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劲,即指的是明劲、暗劲、化劲。明劲主于梢 节,暗劲主于中节,化劲主于根节。三劲在形意拳中,主要 是通过上肢及身躯来体现的。例如明劲,主要是通过两手的 含劲程度和劲气在手上所聚集的部位来决定的。如果将劲气 聚集在掌心的劳宫穴上使掌心成实时,必然要在手上体现出 刚强有力的外形表现,且五指的力量基本上是平均分布的, 这种劲力的体现,不但属于刚劲(也称明劲),而且属于刚中 偏僵的劲,因为劲气在整个手上平均分布,没有分出阴阳, 所以呈僵滞之状,故在形意拳的练法中多不取用。形意拳中所取用的是刚柔相济、虚实分明、阴阳兼备的 劲,因此在练习手上的明劲时,其劲气主要应该聚集在尺骨 尽头的神门穴上,这种劲气在手上的表现,显然与前者劲气 聚集在劳宫穴的表现有着很大的区别。前者阴阳虚实不分, 后者则阴阳虚实皆备(气劲贯注在神门穴时,主要是在小指 一侧之掌根的小田上成实、成阳、成刚,而在拇指一侧的掌 根鱼际上则成虚、成阴、成柔),所以虽说是明劲在手,但 明劲也有僵刚和柔刚之别。
中节主要是体现和含藏暗劲的地方,所以说暗劲在肘。 暗劲在肘(同时也包括了肘前的一段前臂)上的阴阳,主要是 区别在尺骨和梯骨上的。例如在松肩沉肘中,其劲气和意念 主要在尺骨上(即尺骨的根部),若运用外横时,则劲气主要 是在槎骨的根部上。梯骨属阳,尺骨属阴,阴阳虚实分清, 才能使变化灵敏。根节是体现化劲的场所。化劲是精、气,神、体、功、 法的高度综合运用,是形意拳中的高级艺术。所以说化劲在 身,就是说内中之气,独能伸缩往来,变化莫测,动则变, 变则化。"朱雀、玄武南北分,震龙、兑虎各东西无处不 到,无处不变。气在左,左为实而右为虚气在右,则右为 阳而左为阴气在下,则下为阳而上为阴;气在上,则上为 阳而下为阴。总要虚实兼备,阴阳互易,刚柔相济。
学者在明了三节与三劲的互相关系以后,还必须进一步 掌握三劲的三种练法。对于三种不同劲节的运用,分而言之乃是明劲主攻,暗 劲主克,化劲主化合而言之,在一旦得机进攻对方时,必 须是三劲合一,三节也为之一体,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 肢百骸,劲气意力,经筋骨骼,肌肉皮肤,牙舌发指,内外 上下,俱要如同胶聚一般,连成一个坚硬如铁的整体,有牵 之不离之固,有击之不散之坚,于电闪雷鸣一刹那,爆发出 全身之整劲。所谓三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的手心、足心,心心; 另一种是指的手心、足心、头顶心。对于三心的要求,主要 有含、实、虚、并。关于三心要含三心要含,指的是手心要含、足心要含、心心要含。 含,从字意上来讲,有回收含蓄之意。但在形意拳中所讲的 三心要含,并不是单纯地为了疏松回缩而含,而是为了通过 含蓄而达到储藏和通达劲气的目的,以便更好地促进肢体的 向外撑劲。例如:手心含,是为了促使劲气贯指,产生向前 的顶劲足心含,是为了促使劲气贯注足掌和足趾从而使 :足掌和足趾产生向下的踏劲和钻劲多心心含,乃是为了提胸 塌腰,使胸骨(即璇矶穴部位)产生向前的顶劲。胸向前顶, 背向后拔,腰向下塌,胸向上提,才能产生相互之间的争衡 劲,保持劲力的中正不偏。
心心含可使心平而气静,遇变不慌,沉着应变。如果心 不能平,则气不能静,遇变必心慌,心慌则意必乱,意乱则 气必散。慌有恐惧之色,乱有气馁之象,而手足则无所措 也,所以心贵乎于含而平静。手心含,可使内气、内劲通达 手指。另外,手心内含,其劲不僵,且有变化灵敏等长处。 足心内含,既有利于气贯涌泉而达于趾,又有利于足步的沉 稳和灵便。含与发,虚与实,进与退,开与合,吞与吐,出与入等 等,就是形意拳在矛盾之中得以锻炼的运动特点之一。在形 意术语中把这些互相矛盾着的运动,称之为阴阳相合或阴阳 兼备。
总而言之,含要不偏于松软,顶要不偏于僵滞,这就是 三心含白勺意思明关于三心要实所谓三心要实,就是说在爆发劲力的一刹那间;手心、 足心、心心都应成实。劲为爆发完之后,则仍应含蓄,这就 是有一实必有一虚、有一开必有合、有出必有入、有吞必 有吐、有阴必有阳的道理关于三心要并和三心后一三心要并和三心归一,指的悬手心、足心和头顶心。并 也好,归一也好,都是讲的意念清动,如手心向心要扣,足 心向心要玄,顶心向心要聚手心向心,心手合一,足心向 心,心步合一顶心向心,心算而神明。总之,一心统三 心,三心归一心。分而言之有三心,合而言之归一心。
三心在形意拳中的运用三心在形意拳中的运用重点讲的是储和发.含为储, 实为发。含要劲不外发,意不外露,气不外泄,发要三心成 实,浑身如铁。含而不露谓之柔,实而外发谓之刚,柔劲坚韧而富于 弹,刚劲坚硬而主于绝,必须是刚不偏于僵滞,柔不偏于涣 散,方为刚柔相济、柔中之刚。事三害,一指的是努气,二指的是拙力,三指的是挺胸拔 腹。初学形意拳,首先应该明白此三害,知其利弊,方不致 于图益未得反受其害。拳经中云:“三害不明,练之足以伤身”。因此,对于三害之弊,不可不明。
浏览3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