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结论
任何社会现象和生命现象,无不以社会的需要和人的需要作 为其产生、生存和发展的依据,可以说,人的活动都是由需要引 起的,需要是人的能动性的源泉和动力。武术即在不断满足人们 需求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新世纪人们对武术产生新的需要,这种 需要便是推动武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武术的发展须依据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未来武术发展的指 导思想必须遵循“综合创造”的原则。在新世纪,武术将从不 同方面满足人们的需要。健身武术因其具有满足人们追求健康 的价值将得到弘扬,未来健身武术将趋向个性化、科学化、合 理化和高情感化,具有与先进运动器材高度结合的发展趋势; 竞技武术的经济价值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为了走向国际化, 满足世界人民的观赏需要,竞技武术必须趋向更量化,更便于 评定,更倾向于竞赛,更利于观赏,更易被世界人民所接受的 现代体育项目;实用武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功能,为满足维护 个人价值和利益的需要,满足人们的归属安全感的需要,还将 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参考文献
[1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404页
- 孙子兵法.天津出版社编译, 1页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 译.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898~1901 年.1页
-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36、248页
- 张岱年.中国文化与文化论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1世纪城市社区体育与武术
运动的和谐发展
随着社会由自然经济、工业经济过渡到现在的知识经济时 代,现代社会环境导致人们心理失衡,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加,以 及体育功能的价值转变与转型(如政治功能的弱化),“新世纪 体育将以突出娱乐因素作为发展手段,培养人类健康身体的方 式,努力保持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生存活力。”⑴因此,武 术运动在21世纪如何较好地融入社会发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以及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是一个亟待探究的问题。
一、社会体育发展的新形式区体育
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发了《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 展纲要》,文中明确提出新时期我国“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 的构想与规划,这是我国城市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新思路,也是 体育生活化、社会化背景下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在此背景下, 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社会体育发展的新形式逐渐凸显和发展起来。
“社区体育就是社区开展的面向社区居民的体育,是在一定 社区地域内进行的体育行为的总称。”⑵从社会学角度讲,社区 体育不是杂乱无章和个别的体育活动,而是有组织、系统的体育 活动。目前,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
作者:温佐惠、陈振勇,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
610041 街道辖区为单位和居委会为主要团体成员构成的行政主导型的体 育组织,即街道式社区体协;另一种是个体自主、直接参与性的 体育组织,如各种社区体育项目协会、社区体育服务中心、俱乐 部、早晚体育活动点、站等。”⑶其中,体育活动点、站和社区 体协是我国社区体育较为普遍的组织形式,而街道式社区体协则 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由街道所辖的单位和下属各居委会积极参 与共同组成。这两种形式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了社区开展体育活 动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十分迅速。据相关资料显示,“我 国城市已超过660个,建制城镇超过17000个,城镇地区的人口 有3.6989亿,城市化水平超过30%”。〔4]同时,由于国家体制改 革的不断深入和城市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和力度加深,城市社区 体育的发展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总体上来讲,城市社区体育已经 逐渐成为我国城市社会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和实施“单位”, 并在今后的城市社会体育活动中肩负着重要的角色和使命。
二、武术运动融入社区体育发展的可行性
城市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未来定位和发展,而我国优秀的 民族传统体育武术运动,如何较好地融入社区体育之中,成为社 会体育的有机组成并焕发出其生命力,以迎合当前社会的发展, 则为社会武术发展的焦点。
(一)可行性之前提:社区体制改革的实施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改革前,城市居民大多数被纳 入行政化或准行政化的单位之中,而统揽全部社会资源的政府 (或称国家)则依据各单位的性质和规模进行有计划的资源分配。 在这种情况下,居民生活对单位的依附性很强,任何个人一旦离 开单位组织,就如同沙滩枯鱼,虽说枯鱼之间相濡以沫尚能苟 延,但终究活不长久。”⑶因此,社区体制改革的实施,从根本 上改变了过去社会体育主要以单位办体育为形式的现象,提高了 社区管理的权利和发挥了社区的功能,有效地提高了社会资源的 合理使用和分配,为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自 然,社区体育作为有效丰富社区居民生活、改善身体健康及提高 生活质量的附带产物随之孕育、发展起来,这无疑为武术运动与 之的未来融合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二) 可行性之核心:健身机理的科学有效
一项体育运动是否能够伴随社会发展而不被淘汰,其基本前 提是具有科学的健身机制。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 目,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和养生功效,如太极拳运动。太极拳运 动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拳种之一,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 化内涵。它融哲理、医理、拳理于一身,具有强身健体,娱乐表 演等多种功能。太极拳的动作舒展圆滑、轻灵沉着、速度均匀、 连绵不断,并注意将肢体运动与呼吸和意念活动密切结合起来, 从而对人体的生理、心理机能以及对防止某些疾病、防衰抗老都 有显著作用。因此,太极拳运动不仅在我国深受广大群众的喜 爱,在国际社会上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另外,以调形为主的五 禽戏、八段锦;以调息为主的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站桩 功、保健功等,都具有较科学的健身、治病机理和功效,其方法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是对事物真伪的最 好辨别。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利用各种科学仪 器和手段对武术诸多项目进行了各种实证研究,从而进一步从科 学角度辅证了武术运动具有科学的健身功效。
(三) 可行性之保障:全民健身的广泛开展
199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它是国 家发展社会事业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一部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为时代背景,面向21世纪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文件和新时 期群众体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宗旨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 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很显然,全民健身已经 成为我国现阶段内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
在此背景下,日益发展壮大的城市社区体育也必然要定位在 全民健身这一当前国情,而我国的武术运动则可以充分利用这一 跨时代的机遇,融入其发展之中。据王建华对上海市区参与体育 锻炼人群的社会调查中显示:“在518名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 中,其中参加拳术、剑术、练功十八法、气功等项目占练习者总 数的70.1%,而其他项目仅占29.9%。”⑴由此可见,“以中华 武术作为活动内容系统建构的内核,是全民健身计划的一种必然 选择。这不仅因为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 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不仅因为中华武术的健身养生之道 颇有见地,富有哲理,与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存在很大程度 的契合;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文化内涵丰 富,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因而具有极强的容纳和统筹多种活 动内容与形式为一体的文化整合力,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全体国 民团结起来的文化凝聚力。这对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无疑是 十分重要的”。
[7]另外,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逐渐呈老龄化的 趋势,无疑给全民健身活动带来了广阔空间,同时也为武术(特 别是适用于老年人的太极拳、健身气功、养生术、健身操、木兰 拳等)融于全民健身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浏览23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