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播载体。人口的迁移同 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迁移。当这些不同阶级、不同地位和不同文化背景的 汉民移居关东后,他们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 教信仰等文化元素也必然与关东本地域的文化元素进行交流、撞击与糅 合,从而加速了关东文化的转型,丰富并促成了关东地域所独具的多元 文化现象。据相关史料以及历史传说的记载,远在商周时期,商朝遗臣箕子在 商朝被西周所灭后,就经过关东来到朝鲜半岛,并建立“箕氏朝鲜”,后被 燕国卫满所灭,箕子及其随从就成为目前有史料记载关东地域最早的移 民。后来无论是春秋战国抑或汉朝,都有关于汉人移居关东的记载,所 移之民大多是因中原王朝为抵御关东少数民族入侵而采取的移民戍边 政策而被迫迁移而来的。这些移民最终往往因自然灾害、战乱以及游牧 民族的压迫等原因最终都选择迁回中原。“汉人迁徙关东虽久远,但在 清代之前,迁往关东者究属少数。究其原因,盖因满清之前,汉人一般由 北向南迁徙,由南向北迁移者较少。而且,即便是迁到关东地域的汉族 移民,由于战乱、游牧民族的压迫等原因,不断地迁徙、散灭,大抵又都迁 回中原了。”①由此可见,关东地域大规模汉族移民的出现,基本上发生在 满清入关之后,这些汉族既包括被流放至此的获罪官员,也包括那些“闯 关东”谋生的中原贫苦百姓。在近代100多年的时间里,关东地域是全国各个省份中迁入人口最 多的地域。清朝初期,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大批博学鸿儒受“文字狱”牵 连而获罪,流放至关东的奉天、宁古塔等地,因而有了“江南名士半辽东” 之说。“自沈阳抵卜奎,中间千数百里无居民,昼则孑行,夜则露处,豺虎 四嗥,霜雪盈野。”②可见清初关东境地极为荒凉。”是时宁古塔,号荒徼, 人迹罕到,出塞渡湍江,越穹岭,万木排立,仰不见天。乱石断冰,与老树 根相蟠互,不受马蹄。朔风狂吹,雪花如掌,异鸟怪兽,丛哭林嗥,行者起 踣其间,或僵马上。”③由于这些获罪的博学鸿儒被迫迁徙到苦寒之地的 关东,虽成就了他们另类的生命体验,但终归属于被动地迁移,非自愿地 离开温暖湿润的江南,其心境无疑是愤懑、幽怨、悲凉的,诗书文赋就成 为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这些饱学之士不仅为关东地域带来了儒家经 典的“经史子集”,史料记载,随着宁古塔等地的文人儒士逐渐增加,宁古 塔人“尚淳实,耕作之余,尤好射猎。近年汉字事件日增,竟谈文墨”④。说明诗书文墨也越来越得到关东人民的喜爱,而且随着儒家文化不断地 融入关东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礼教思想也随 之而来,为关东地域武术的文化积淀、理论发展和武德思想的发展奠定 了一定的基础。四、“闯关东”促进拳种的繁荣“闯关东”的群体大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或手工业者,他们 虽因天灾、人祸、战乱等原因不得不背井离乡,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隼 路蓝缕、榛莽遍野的关东,成了关东沃野千里的拓荒者。最初,他们以采 参、淘金、猎取兽皮为主,随着人参、黄金日益稀少,采参和淘金者往往要 深入乌苏里江以外的原始森林中,那里危机四伏,采掘者一去难返。大 约到了乾隆年以后,“闯关东”的移民逐渐转为以农耕为主,兼营手工业。 直至民国时期,这种趋势依然不改。随着农耕移民不断增加,农业成为 关东地域最重要的支柱型产业。这样,关东人也逐渐改变了过去那种居 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转而形成了围绕农田、重土轻迁的农耕型生活方式 和社会结构,也形成了他们内倾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生活方式 和社会结构的角度而言,以农耕为主,为人们提供了更为稳定的食物来 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的生活、劳作更有规律。忙时耕作,闲时练 拳,为关东地域武术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就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而言,农 耕使得关东人民改变了外向性的思维方式,不再视劫掠为生存方式,而 是面向土地背朝天,根植于土地,逐渐形成内省、收敛、恋土归根的农耕 民族的思维方式。关东地域土地肥沃,单位产量大,关东人民健康水平 不断提高,食物获取丰富且稳定,逐渐形成了“闯关东”群体共同的行为 特征和心理特质,即对生存的渴望、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这也 成为他们得以生存和发展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使得关东武术家他们不保守,不自闭,在 切磋与换艺过程中,一方面愿意将自己所习练的拳法技艺展示出来;同 时也愿意借鉴与吸收其他拳法的理论与技法,不断改良与革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据《辽宁武术拳械录》记载:1910年前后,山东福山人 肖树斌在大连传授七星螳螂拳;随着关东商业的发展,大批江湖艺人前 往关东卖艺谋生,192。年代有“霸州李”之称的河北霸州长拳名家李茂春 前来沈阳,以教拳为生,1950年代在全国比赛中多次获得金牌的著名武 术运动员李文贞就是李茂春之女,李茂春的弟子王子章与李文贞合著的 《太极十三剑》就是李茂春所传;1930年代前后,杨汝霖、程有功来沈阳传 授八卦掌;而关东地域形意拳的主要传播者辛健侯,祖籍河北省新安,拜 尚云祥为师,习练形意拳,后来随父亲的评剧班子“闯关东”,从天津来到 沈阳。辛健侯在张学良所主办的第一届“国术考”中获得第一名,后来开 馆授徒,传授形意拳;而诸如戳脚、鸳鸯拳等关东典型拳种也是在外来拳 种的基础上改创而成。由此可见,外来移民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关东地 域的武术拳种。此外,现在关东地域流传较广的通背拳就是由通背拳大 师修剑痴独闯关东,先至奉天(今辽宁省沈阳市),后到大连授徒传拳,将 通背拳传播到关东大地。不仅如此,前文已经论述过,修剑痴等不仅将 通背拳传播到了关东地域,晚年定居大连之时,还对通背拳拳法进行理 论总结,并著书立说,提升了关东武术文化的内涵。修剑痴在其所著的 《武术健康丛论》中就明确提出武术是一种体育项目,具有健身、防身的 功能。这些“闯关东”的移民通常以个体或家庭、小集体的形式进行,当他 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势单力孤,为求生存,必求互助。 这时,本乡本土的“老乡”就成为他们求助的首选,因此形成了以地缘关 系为纽带的新的社会关系与秩序。“他们由对家族的依附转向了对乡亲 的依附,乡音、乡俗、乡土神灵直至乡土建筑都可成为移民集合的纽带, 从而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性。”①此外,在寻求“老乡”互助的同时,也需要紧 密联系“近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共同应对生存的压力与生 活的困境。武术,作为最具草根性的民俗传统,自然地成为联系乡情、维系地缘关系的重要纽带。如源自山东胶东的螳螂拳之所以会在山东人 闯关东首选之地的大连得到广泛的传播等就体现了这种以地缘为纽带 的社会关系。据《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的记载「六合棍源自梅 花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在山东曾经鼎盛一时。由于金州地区地理位置特 殊,是人们南来北往的交通要冲,加之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成为人们向 往的福地。山东境内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金州的人气更加鼎盛,随着 山东移民的日益增多,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也传入了金州,梅花螳螂拳 就是其中的精粹之一。”五、护院、镖局加速武术交流关东地域物产丰富,特别是被称为“东北三宝”的人参、鹿茸、貂皮; 麝香、熊胆、虎骨贵重药材以及黄金、东珠等贵重物产也都是关东的重要 物产,贸易量大,利润高,但是由于关东地域草莽横行,绿林剪径对商旅 和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由此,专门为人保护财物和人 身安全的保镖和护院行业就应运而生。无论是镖师还是护院的武师,都 是高危行业,都必须具备高强的武艺,否则,不仅保护不了财物、雇主的 安全,甚至可能危及自己的生命。由此,镖局内武林高手荟萃。此外,无 论是走镖抑或护院,除了镖头、教头要具备高强的武艺之外,还需要大批 习武的镖师的协助,而这些镖师往往是由总镖头的弟子担任,这就需要 镖头广收弟子,传授武艺,才能不断提高镖行的实力和扩大走镖的范围。 这样,随着镖师的增多,客观上也有助于武术的传播和普及。沈阳的“震 远”、锦州的“三盛”、营口“永发”、“得胜”等镖局成为当地武术传播的重 要据点。例如,关东地域“三皇炮捶”的重要传播者徐德良不仅曾担任过 镖师,也曾为大栅栏粮行、瑞蚊祥绸缎庄担任护院,后定居丹东,成为关 东地域“三皇炮捶”的重要传播者;关东戳脚拳的重要传播者王占鳌、徐 兆雄都曾在北京的“福源镖局”中担任镖师,往来于山海关内外,促进了

 

浏览27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