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表
功架序号 |
式名 |
要素 |
式中要素序号 |
总要素序号 |
|
|
特立独行 |
63-8 |
271 |
|
|
本相庄严 |
63 -9 |
272 |
|
|
拨草寻蛇 |
63-10 |
273 |
|
|
清风过耳 |
63-11 |
274 |
|
|
特立独行 |
63-12 |
275 |
|
|
本相庄严 |
63-13 |
276 |
|
|
拨草寻蛇 |
63-14 |
277 |
|
|
清风过耳 |
63-15 |
278 |
|
|
特立独行 |
63-16 |
279 |
|
|
本相庄严 |
63-17 |
280 |
|
|
拨草寻蛇 |
63-18 |
281 |
|
|
清风过耳 |
63-19 |
282 |
|
|
特立独行 |
63 -20 |
283 |
|
|
本相庄严 |
63 -21 |
284 |
|
|
拨草寻蛇 |
63 -22 |
285 |
|
|
清风过耳 |
63 -23 |
286 |
|
|
特立独行 |
63 -24 |
287 |
第六十四式 |
手挥琵琶 |
瞻前顾后 |
64-1 |
288 |
|
|
繁华落幕 |
64-2 |
289 |
第六十五式 |
白鹤亮翅 |
顾之在后 |
65-1 |
290 |
|
|
瞻之在前 |
65 -2 |
291 |
|
|
一苇渡江 |
65 -3 |
292 |
|
|
逡巡及岸 |
65-4 |
293 |
|
|
观镜正衣 |
65 -5 |
294 |
|
|
僧敲月下 |
65 -6 |
295 |
第六十六式 |
开合手 |
开门观远 |
66-1 |
296 |
|
|
掩门待贤 |
66-2 |
297 |
续表
功架序号 |
式名 |
要素 |
式中要素序号 |
总要素序号 |
第六十七式 |
搂膝拗步 |
踌躇思绪 |
67-1 |
298 |
|
|
七上八下 |
67-2 |
299 |
|
|
持平在心 |
67-3 |
300 |
|
|
拨草寻蛇 |
67-4 |
301 |
|
|
清风过耳 |
67-5 |
302 |
|
|
特立独行 |
67-6 |
303 |
第六十八式 |
手挥琵琶 |
瞻前顾后 |
68-1 |
304 |
|
|
繁华落幕 |
68-2 |
305 |
第六十九式 |
三通背 |
旁敲侧击 |
69-1 |
306 |
|
|
趋炎附势 |
69-2 |
307 |
|
|
七上八下 |
69-3 |
308 |
|
|
持平在心 |
69-4 |
309 |
|
|
顶天立地 |
69-5 |
310 |
|
|
俯首甘为 |
69-6 |
311 |
|
|
扬鞭指远 |
69-7 |
312 |
|
|
乾坤挪移 |
69-8 |
313 |
|
|
扬鞭指远 |
69-9 |
314 |
|
|
迎头相对 |
69-10 |
315 |
|
|
一退再退 |
69-11 |
316 |
|
|
上下齐(同)进 |
69-12 |
317 |
|
|
毅然决然 |
69-13 |
318 |
第七十式 |
懒扎衣 |
临海观潮 |
70-1 |
319 |
|
|
太公探海 |
70-2 |
320 |
|
|
踽踽独行 |
70-3 |
321 |
第七十一式 |
开合手 |
谛听良久 |
71 -1 |
322 |
|
|
西伯思贤 |
71 -2 |
323 |
|
|
开门观远 |
71 -3 |
324 |
续表
功架序号 |
式名 |
要素 |
式中要素序号 |
总要素序号 |
|
|
掩门待贤 |
71 -4 |
325 |
第七十二式 |
单鞭 |
携鞭初探 |
72-1 |
326 |
|
|
定形开鞭 |
72-2 |
327 |
第七十三式 |
云手 |
右式周旋 |
73-1 |
328 |
|
|
周旋转关 |
73-2 |
329 |
|
|
左式周旋 |
73-3 |
330 |
|
|
周旋转关 |
73 -4 |
331 |
|
|
右式周旋 |
73-5 |
332 |
|
|
周旋转关 |
73 -6 |
333 |
|
|
左式周旋 |
73-7 |
334 |
|
|
周旋转关 |
73-8 |
335 |
|
|
右式周旋 |
73-9 |
336 |
|
|
周旋转关 |
73-10 |
337 |
|
|
左式周旋 |
73-11 |
338 |
第七十四式 |
高探马 |
前后周旋 |
74-1 |
339 |
|
|
全身而退 |
74-2 |
340 |
第七十五式 |
十字摆莲 |
前后照应 |
75-1 |
341 |
|
|
牛刀小试 |
75-2 |
342 |
|
|
杀机暗藏 |
75 -3 |
343 |
|
|
十足亮相 |
75 -4 |
344 |
第七十六式 |
进步指裆捶 |
惊鸿照影 |
76-1 |
345 |
|
|
鹰击弱水 |
76-2 |
346 |
第七十七式 |
退步懒扎衣 |
捧书思亲 |
77-1 |
347 |
|
|
心系桑梓 |
77 -2 |
348 |
|
|
叶落归根 |
77-3 |
349 |
|
|
临海观潮 |
77-4 |
350 |
|
|
太公探海 |
77-5 |
351 |
续表
功架序号 |
式名 |
要素 |
式中要素序号 |
总要素序号 |
|
|
踽踽独行 |
77 -6 |
352 |
第七十八式 |
开合手 |
谛听良久 |
78-1 |
353 |
|
|
西伯思贤 |
78-2 |
354 |
|
|
开门观远 |
78-3 |
355 |
|
|
掩门待贤 |
78 -4 |
356 |
第七十九式 |
单鞭 |
携鞭初探 |
79-1 |
357 |
|
|
定形开鞭 |
79-2 |
358 |
第八十式 |
单鞭下势 |
和盘托出 |
80-1 |
359 |
|
|
策马疾行 |
80-2 |
360 |
第八十一式 |
上步七星 |
按辔徐行 |
81 -1 |
361 |
|
|
城下之盟 |
81 -2 |
362 |
第八十二式 |
下步跨虎 |
陈仓暗度 |
82-1 |
363 |
|
|
罗汉伏虎 |
82-2 |
364 |
|
|
驭虎而行 |
82-3 |
365 |
第八十三式 |
转脚摆莲 |
百步九折 |
83-1 |
366 |
|
|
虎人深山 |
83-2 |
367 |
|
|
顺手牵羊 |
83 -3 |
368 |
第八十四式 |
弯弓射虎 |
望虎下山 |
84-1 |
369 |
|
|
弯弓待射 |
84-2 |
370 |
第八十五式 |
双撞捶 |
潜龙勿用 |
85-1 |
371 |
|
|
见龙在田 |
85 -2 |
372 |
|
|
飞龙在天 |
85 -3 |
373 |
第八十六式 |
阴阳混一 |
左出右伏 |
86-1 |
374 |
|
|
齐头并进 |
86-2 |
375 |
|
|
双龙人海 |
86-3 |
376 |
第八十七式 |
无极还原 |
本具淡然 |
87-1 |
377 |
第七章文化三友论丛
自1982年前后,随外祖父卓老修习蒙古密法,接触太极文化以来, 周边渐渐聚集起了三类人。会员、友人和弟子们,这三种称呼,也仅 仅是称呼而已。其实,大家都是朋友,友情才是最根底的。所以,我 称之为“三友”。
谈及太极文化的修习,从卓老教我背诵周易卦名开始,中间经过剑云先生和诸位师友的教诲,到而今已有三十多年。学问虽然常常流 连于浅尝辄止,但师友却累积了不少的人。师友们的言论今天有时细细考校去,仍觉回味无穷,常常感到受益匪浅,意蕴隽永。于是,我就想:将这些妙文有机联并串和,我也夹杂其中。看机缘是否巧合, 能否前后使之呼应,太极“一把”。即,先“整”之,再“七步”之, 后“六字”之。然后“九点论”细观之。最终,“七步九点论”统观 之,希冀大成之。
此为本章《太极文化三友论丛》之由来。
第一节赤峰市孙式太极拳协会成立两周年有感
(作者张卫民)
(文载《孙禄堂武学文化网》2008年12月28日)
赤峰市孙式太极拳协会之成立,在当今武林并不算一件轰动的大 事;赤峰市孙式太极拳协会,在当今众多的各类武术组织中也许是并 不起眼的一个协会。2007年7月,我有幸主持了赤峰市孙式太极拳协会的挂牌仪式,在后来的接触中,诸位同好对孙式太极拳的热爱和潜心实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这种求实和认真的风气在当今武术界是不多见的。这种精神,也正是武林先贤们所留下的宝贵遗 产。不求实,不足以求得真道理;不勤奋,不足以证得真功夫;不思考,不足以使境界精进。孙禄堂公的武学思想体系中,本身也蕴含着这种精神。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协会会长张大辉先生对孙公武学思想体系的继承和阐发。
张大辉先生浸染于拳学研究二十有年,功力深湛,见解高妙。记 得当年认识张大辉先生时,一席话,就彻底颠覆了我对中国武术的想 象——我当时也像大多数人一样,对于武术,总是习惯以想象来代替真实不虚的身证体悟。我想,这是人们对武术的误解大于理解的原因 之一,无缘见到真人,不得门径而入,长久以来,使中国武术蒙上了要么神秘不可知、要么蒙昧无知的面纱。
大辉先生语拳学,令人耳目一新。有黄钟大吕的壮观,亦有细细如缕的具象分析,近年来,随着大辉先生拳学境界的精进,对于拳学之境,颇多意蕴悠远、气象万千之语。此时,语拳近语禅,大有王摩诘所谓“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之境了。
近二十年亦师亦友的交往,不知道多少次面聆大辉先生对拳学的高深见解,可惜我于国术只是个票友,每每称快之余,则于理趣层面浅尝辄止,少付诸实践。回想当年大辉先生煮酒论武论文的青春豪情,至今仍有如饮醇醪之感。如今都已步入中年了,在感叹人生秋意的同时,我也欣喜地看到,大辉先生言谈语默、举手投足,已俨然呈具足之大气象。
世上学术门类甚多,真学术也是有的,但从来都是被假学术包裹着。真学术必在沉寂散淡之处,少一分世俗喧嚣,就会多一点真学术之真意。二十余年来,大辉先生远离江湖庙堂的纷争,潜心于武学真谛的认识和实践。秉承蒙古密法的家学渊源,加之会通文理的学术背景,遂使大辉先生对于孙式武学体系,能够有独到而富含深蕴的阐释发扬。
张大辉先生尝言:“孙式拳学,与武与文,皆得要义。”诚哉斯言 也。在我看来,孙式武学体系不仅以其全面继承传统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极拳的真实学术内容而著称,也不仅以其理论之完备、体系之次第分明而显扬。孙禄堂公在《拳意述真》中屡屡提及前辈所言:“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禄堂公所屡屡提及的这番话,其中定是大有深意的。以我等后学之愚钝,不可能全解其奥意,但至少能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为何练拳?练拳的目的是什么?世人常谓如今早已进入火器时代,武术已经不能作为技击之术而列于战阵了。这其实只是个一知半解之论,即便在冷兵器时代,武术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决定战争胜负的,还在于人心向背、谋局布阵、粮草筹措,而非个人技艺之逞。所以说,武术之用,在其只为不用之用。对今人而言,修身养性是也。
作为学术的一个门类,或许武术更适合在远离喧嚣大都市的地方修持。武术并不像其他学术那样需要大量的资讯,对于习练者来说,首先是需要真实内涵的传授,然后就是在清静处孜孜修习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赤峰作为塞外边陲之地,实在是修习武术的好地方。孙式武学能够在赤峰生根发芽,机缘殊胜。
浏览2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