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气”,也就是阴阳二气,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易传》用阴阳解释《易经》中的两爻,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表征矛盾对立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四象”、“八卦”也都是《易经》和《易传》中的重要概念。在九点论中,用以表征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运动性。所谓运动性,起始必为动静分合,即“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呈现所谓 “二气”效应。进一步细分,应为太阴、少阳、少阴、太阳等四个状态,形成流转之“四象”态势。再进一步细分,则呈现动态的“乾健、 兑说、离丽、震动、巽入、坎陷、艮止、坤顺”共八种状态的“八卦” 属性。这是在运动中显现的“八卦”态势。
“三才”,在古典哲学中谓之天地人,是用于阐述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架构。九点论中,主要用于表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时空稳定性,具体是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的上中下、左中右和前中后。“五行”则是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因素相生相克的角度表述事物发展的稳定性。“三才”说的是事物的时空位置,而“五行”说的是事物矛盾运动状态中的特有稳定属性。
“六合”就是实三合和虚三合的合称。实三合表征事物的形态;虚三合则指事物的“精、气、神”,相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东西,是在事物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相互作用基础上的升华。 事物的“六合”状态包含了变化和稳定两种属性的交互,用于描述多系统间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包含矛盾和依存及其相互之间的转化。
“七星”原意即北斗七星。古代很重视北斗七星的作用,当时的文化哲人认为自然界和人间世事的变化皆由北斗七星而定。在太极拳中, “七量”是指头、手、肩、肘、胯、膝、足之间的协调运动对外所体现的特定功能。推及事物,则指在运动和稳定过程之中体现的一以贯之的特定功能。
“八卦”是《周易》中“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 种卦象的简称。在“九点论”中,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协调功能态时的多种属性,用于对事物的特定协调功能进行更加详细的刻画, 从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这八种属性是“健、说、丽、动、人、陷、 止、顺”,共计八种。“健”相关事物的发展活力,“说”相关事物的适应性,“丽”相关事物的影响力,“动”相关事物的运动性,“人” 相关事物的切入点和深刻度,“陷”相关事物的柔韧度,“止”相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稳定度,“顺”相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结合度。
“九宫”源自河图的九宫之说,河图将一至九按顺序排成三行三列矩阵,此矩阵横竖对角相加均为相同常数。在九点论中,推及事物, 是指事物发展状态的不徐不疾,松紧适度,从容中道等属性,是事物经过上述诸“点”刻画后的一种综合描述,可以据此判别事物的发展趋势。
九点论或一事九观说要求分析问题时一定不要拘于成法,一到九点的引申意义是别开生面,不拘一格。总之,以达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的通体透彻为目的。所谓“探酷索隐”即此意也。
七步九点论是对太极文化体系基本框架的一种假说。这种说法试图对事物发展的时空和属性进行统观式的描述和说明,以便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细化整体,理清要素,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实现主客观的最佳协调。
第六节孙式太极拳变拳实践
望图生文兼作人生感悟点滴
(文载《搏击》2014年第1期)
引文概观
人场神态气自闲,开合之中觅明点;三体万物观终始,龙蛇大战开新篇。拨草寻蛇重初始,本相庄严变化间;无极还原看众人,谢场人生本淡然。
悉说统观
入场神态气自闲,人生时时入场,岂能没了关联。入场神态千千万,最是紧要处着眼。开合之中觅明点,凭谁说开合等闲,前后左右转关。古今明点难寻,其实就在心间。三体万物观终始,万物三体等观,终始都在瞬间。尘凡顿易不错,明白了就是神仙。龙蛇大战开新篇,龙蛇大战开篇,纠结自古不完。虚实转换相连,人生总是前忙后赶。拨草寻蛇重初始,拨草寻蛇很难,难在龙蛇不辨。真龙似蛇蛇似龙,原来从古皆然。本相庄严变化间,庄严本相心间,谨记莫忘世间。变化从来如此,一脉相承最难。无极还原看众人,终究无极还原,还得要众人看。大众是我我是众,毁誉成败皆宜等观。谢场人生本淡然,思量谢场人生,凡事感恩不断。淡然本具不了情,非我都宜高看。
第七节太极拳修习学案教学法
孙式张支太极拳俱乐部太极文化传习录之一
(文载《搏击》2015年第2期)
2015年1月11日星期日上午在京城控股北开电气四层会议室举行孙式张支太极拳俱乐部2015年度第一次太极拳传习活动。在以往2013 年和2014年两学年传习基础上,我讲了本年度个人和集体的修习方法。 即学案教学法。
具体表述为三意三形,逐式标定,人人立案,理悟方行。
所谓三意三形,我曾为文《太极拳进境三意三形说》,文中将太极拳描述为意和形的相互关联效应。在太极拳运行中,意和形又各分为三,为大中小。即意之大意情绪意,中意冷静思维意,小意雕琢意。 形之大形滔滔形,中形悄悄形,小形计较形。等等。
藉此,解析各式。如无极之形,小形仅为两足分开成90度,两脚跟尽量相挨等。中形为身体恭肃态。大形则为沙中立杆,整体端庄。 无极之意,小意为“四无”,即心无所想,意无所注,眼无所观,体无所形。中意为静穆来袭,和思澄澈,洗心涤虑,一任静寂。大意则为混沌初成,杳杳冥冥,空空洞洞,有无纷呈。
再如太极之形,小形为头正,腰塌,膝弯,脚平等。中形则为深藏恭肃,稍加跃然。大形又为怡然相望,环顾周乡,扬鞭指远,悠然畅往。 太极之意,小意为三害九要。中意为肃穆端庄,思虑周详,内外兼顾,意蕴悠长。大意为耀然马上,光亮堂堂,沉吟涵远,有朋八方。
至于其他各式,俱是仿此细分。不过更加具体而已。我计划成文 《十五式办公室太极拳之三意三形解析》,以告同学。
所谓逐式标定,就是一式一式地学,不论何人,不分何时,均以此论。理论结果可能是,一人可能终生只习数式。但目标定成这样, 往往结果不仅如此。
所谓人人立案,即是俱乐部所有成员,均需个人备案。一年活动12次,每次3小时,一年共计36小时。最终应该次次记录,时时记述。我认为首先是一次一记。为总体活动记。内容包括活动时间、地 点、内容等,由俱乐部一专人负责。然后是每人一记,内容应该是个 人本次修习内容,加之个人体会。先由个人完成,然后交俱乐部班长首审,最后由我总览通过备案。期间可能经过数人审览。最终所有成文需要汇总。并要有我的意见签署。然后本次活动所有资料,一留本俱乐部秘书长处,一留俱乐部班长处,一留在我这。这是一次活动的计划。一年中的12次,希望次次如此。年终汇总,并经讨论研讨,再成文汇总,为一年太极文化学习学案。
所谓理悟方行。实际上是一种目标管理,是一种期望管理。希望我们的太极拳及相关文化的学习,步步扎实,逐渐积累,以成就太极文化先贤对我们后来人的期望,不辜负他们创业之艰苦卓绝,为家国学问传承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八节孙式太极拳道功研究初步
(文载《搏击》2015年第7期)
1.孙式太极拳道功简介
对于孙式太极拳而言,道功源自拳功。没有拳功则没有道功。这是强调道功的实践性。所谓孙式太极拳的道功,不是强调非此即彼, 实则是由此及彼,彼此不分。孙式太极拳道功尤其如此。孙式太极拳道功是拳功的高级阶段,意形结合更加细腻。到此境界,桩拳不分, 可动可静。可缓可速,不徐不疾,从容中道。
据剑云师讲,当年禄堂公已经初步整理孙式太极拳的道功梗概。 但时值国中事件频仍,终究未能广播。及剑云师壮年,戮力耕耘。我师从剑云先生十年期间,助师逐步完善。剑云师逝后十年,朝夕揣度, 师友相商,终成数十功架辅以几百要素解析。今约略成文简介,就教同好,问道方家。
2.孙式太极拳道功功架要素解析
文中所列功架源自传统孙式太极拳98式。孙禄堂先生晚年道功研究中,将传统98式中的开手学和合手学并为一式,称之为开合手学。 文中简称为开合手式。传统98式孙式太极拳中的三通背学,共计两式。 剑云师在后续的孙式太极拳道功研究中,将三通背学中的懒扎衣要素单独列出,称之为懒扎衣式。这样,在孙式太极拳道功研究中,传统的孙式太极拳98式就缩并析化为87式。此为文中孙式太极拳道功87式功架的由来。
所谓功架的要素解析,是指针对传统功架,从太极拳进境三意三形说法出发,对每一式功架,从意形结合的角度进行深入阐发。此即 《太极拳修习学案教学法》中提出的“三意三形,逐式标定,人人立案,理悟方行”十六字教学法原则中的“逐式标定”阶段。这一阶段是孙式太极拳道功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如前所述,这一阶段对拳功运行中的意形体会更加细腻,更加具象。三意三形,细观皆有,因而能提纲挈领,一览众山。下表为孙式太极拳道功研究中“逐式标定”阶段的功架要素解析详列。
孙式太极拳道功八十七式功架要素解析
功架序号 | 式名 | 要素 | 式中要素序号 | 总要素序号 |
第一式 | 无极式 | 静穆来袭 | 沙中立杆1-1 | 1 |
第二式 | 太极式 | 跃然于形 | 意在形先2-1 | 2 |
第三式 | 懒扎衣 | 摆荡周折 | 3-1 | 3 |
悄平寻奇 | 3-2 | 4 | ||
仍循旧迹 | 3-3 | 5 | ||
扪心自问 | 3 -4 | 6 | ||
千里之行 | 3-5 | 7 | ||
躬身侍亲 | 3 -6 | 8 | ||
转关出奇 | 3-7 | 9 | ||
回身思量 | 3-8 | , 10 | ||
翻手为云 | 3 -9 | 11 | ||
拨云观海 | 3-10 | 12 | ||
临海观潮 | 3-11 | 13 | ||
太公探海 | 3-12 | 14 | ||
踽踽独行 | 3-13 | 15 | ||
第四式 | 开合手 | 谛听良久 | 4-1 | 16 |
西伯思贤 | 4-2 | 17 | ||
开门观远 | 4-3 | 18 | ||
掩门待贤 | 4-4 | 19 | ||
第五式 | 单鞭 | 携鞭初探 | 5-1 | 20 |
定形开鞭 | 5-2 | 21 | ||
第六式 | 提手上势 | 思之再三 | 6-1 | 22 |
凉棚观远 | 6-2 | 23 | ||
第七式 | 白鹤亮翅 | 顾之在后 | 7-1 | 24 |
瞻之在前 | 7-2 | 25 | ||
一苇渡江 | 7-3 | 26 | ||
逡巡及岸 | 7-4 | 27 |
浏览2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