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九歌之十•国荡》是追悼阵亡士卒的挽诗。国荡是指 为国捐躯的人。戴震《屈原赋注》:“荡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 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荡;在外而死者,谓之荡。 荡之言伤也。国荡,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荡也。”《国荡》 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是追 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屈原《九歌之十•国荡》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 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 从“旌蔽日兮敌若云” 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 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 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 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验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醪马也被砍伤, 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 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肃杀,引 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 静卧荒野。屈原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 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 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屈原不能抑制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 将士满怀敬爱,这批神勇的将士,带着他们的长剑,操的是吴地 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 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①。在这种抒写中,屈原把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 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 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 人,他所写的绝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绝不仅仅是那受诬陷 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坷遭遇,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 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的《国殓》, 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二、李白《与韩荆州书》李白曾随名师学剑,剑术高超。李白深受荆楚文化的影响, 青年时代喜读《庄子》,作《大鹏赋》以神鸟大鹏自居,并且终身 将大鹏看作自己的精神象征。他在二十几岁时候出蜀入楚,“酒隐 安陆(今湖北安陆)”近十七年。居楚期间,嗜书好酒,漫游楚 地,结交孟浩然等名士。他自称“我本楚狂人”,立志“并庄屈以 为心”②。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写道:"……’生不用封万户侯,但 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 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 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 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接着又书:“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偏干诸 侯。……而雄心方夫。”此文把一个能文能武之人的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①,后又写下“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的诗句②。李白常常嘲笑那些白首死读书的儒生,大胆提出:“儒生不及 游侠人”的观点。他写出“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等名句, 表达了侠客重义轻利的高尚品质③。在他看来,真正“侠”的定义 并不是仅限于路见不平,仗剑相助,而是应该更广泛地拯救百姓 于水火。《赠从兄襄阳少府皓》是李白写给他的堂兄弟李皓的诗,当时 李皓在襄阳做少府官职。赠从兄襄阳少府皓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 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 脱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当朝揖高义,举世称英雄。 小节岂足言,退耕舂陵东。 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 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 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 吾兄青云士,然诺闻诸公。 所以陈片言,片言贵情通。 棣华傥不接,甘与秋草同。李白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说:“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 雄。”意思是我刚把头发编起来的时候,也就是刚成年、还不懂世 道的时候,所交往的人都是豪侠英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 中。当朝揖高义,举世钦英风。”这就是李白的理想,行侠仗义,实现心中抱负,得到世人赞赏。三、岳飞《满江红》展现的爱国情和报国志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 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 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 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 江红》①:满江红 怒发冲冠, 凭栏处, 潇■潇雨歇。 抬望眼, 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靖康耻, 犹未雪。 臣子恨, 何时灭?①卜延军,唐复全.人文社会科学十万个为什么(上册)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阚!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绍兴十年(1140 年),岳飞挥师北伐,大破金兵于鄙城。岳飞进抵朱仙镇后,对部 下说:“直抵黄龙(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与诸公痛饮耳。”这是 以恢复失土为己任的岳飞的素志。此词抒发岳飞扫荡敌寇、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 反映了深受分裂、隔绝之苦的南北人民的共同心愿。全词声情激 越,气势磅礴。开篇通过刻画作者始而怒发冲冠、继而仰天长啸 的情态,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汹涌激荡的心潮。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两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 唯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披星戴月、转战南北的 漫长征程,隐然有任重道远、不可稍懈的自励之意。“莫等闲,白 了少年头”激励自己,也是鞭策部下要珍惜时光,倍加奋勉,以 早日实现匡复大业。耿耿之心,拳拳之意,尽见于字里行间。它 和《汉乐府•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样, 是被后人奉为箴铭的警策之句。全词表现了岳飞要报仇雪耻、重整乾坤的壮志豪情,表达了 岳飞踏破重重险关、直捣敌人巢穴的决心。“壮志饥餐胡虏肉,笑' 谈渴饮匈奴血”用“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式的愤激之语,表现 岳飞对不共戴天的敌寇的切齿痛恨。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 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铐;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 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心直渡清河洛!却归 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登黄鹤楼有感》这首词写于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出兵 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岳飞凭借襄邓大捷, 年仅三十二岁就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 徒,岳飞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因此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 精兵直捣中原,收复失地,以免坐失良机。在鄂州,岳飞到黄鹤 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词。在这首词中,岳飞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 的回忆,极力写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同时想到北方遍布铁蹄 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歌舞升平的 景象强烈对比。岳飞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实现 心中宿愿——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最后 岳飞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 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 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 都会改变,那种快乐,恐怕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全词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因而一向广为传诵,不断激 发起人们的爱国心与报国情。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上 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 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 作家,多是爱国将士,包括抗金将领岳飞、辛弃疾等,这种现象 有其必然性的。
浏览6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