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武术器械是由古代兵器演化而来的,其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期。原始工具便是后 来刀、斧、矛、戈等武术器械的“始祖”。

商周时期,随着冶铜业的兴起,出现了铜制矛、戈、斧、钺、戟、剑等兵器。到了春秋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登上了历史舞台,出现了铁制刀、剑、戈、戟、矛、钺 等兵器。

唐代,开始实行武举制,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剑、刀、枪、棍的制作也日趋成熟。到了 明清时期,武术器械向精、细方向发展。刀有单刀、双刀、藤牌刀等,剑有单剑、双剑、长 剑、短剑等,枪有大枪、花枪、双枪等,棍有长棍、短棍、梢子棍等。武术器械很多,素有 十八般武艺之称。下面就现代武术比赛规定项目的剑、刀、枪、棍分述于下。

一、 剑术的起源和发展

剑在我国古代兵器中,被称为“百兵之君”,至迟起源于周朝时期。出土文物中有西周 的“铜剑”便是例证。

周秦时期,剑术的基本理论已形成,庄子在《说剑篇》里论述道:“夫为剑者,示之以 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吴越春秋》所载越女向勾践阐述的剑术理论:“内 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俱虎;布形候气,与神具往;杳之若曰,偏如腾 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疽现在仍有较高的 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铁业的发展,铁剑大量使用起来。到了汉代,铁剑已取代了铜 剑,当时的剑术运动,无论技术或是普及性,都大大超过以前,形成了 “宴乐必舞”的习 俗。剑术家已遍布四方,著名的有王越、史可、曹工、邓展、刘备等。

唐宋时期,剑术遍及朝野,文人、武将、妇女、道家擅长剑术的大有人在。诗人李白 “少年学剑”,他经常“酒酣舞长剑”、“三杯拔剑舞龙泉”;诗人陆游“十年学剑勇成癖”、 “少携一剑行天下”、“负琴腰剑成三友”。

到了近代,剑的质量和剑术水平日臻完美。剑术的种类和内容都非常丰富,如太极剑、 八仙剑、八卦剑、纯阳剑、达摩剑、青萍剑、青龙剑、青虹剑、飞虹剑、峨嵋剑、昆仑剑、 武当剑、三才剑、三合剑、七星剑、龙形剑、蟠龙剑、螳螂剑、通臂剑、金刚剑、双手剑等 数十种。

在这些剑术中,有单剑术,有双剑术;有长穗剑术,有短穗剑术;有单手运使的剑术, 有双手运使的剑术;有单人独练的,有对练的。项目繁多,形式不一。但就其剑术体势而 言,大致可归纳为:工架剑、行剑、绵剑、醉剑等四类。

二、 刀术的起源和发展

刀起源于殷商,铜制。秦汉三国时期出现了 “刀舞”。到了唐代,剑术在战场上逐渐消 失(而民间继续发展),刀成了阵战的重要武器。李白《从军行》中有“笛奏梅花曲,刀开 明月环”,说明当时刀术不仅用于战争,也用于配乐表演。古战场上使用的刀,有短柄刀和 长柄刀。长柄刀的种类很多,见载的有晋代大刀,以及后世的屈刀、掩月刀、堰月刀、眉尖 刀、笔刀、凤嘴刀、钩镰刀、挑刀、宽刃刀、片刀、虎牙刀以及陌刀、三尖两刃刀、掉刀、 戟刀等。这些刀的形状除后4种外,其余12种的形制都较接近。近现代武术运动中,将它 们泛称“大刀”,并以明代堰月刀为基本形制。

短柄刀的种类也很多,有环刀、长刀、手刀、腰刀、佩刀、短刀、鬼头刀、响环刀、象 鼻刀等。近、现代武术运动中,将它们泛称“单刀”,并以清代的腰刀为基本形制。

刀术的种类很多,有单刀术、双刀术、大刀术;有单手运使的刀术,有双手运使的刀 术;有单人独练的刀术,有对练的刀术。可把所有的刀术分为:工架刀、行刀、绵刀和醉刀 共四类。

三、 枪术的起源和发展

枪,起源于隋朝,当时主要使用铁枪,是骑兵的主要武器。到了唐代,发展成近乎现代 的木杆铁尖的花枪。

枪术除在战场上使用外,还有单人演练、双人对练、比武等多种形式。明清时期出现了 杨家枪(梨花枪)、沙家枪、马家枪、石家枪、峨嵋枪、少林枪等多种流派。

枪的种类很多,宋代有单钩枪、双钩枪、环子枪、鸥项枪、锥枪、素木枪、太宁笔枪、 短刃枪、短锥枪、抓枪、藻藜枪、拐枪;明代有长枪、龙刀枪等;清代有蛇枪、钩镰枪、火 焰枪、钉枪、虎牙枪、雁翎枪等。现代武术运动中的枪,以明清时形制简单的长枪为基本形 制。

四、 棍术的起源和发展

棍,源于原始社会的木棒,是历史上最久远的武器之一。最早称为“受”,列为五兵之棍的种类很多,有大棍、齐眉棍、三节棍、二节棍、短棍、长棍、梢子棍等。

到了明清,棍术套路有宋太祖的“腾蛇棒”、山东“长竿手”、紫薇山棍、张家棍、程家 棍、五虎群羊棍、少林棍等。明代何良臣在《陈纪》中主张:“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 法明,则刀,枪诸技特艺之耳,所以拳棍为诸技之本源也。

第三章 武术技术分析

在武术运动中,符合人体运动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人体潜能,合理有效地完成各种武 术动作的方法称为技术。普遍存在于各种拳械技术中的共性规律,称为技术原理。技术原理 从宏观上反映武术技术特征,把握武术动作准绳,指导武术运动实践。各门拳、械可充分发 挥自己的技术个性,但必须服从总的技术原理。在武术动作的演练过程中,要求做到“内外 合一,形神兼备”。所谓“内”,是指精神、意识、气息、劲力等无形的生理机能;所谓 “外”,是指人体肢躯的型与法所表现出的外部姿态。内与外,形与神,本身是矛盾着的两个 方面,它与武术技术的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长拳中的“八法”体现了人体内与外的矛 盾。其中的“手、眼、身法、步”是指外,即对身体表面各部动作的要求;“精神、气、力、 功”则是指内,是对精神、意识等思维活动及内脏器官机能而言的。太极拳要求“先以心使 身”,而后“身能从心”并要“意、气、力”三者结合,“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气动身务 令顺遂”。这里的“心”、“气”指的是内,“运身”指的是外。南拳讲“内练心、神、意、 气、力,外练手、眼、身、腰、马”。八卦掌指出“外重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 意念足”。通臂拳要求“心、神、意、气、胆、首、项、膊、腰、肋、手、眼、身法、步、 肘、腕、肩、胯、膝要连贯串通”。形意拳的“六合”,则要求“内三合”与“外三合”。内 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和,气与力合”,外三合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各种拳种多是以人体的“内”、“外”这对矛盾的转化来指导技术演练的。由“内”与“外” 这对矛盾双方所构成的武术技术的统一整体,是以“内”的“合一”为基础的。只有人体内 部的活动合一,才能使外部动作灵活自如。外形动作的规范化,也有利于使内部活动的合一。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互相统一的。

在武术动作的演练过程中,还要做到“动则有法,静则有势”。“动”与“静”也是一对 矛盾,它还是充分体现武术节奏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动”是指各种动作的运行过程,要求 做到准确、规范,方法清楚,攻防合理。“静”是指各种动作在完成时的停顿,要求做到姿 势正确、规范,精力充沛。动与静是相对的,要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兼。

第一节长拳的基本技术分析

长拳的基本技术包括姿势正确,方法清晰,身法多变,手眼相随,精神贯注,劲力顺 达,呼吸得法,节奏鲜明等几方面。这几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

一、身体姿势

姿势主要是指静止动作的定势,同时也包括空中短暂相对的静止姿势。长拳的基本姿势 要求是:头正、颈直、挺胸、塌腰(或立腰),上肢动作要舒展、挺拔,下肢动作要轮廓清 楚,虚实分明.整体动作的姿势要匀称。过渡动作的姿势也要合乎运动规律,同样要求姿势正确。从姿势和精神状态上要体现有攻防的含义

二、 动作方法

方法是指在套路演练过程中出现的踢、打、摔、拿等技击动作的方法。动作的起止路线要清晰,方法要准确,把动作应有的攻防技击特点表达出来。弄清楚了攻防方法,不仅容易 掌握动作技术,而且为表达内在的精神意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动作方法要和呼吸方法紧密 配合,正确合理地使用“提、托、聚、沉”的呼吸方法,以显示出精神饱满、气势雄伟的特点。

三、 身法

身法是指以躯干为主结合攻防的变化方法。身法在长拳套路里有“吞、吐、闪、展、 冲、撞、挤、靠”等变化。身法不是孤立的上体活动,而是与整个动作的攻防含义以及全身 的活动紧密结合的。身法要以腰为轴,结合各种手法、腿法而选择拧转、俯仰收放、折叠等 表现方式。拳谚云:“练拳容易,身法难。”要使身法运用恰到好处,除刻苦修炼之外,还要 琢磨体会技术要领和动作的攻防含义。

四、 眼法

眼法是指眼神与各种动作配合的方法。眼法是体现精神的重要环节。练拳时善于把眼神 与招式配合,就会把内在的精神意识表达出来,使整个动作做到协调而富有生气。反之,动 作就没有生气,套路也成了呆板的动作罗列。眼神与动作配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注 视、随视等。注视是眼神盯住一定的目标,随视是指眼神追视运动着的身体某一部位,直到 动作结束。眼法与动作配合,要以动作的准确性为前提。动作不准确,必然会影响内在精神 意识的显示,反之,只要求动作准确,眼神与动作配合不得法,也会影响动作本身的质量。 “形似”是“传神”的基础,“传神”是“形似”的最高表现。忽略任何一方,都不能起到 “传神”的效果。

五、 精神

在演练拳械套路以及散打格斗时,首先要精神贯注,精力充沛,表现出勇敢、机智和无 所畏惧的气概。这种精神表现在脸部,应该是“含而不露,神志舒展”。

六、 动作劲力

劲力是指做动作时用劲的力度和方法。长拳的劲力要体现有刚有柔,发力的顺序要合 理。发劲要顺达而有爆发力,要运用先柔后刚的“寸劲”,使劲力顺达于动作的力点部位, 而且要刚而不僵,柔而不松,刚柔相济。还要以意识支配动作的发力,以呼吸配合发力,做 到内外合一。

七、 动作呼吸

长拳运动的呼吸方法有“提”、“托”、“聚”、“沉”四法。

(一)提气:这是一种胸式深呼吸方法。有利于人体重心提高,如旋风脚,腾空摆莲、 腾空飞脚等动作出现时,用“提气法”。

(二) 托气:当呼吸将结束时,紧接着进行一次由慢渐快的半呼气,并骤然止于闭气称 为“托气”。在完势平衡动作完成时,一般采用“托气法”。

(三) 聚气:吸气后“闭气以待”随着冲拳、劈拳等动作,用力呼出相应量的气体称为 “聚气法”。

(四) 沉气:这是一种“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方法,可使胸部宽舒,充实腹部,身体 重心降低。

以上四种呼吸方法,应根据动作特点灵活应用,务求使呼吸顺畅。

八、动作节奏

节奏是指动作起伏、高低以及速度的快慢、动静的转换过程。长拳动作的节奏变换要明 显、多样。动、静、快、慢、起、落、转、折、轻、重、冈叭柔等都是体现节奏的主要因 素。在长拳演练中,没有轻的动作,就显不出重的动作;没有柔的烘托,刚劲就体现不出 来;没有慢的起动,就显不出快的速度;没有停顿的稳健,也反映不出动的急速。长拳“十 二型”形象的比喻,生动地反映出长拳运动中的节奏感。

以上姿势、方法、身法、眼法、精神、劲力、呼吸、节奏八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紧密配 合协调一致的,以此构成了长拳技术的八个要素。其影响和决定着长拳技术水平的高低,只 有全面掌握,才能在演练时得心应手,内外合一。

长拳的传统技法,有“四击”、“八法”、“十二型”之说。

“四击”指踢、打、摔、拿,它是长拳的技术核心,一切手法、身法、腿法都要贯穿 “四击”内容。

“八法”指手眼身步、精所力功,即手法、眼法、身法、精神、气息、劲力、功夫八个 方面。其传统的要求及说法是,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蛇,步赛粘,精力充沛,气宜沉, 力要顺达,功宜纯。

“十二型”是对动、静、起、落、站、立、转、折、快、缓、轻、重十二种运动方式, 以生物动态和大自然中事物的现象作比喻,可概括为,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 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如鹰,轻如叶,重如铁。

浏览4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