄金无觅处,隐然身畔斩 妖精”。可见,武当剑在铸造之初就与斩妖镇邪相联系。以至后来辽宁北镇 人宋唯一在《武当丹派剑术》中称:“武当剑术乃洞玄真人张三丰受真武之 大法,原为护道降魔起见。嗣后,祖师立成九派,分为三乘。……上乘偃 月神术,即字柱、极三字之派也;中乘乃匕首飞术,即符、鉴、匕三字之 派也;下乘乃长剑舞术,即釜、筹、丹三字之派也。”其中“降魔” “偃月 神术”“匕首飞术”等都没有脱离武当剑避邪驱鬼的初衷。宋代以来,大兴 道教,人们将剑的避邪驱鬼功能分为三等。即如果是地狱的鬼神作孽为灾, 必以上剑治之;如果是山泽妖怪侵害百姓,要以中剑治之;如果是魑魅作崇害人,当以下剑治之。神剑非铁,化气于身,不杀无罪,不伐忠臣。
相传的“黑能裘角断魔雄剑”和“武当龙门古剑”,都具有斩妖除魔的 神力。据考古发现,现已开掘的武当高道古墓中都无一例外的随葬有剑器。 1979年,在武当五龙桃源洞东发现了“宋代名道士孙寂然之墓”,出土了一 把长74厘米,宽3.4厘米,剑身有七颗金星,剑格处饰有龙纹的七星剑; 1982年,在五龙宫桃源峰桃源洞的废墓中,出土了明代李孤云的一把长72 厘米,宽3. 8厘米的清锋剑;1983年,在紫宵宫西坡已废墓中,出土了明 代的简中阳一对长74厘米,宽3厘米,剑身镶嵌七颗金星,剑格为山字形 铜饰的七星阴阳双剑武当山先后出土了七把宝剑,更进一步以实物资料证 明武当道教、道士与武当剑器的密切关系。武当剑法是武林中公认的秘传绝技。晋代以后,佛、道二教兴起,民 间习剑遗风更盛,出现了宗教与剑的进一步结合现象。以南朝著名道士陶 弘景为最,并开创了道与剑结合之风。唐宋时期,道与剑的结合之风更加 盛行。据《宋史•陈抟传》记载:唐代贞元时人,吕洞宾好道善剑,为武 当道内内功鼻祖也。“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 里,世以为神仙。”此书还记述了吕洞宾的话:“世称吾能飞剑戳人者,吾 闻之笑曰:‘慈悲者佛也,仙犹佛尔!’安有取人命呼?”这说明吕洞宾在剑 法方面造诣颇深。相传流传至今的武当纯阳剑法,即为吕洞宾在武当山南 岩宫修真时,以“八仙”中的汉钟离所授“天遁剑法”和“龙虎金丹秘 文”为基础,举一反三,精制细摩后悟创。后又随内功修炼一起,传陈抟、 王重阳及再传弟子张三丰等,他们都是武功出神入化之人。另据《道统源 流志》记载:“张三丰,又名全一,名君宝,字玄玄,元,辽东懿州人,好 道善剑。”由于张三丰久在武当山修身养性,习练剑术,故相传武当剑乃张 三丰所创。若干年来,武当剑术一直是武当山的护山之宝,虽然源远流长, 却一直是单线相传据考证,1932年吴峻山先生曾出示过辽宁北镇宋唯一编写的《武当剑谱》在剑谱末附有历代授受者:张三丰—张松溪—赵太 斌王九成—颜昔圣—吕十娘—李大年—陈荫昌4碧月侠—宋唯一一李景 林;另一说法,张三丰4佚名4黄百家—甘凤池4郭济元—陈世钧—李景 林。上述两种说法尽管不同,但武当剑法最终归于李景林当是确凿无疑。
剑本身是没有生命的有形之物,然而由人运之,便产生了灵气,并成 为道士与玄武神灵连通的重器;道士踏罡步斗、仗剑而舞、念咒作法,以 玄妙髙超的“剑舞”,表现自我宗教法力无边和神圣,具有不可战胜的神 力。用这样两句话概括更为合适:神者剑之本,剑者神之具;神者剑之主, 剑者神之舍,二者缺一不可。
浏览3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