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国家政策的导向性
“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与社会发展现状相联 系,因此“体教结合”经历了三个历程的发展,分别是:微观层面一一中观层 面一一宏观层面,在不断地探索发展中,体育和教育部门下发的一系列文件为其 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中,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下发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体 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评选办法》,都为 “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提供了行动指南,促使当时全国普通中小学都加大了对竞 技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各级学校也开始主动承担起武术竞技人才输送的重 担。当前,这一工作仍在继续,只不过更加得完善和趋于程序化,比如2013年, 颁发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对申办体育传统项目的学校做出了明确 的规定,《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定办法、标准及评分》的颁布更是加强了 国家对业余武术后备人才培养控制。在体育和教育部门颁发的一系列文件下,体 育项目学校在培养武术后备竞技人才以及输送优秀的武术竞技人才方面取得了突 出成就,无形中增加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三)实践地区的分散性
众所周知,“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目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只是在东部发达城市中有 所普及,而且大部分都是学校的个体行为,因此具有明显的分散性。比如,当前 在我国高校中真正做到“体教结合”的只有二十几所,且主要分散在直辖市、经 济发达地区。尽管它们付诸了行动,但是全国范围内还有很多高校存在独自办 校、独自发展的现象,这就难免会形成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而 且有的武术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常以体育代表队和学校代表队的问题而争论不 休,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审视和思考的。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 决,就会影响后面一系列矛盾的出现,比如体育和教育部门结合的混乱、分散以 及缺乏组织性和规范性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四、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教结合模式的优劣势
“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尽管是在依据社会发展现状以及符合经济社会 转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着自身独特的特色,但是其理论和实践,仍存在着亟 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教结合”模式的优势
“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后备竞技人 才;有利于实现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的繁 荣发展。更重要的是“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文化 知识水平放在了同等地位,这对实现青少年运动员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体 育部门对于青少年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高、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时间以及体能 的恢复与增强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有专业的体育竞技教练员,而且还有专业 的后勤团队,既能使运动员获得专业的竞技知识,又能确保运动员身体健康。而 教育部门在提高运动员的智商和情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将体育和教育部门结合 在一起,共同为培养体育竞技人才而努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先有利于解 决“学训矛盾”问题,使高校部分体育特长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其次,运动员有 了高水平的文化知识即使在退役后也不用为工作难找而发愁。“体教结合”的人 才培养模式为促进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加强了两部门之间的沟通 合作。
(二)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教结合模式的缺点
第一,许多高校培养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只是为了提高学校竞技的运动 成绩,忽视了对运动员知识与技能全面发展的培养。第二,当前高校在具体实施 “体教结合”人才模式中,面临着制度不健全、资源整合不完善、部门之间缺乏 合作以及执行者与管理者角色不清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两部门的关系,最终以 配合性差的理由宣告终止。第三,在具体实践中,教练员以为强调对竞技技能的 提高,却很少加强对运动员文化知识能力的培养,严重存在体教分离的现象,长 此以往,体教之间的矛盾就会不断增加,导致运动员到最后文化知识水平还是一 如既往的差。如果要求运动员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又要文化知识水平高就必然要 耗费大量的资金,这对中国的普通家庭来说是很有压力的,这就需要国家给予一 定的优惠政策。第四,运动员在经过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的训练后,会消耗 大量的精力和体力,很容易身心疲惫,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那 么就加大了全面竞技人才发展的困境。
五、"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一)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
浏览5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