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国家政策的导向性

“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与社会发展现状相联 系,因此“体教结合”经历了三个历程的发展,分别是:微观层面一一中观层 面一一宏观层面,在不断地探索发展中,体育和教育部门下发的一系列文件为其 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中,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下发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体 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评选办法》,都为 “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提供了行动指南,促使当时全国普通中小学都加大了对竞 技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各级学校也开始主动承担起武术竞技人才输送的重 担。当前,这一工作仍在继续,只不过更加得完善和趋于程序化,比如2013年, 颁发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对申办体育传统项目的学校做出了明确 的规定,《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定办法、标准及评分》的颁布更是加强了 国家对业余武术后备人才培养控制。在体育和教育部门颁发的一系列文件下,体 育项目学校在培养武术后备竞技人才以及输送优秀的武术竞技人才方面取得了突 出成就,无形中增加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三)实践地区的分散性

众所周知,“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目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只是在东部发达城市中有 所普及,而且大部分都是学校的个体行为,因此具有明显的分散性。比如,当前 在我国高校中真正做到“体教结合”的只有二十几所,且主要分散在直辖市、经 济发达地区。尽管它们付诸了行动,但是全国范围内还有很多高校存在独自办 校、独自发展的现象,这就难免会形成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而 且有的武术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常以体育代表队和学校代表队的问题而争论不 休,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审视和思考的。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 决,就会影响后面一系列矛盾的出现,比如体育和教育部门结合的混乱、分散以 及缺乏组织性和规范性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四、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教结合模式的优劣势

“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尽管是在依据社会发展现状以及符合经济社会 转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着自身独特的特色,但是其理论和实践,仍存在着亟 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教结合”模式的优势

“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后备竞技人 才;有利于实现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的繁 荣发展。更重要的是“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文化 知识水平放在了同等地位,这对实现青少年运动员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体 育部门对于青少年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高、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时间以及体能 的恢复与增强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有专业的体育竞技教练员,而且还有专业 的后勤团队,既能使运动员获得专业的竞技知识,又能确保运动员身体健康。而 教育部门在提高运动员的智商和情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将体育和教育部门结合 在一起,共同为培养体育竞技人才而努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先有利于解 决“学训矛盾”问题,使高校部分体育特长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其次,运动员有 了高水平的文化知识即使在退役后也不用为工作难找而发愁。“体教结合”的人 才培养模式为促进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加强了两部门之间的沟通 合作。

(二)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教结合模式的缺点

第一,许多高校培养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只是为了提高学校竞技的运动 成绩,忽视了对运动员知识与技能全面发展的培养。第二,当前高校在具体实施 “体教结合”人才模式中,面临着制度不健全、资源整合不完善、部门之间缺乏 合作以及执行者与管理者角色不清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两部门的关系,最终以 配合性差的理由宣告终止。第三,在具体实践中,教练员以为强调对竞技技能的 提高,却很少加强对运动员文化知识能力的培养,严重存在体教分离的现象,长 此以往,体教之间的矛盾就会不断增加,导致运动员到最后文化知识水平还是一 如既往的差。如果要求运动员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又要文化知识水平高就必然要 耗费大量的资金,这对中国的普通家庭来说是很有压力的,这就需要国家给予一 定的优惠政策。第四,运动员在经过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的训练后,会消耗 大量的精力和体力,很容易身心疲惫,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那 么就加大了全面竞技人才发展的困境。

五、"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一)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


  1. 两个系统并未真正合作,各自为政的问题较为突出


“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解决“举国体制”下体育竞技人才培养 目标的弊端而产生的,纵观当前现实情况,不容乐观。由于人们观念上的错误以 及部分学校急功近利,只注重对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对那些具有体 育潜质人才的培养,而且体育部门让运动员进校学习也只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竞技 水平,学校部门招收运动员更倾向于那些退役的,从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这些 问题都显示了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根本没有真正达到合作,还一直停留在喊口号 的阶段。同时,虽然全国范围内部分高校已经做出了尝试,但是收效甚微,总体 上两个部门还处于各自为政、独立发展的层面上。

  1. “体教结合”的硬件软件设施配置问题亟待解决


这里所说的硬件和软件就是指场地设施、器械准备、师资队伍以及营养供给 等。在具体实践中,体育部门与学校部门处于相互独立阶段,在教育系统中,学 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都能得到较高的提升,但是体育训练场地也存在着 一些问题,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体育场,这就容易导致那些有体育才华的学生 只能在有限的体育场地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且没有专业的教练员为其提供指导 和帮助,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对体育竞技学习的兴趣,逐渐使学校体育人才 的数量减少。而在体育系统中,体育运动员使用的体育场地是一流的,教练是专 业的,而且营养供给也是充足的,但是对于学校系统而言其缺乏文化学习氛围。 因此,当前的“体教结合”人才模式还处于文件政策上,两个部门在具体实践中 还为真正达到合作。

  1. 政策和竞争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提升竞技体育人才的运动技能,促使竞技人才在不断地体育赛事中取得优异 的成绩是体育竞技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这种目标具有单一性和片面性,容易导 致部分体育院校在培养过程中急功近利,忽视运动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处于 成长的运动员来说,频繁参与比赛,对于他们竞技水平的提高和身体机能的恢复 都是极其不利的。而那些成年的运动员平时参与的比赛及都是在学校范围内进行 的,让他们与专业运动员进行比赛,不仅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且 还容易制约他们竞技水平的提高。

(二)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1. 增强合作意识,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要想真正实现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真正合作,关键是双方要从观念上引 起重视,自觉地加强与对方的合作。具体来讲,教育系统可以在保证学生完成文 化知识任务的基础上,增加学生体育训练的时间,也可以通过组织丰富的体育活 动,激发他们的兴趣。还可以通过设立一些奖励政策,鼓励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 的同时,接受专业的体育训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完善政策法规,推动“体教结合”


“体教结合”单靠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自觉合作是不够的,我国还要颁发一 系列的政策为其实现指明方向。合理的“体教结合”政策的执行,不仅可以加强 双方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对培养体育竞技人才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有结果显示,一些地区通过制定“体教结合”的政策,对高校积极付诸实践 提供了重要保证,加快了全国范围内高校实施的进度。

浏览5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