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心打响第一枪,一举 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 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董必武、陈 潭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武汉创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武汉曾经是大革命的中心。“二七”大罢工、武昌农讲所、“八七”会 议、黄麻起义、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武 汉保卫战、新四军五师司令部、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构成了湖北近现 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极其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其中蕴含 着丰富的武术文化。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湖南农民运动风起云涌。1923年9 月建立的岳北农工会,是湖南第一个农民协会,负责人刘东轩。 刘东轩平时注重武术,并在斗争中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农民协会 成立大会主席台两边的对联是:“解决民生,注意须尊共产;征服 败类,眼前唯有拳头”。明确提出了农民运动的方向和斗争的方 法,就是组织青壮年,以梭镖、大刀为武器,成立农民自卫军①。1926年以湖南湖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在军事上,收缴地 主武装民团的枪支,建立农民武装,组织了农民自卫军常备队和 人数众多的梭镖队②。1927年5月21日“马日事变”后,面对反 动派的血腥屠杀,湖南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并没有被征服、被吓 倒,而是英勇顽强地展开了武装反抗反动派血腥屠杀的斗争。湘 潭军事会议决议传达下去后,各地共产党组织、工会和工农群众 协会日夜动员群众,几天内集中工农武装10余万人,满怀豪情壮 志。革命群众用大刀、梭镖等旧式武器,甚至敲锣打鼓,吹牛角 号助威去攻打县城,喊出了 “梭镖亮堂堂,擒贼先擒王,打倒蒋 介石,活捉许克祥”的口号③。平江人民给了国民党反动派一次沉 重的打击,为后来成立革命军、参加南昌起义奠定了基础,也为 继承和发展武术起了积极的作用。江汉铁路工人是湖北省最早的产业工人,多来自贫苦农民,其中不乏武术高手。1923年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总罢工开始,江 汉铁路工人就处在斗争的最前沿。他们为了保护工会组织和工人 阶级的切身利益,反对军阀混战,同前来镇压的军警进行了殊死 搏斗。擅长武术和身强力壮的工人组成纠察队和敢死队,以木棒 和铁棒为武器,英勇不屈地迎战荷枪实弹的敌人。纠察队有400余 人,由擅长武术的工人曾玉良为团长,对队员进行拳脚棍棒和格 斗训练,平时保卫工会,维持秩序,预防和打击敌人的破坏活动。 在二月七日的浴血奋战中,曾玉良和40多名团员英勇牺牲。这些 充分显示出觉醒的中国工人阶级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的革命斗争 精神。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根据中国国情和对敌斗争特点, 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湖北境内最著名的老根据地有黄麻和洪 湖。根据地人民在对敌斗争的异常艰苦岁月里,使用民间武术作 为有效的战斗手段之一,对革命发挥过较大的作用,也推动了根 据地武术活动的开展。黄安(现湖北红安)自古民风彪悍,武风盛行。在中国共产 党领导黄安农民闹革命的年代里,由于没有枪支,黄安农民进行 武术训练,奋起抗争。农民赤手空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武 术就成为革命群众进行战斗的主要手段。早在1922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组织就在黄安、麻城、黄冈等 地兴办各种学校,宣传马列主义,进行文化教育,并大力开展体 育活动。除近代体育如球类、跑步外,还有投掷、红缨枪、拳术 等项目,由校长或教员带领学生操练。黄安县七里坪文昌宫学校, 校长戴雪舫,教员董觉生(董必武胞弟)、戴季英等和体育教师陈 翰香都亲自带领学生操练。1926年冬,黄安县紫云区箭厂河、郑 家边、占家湾办起“三堂革命洪学”,吴焕先任校长,学员150 人,配有刀、矛、叉、棍等武器。由吴焕先亲自指挥操练,并聘 请武师,教授武功、擒拿、劈刀、刺枪等。民国十六年(1927 162年),黄安县党组织领导人曹学楷、吴焕先等建起农民协会和农民 自卫队,开始进行军事训练,内容有手操、棒子操,也就是拳术 和棍术;有红缨枪对刺、大刀、鱼叉等器械格斗训练。农协主席 李先念还特意请来黄安县杨尔乡的武秀才杨敬清到农会给自卫队 员传授拳术、棍术、刀术、枪术等武功,以提高他们的战斗技能。 与此同时,在麻城、大悟等地也建立了赤卫队,并开始以武术训 练为主的军事训练,在著名的“大别山起义”、“黄麻秋收起义”、 攻打黄安县城等战斗中,农民擅长的武术及各种武术器械发挥了 很大的作用。当时农民自卫队使用过的武术器械,有一小部分至 今还作为革命文物陈列于博物馆中。1927年11月14 0,黄安、麻城3万多反抗压迫、剥削的农 民,揭竿而起,手持刀、矛、土铳、撇把子枪,一举攻克黄安县 城,建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小小黄 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震 惊敌胆。这是继八一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①。麻城县(现湖北麻城市)的“竹竿起义”,称之为“竹矛大 战”,这是一次主要靠竹矛迎战敌人而取得胜利的战例。当时革命 形势迅速发展,农民军和赤卫队人员剧增,武器极端缺乏,农民 自制大量的竹矛作武器。竹矛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就竹竿的尖部 制成锐尖,就竹竿自身的长度为枪杆,长2—3米。另一种是用楠 竹片削成矛头,再安上木柄,上部扎红缨,称红缨枪(原样现存 麻城县博物馆)□ 1927年,一次国民党指使地方民团和红枪会向杨 河寨农民进攻,当时守寨自卫军只有96 A,三支半步枪。农民主 要用竹矛和土炮作为武器,打退敌人多次进攻,赢得胜利。鄂豫边区根据地,以湖北大悟为中心,边区领导始终把武术和其他体育项目作为训练战士御敌斗争的重要手段之一。1927年, 大悟宣化店共产党员郑新民在郑河栅创立第一堂,以训练革命武 装为目的,以学习民间武艺为内容。民国二十年(1931年),宣化 店石家坳武术教师石新如,在火神庙设帐教民兵。1942年,新四 军第五师创办“抗大”第十分校,在学校里每天开展跑步、打拳、 劈刀、刺枪等活动。1944年8月,在保卫大悟山的第三次大山寺 战斗中,前方打了7天7夜,后方仍然在白果树湾大操场开展武术 体育竞赛,足见根据地对武术训练的重视。湖北洪湖地区素有习武传统,当地流传的武术主要是严门, 许多人擅长武术,练得一手好枪棒,有些妇女也会几手。这在20 世纪30年代洪湖赤卫队的革命斗争中派上了用场。当时农民手中 缺少枪械,许多英雄人物就是凭着一颗红心,赤手空拳开始闹革 命,拿着长矛、大刀冲锋陷阵。洪湖赤卫队的一首歌谣唱道:“男 人手拿红缨枪,妇女持刀保家乡,赤卫队员真英勇,坚决消灭白 匪帮!”这是当时根据地的真实写照①。竹溪农民为准备秋收起义而练武。民国十五年(1926年)大 革命前夕,鄂西北大山区竹溪县的农民群众,在党的干部、当地 武术骨干“何氏三雄”(何恐、何福生、何立人三兄弟)的带领 下,为鄂西北秋收起义而练武术,成为民国时期竹溪群众武术活 动的一个高潮。民国初年,何氏三兄弟都在县高等小学上过学,文墨称首, 体育上乘,不学“洋操”,独爱武术。其父从城南郭家梁子请来武 师郭子栋传授武艺,三兄弟起早贪黑苦练过硬功夫。大革命时期, 在省委机关工作的何恐,派何立人回竹溪峪联系何福生、王慎五、 周维一等,筹划组建县委,又分途下乡,串联进步青年万中一、 肖荣安以及武术师傅郭子栋、郭隆杰、童觉平等三十余人,发动 农民建立农会,势如潮水般向西发展,在花桥寺、甘家岭、中锋 观至老阴山一带建立农会,先后发展到一万六千余人。他们在各 处开堂设班,开展教武习武活动,挥刀、练枪(投标)、舞棍、打 拳,为迎接“鄂西北秋收起义”作战前操演,声势浩大,席卷 城乡。
浏览3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