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制简称政体,是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及相 关法律和制度,也称国家形式或政权形式。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 理中,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 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自然要为经济基础和 生产力发展服务。在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政治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相适 应,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反之,当政治体制落后于 生产力发展水平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当然,任何①[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版,第87页。 制度决不可能有利无弊,反之亦然。讨论一种政治体制,必须与当时的 时代特性和地域特征相结合,不能以历史的观点一言蔽之,在特定的历 史条件下,某一政治体制在这一时期、这一地区,获得建立而推行有利, 但在另一地区或另一时段,则未必尽然。因此,任何体制的产生和消失, 必有其原因和过程,而且各项政治体制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有其历史、 文化发展的必然性,如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与清朝“八旗”制度之间就 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它们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皆因它们符合关 东当时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女真(满族)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从首领到八旗子弟都是优秀的射 手,把骑射看成是武功的标志和胜利的象征。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1068—1123年)针对关东游牧民族的特点,创建了猛安谋克制度,以300 人为1谋克,10谋克为1猛安。谋克即百夫长,猛安为千夫长。猛安谋 克既是女真人的军事组织,也是其社会组织单位,具有军政合一的性质。 猛安谋克本身就是地方行政单位,各路猛安谋克由路直接管辖,不隶属 于州县,形成了一套与州县制并行不悖的制度。①女真族后裔的清太祖努 尔哈赤所创建的军政、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也是在猛安谋克制度的基础 上进一步完善建立的,属于一脉相承的军政一体的政治体制。“这是由 女真贵族领袖统辖的管区,设置按中国驻军模式建立起来的军事单位。 这种单位取名为'旗',1601年建立,各'旗,的旗帜颜色不同以示区别。 在满洲占领期间,由于蒙古队伍归附,而且收编汉族兵员,旗数大为增 加,分为内旗(由满洲人及其下属组成)、外旗(属于辅助队伍)。各旗部 队是东亚所见的高效能军事组织之一,至18世纪末依然如此。”②这种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制度,不仅对关东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而且也对关东武术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是“猛安谋克”抑或是 八旗制度,突出体现为务实、讲求实用的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套子武艺在关东地域的发展。就目前所知的文献当中,关东套子武艺的出 现,大约在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据载,武当剑传人宋唯一(I860—1925 年),满族镶红旗,辽宁省锦州市人。当宋唯一 5岁(1865年)之时,拜武 当道士张野鹤为师,学习武当剑法。这应该是武术拳种传入关东地域的 最早记载。“据王云生《七星螳螂拳谱》中记载: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 李之箭由烟台到奉天、关内访友传授螳螂拳。在沈阳西门外'仁义小 店',传给店主。”①由此可见,打套子形式的拳种进入关东地域是在清朝中 后期,至少在清朝大量“闯关东”移民到来之前,未见以打套子为主的武艺形 式在关东流行,更没有关东少数民族创编的套子武艺的相关记载。骑射作为清朝得成大业之本,骑射的兴弛也从一个侧面映射出清王 朝的兴盛与衰败。在清中期之前,历代清帝都十分清楚骑射对于立国的 重要性。清太宗皇太极将骑射提升到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兴旺的高度, 定为国策,希望能够从制度层面上督促八旗子弟勤于习练弓马骑射,保 持八旗劲旅旺盛的战斗力以及尚武的精神,让后世子孙能够保持骑射文 化所代表的务实、进取的民族精神以及勇武、强悍的民族性格,从而维护 王朝的兴盛与长久。崇德元年(1636年)癸丑,谕曰:“朕读史,知金世宗 真贤君也。当熙宗及完颜亮时,尽废太祖、太宗旧制,盘乐无度。世宗即 位,恐子孙效法汉人,谕以无忘祖法,练习骑射。后世一不遵守,以讫于 亡。我国娴骑射,以战则克,以攻则取。往者巴克什达海等屡劝朕易满 洲衣服以从汉制。朕惟宽衣博鱼肖,必废骑射,当朕之身,岂有变更。恐后 世子孙忘之,废骑射而效汉人,滋足虑焉。尔等谨识之。”②崇德二年 (1637年)四月,“昔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太祖、太宗 之业遂衰。夫弓矢我之长技,今不亲骑射,惟耽宴乐,则武备浸弛。朕每 出猎,冀不忘骑射,勤练士卒。诸王贝勒务转相告诫,使后世无变祖宗之 制”③。皇太极作为马上皇帝,其深知骑射弓马对满族崛起的重要性,顺 治皇帝同样意识到骑射兴,国家盛;骑射废,国家亡的道理。顺治七年(1650年)谕曰:“我朝原以武功开国,历年征讨不臣,所至克捷,皆资骑 射。今幸荷天麻,得成大业,虽天下一统,勿以太平而忘武备,尚其益习 弓马,务造精良。嗣后满洲官民,不得沉湎嬉戏,耽娱丝竹,违者即拿送 法司治罪J①同样,乾隆皇帝在清朝国力最为鼎盛之际,依然居安而不忘 思危,担心八旗子弟逐渐骄逸,弓马废弛,日益汉化。乾隆十七年(1752 年)在紫禁城箭亭立碑名曰《训守冠服国语骑射碑》以告诫“八旗子弟以 学习国语专精骑射为事”,否则必将亡国,因此,此碑也被称为“下马即亡 碑”或“居安思危碑”,“是以朕常躬率八旗臣仆行围较猎,时时以学习国 语,熟练骑射,操演技勇,谆切训诲。……俾我后世子孙臣庶,咸知满洲 旧制,敬谨遵循,学习骑射,娴熟国语,敦崇淳朴,屏去浮华,毋或稍有怠 惰”。②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四月二十五日上谕:“……我皇祖训谕谆 谆,诚意万年宜钦遵勿替者也。将此通谕八旗大臣官员等,嗣后慎勿仅 务身谋,力祛苟且偷安之习。于所辖兵丁平居勤加督率,练习技艺,不忘 满洲素风,则兵丁武备既底精纯。三、兼容并蓄的民族性格促进武术文化的融汇关东地域是以渔猎、游牧和农耕三者相结合的文明结构,这使得关 东文化的多元性、兼容性、包容性的特点就显得更加突出。正是这种兼 收并蓄、包容大度的性格,使得关东人民愿意接受外来的新事物与新文 化,并与本民族的风俗、文化、宗教、政治相结合,以符合本民族的实际情 况。纵观关东地域的地方性政权,无一例外地彰显了关东先民乐于并 善于接受先进事物与文化的特性。先是有由粟末袜鞫所创立的渤海国 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模拟唐朝的体制,开创了关东地域文化的巅峰, 被称为“海东盛国”;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借鉴宋、辽政治、文化特色,并结 合女真族自身特点创建猛安谋克制度,建立了占据中华半壁江山的金 王朝;其后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很早就接触汉文化,他不仅曾在明朝军队 中任职,而且吸纳了众多汉族官员与智囊,在承继猛安谋克制度上进行 创新,创建女真军政一体的“八旗”制度,创制满文,建立“后金”政权,为 清王朝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费正清在其《美国与中国》中所言: “虽然他们按中国方式施政,他们的异族渊源和背景却有助于他们在统 治集团内保持政治上的青春活力。”①而满洲俗尚益增淳厚,于国家事务深 为有益。将此通行八旗,各于本旗操练处勒石,永远遵行毋怠。”③顺治、康熙年起,筑柳条边、封禁关东、提倡“国语骑射”,就是希望能 够保持满族精骑善射、淳朴尚武之“素风”。清朝统一天下,满族统治者 依旧将行围狩猎作为一种固定的军事训练形式坚持下来。随着统治区 域的扩大,政治中心南移,其社会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原以游牧、渔 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女真族进入华北和中原,处在汉族以农耕生产方式 和先进经济文化直接影响之下,中原、华北和关东南部的女真社会迅速 实现了封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原本英勇善战的满族后裔因长 期养尊处优、游手好闲,变成了手无缚鸡之力的纨绮子弟,最终葬送了长 达260多年的清王朝统治。由此可见,清朝早中期的诸多君主已经意识到“国语骑射”对于维护清朝政权的重要性。在中国历史中与皇太极所提倡的“国语骑射”有异 曲同工之妙的正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无论是赵武灵王还 是清太宗皇太极,或是通过改革服式,学习北方少数民族的弓马骑射的 技术来训练军队,取长补短,以提高整体的作战能力;或是维护满族传统 服饰、满语以及骑射习俗,其目的均是要保持满族纯朴、剽悍、尚武的民 族性格,以保持本民族淳朴敦厚、尚武剽悍、武备精纯的民族精神,以实 现清王朝的长盛不衰,只不过两者所采取的手段恰恰相反,其目的却是 一
浏览2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