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长沙府志》记载,两宋时期,湖南先后有武进士三人: 一是湘阴人邵琪,元祐六年(1091年)中第;二是湘阴人戴敦复, 绍兴六年(1136年)中第;三是临武人孙国泰,淳熙期间中第, 后为总领将军③。明代,湖南有武进士 12人,武举人101人;清代,武进士为 107人,武举人2014人,居全国之首④。《湖南通志》记载,湖南 在清代是考中武进士、武举人合格率较多的省份之一。湖北的武举,唐代有冯行袭,均州武当人①。明代湖北中武举 者454人,中武进士 92名。据肖佐刚、王鸿鹏等主编的《中国历 代武状元》记载,张大德,湖北安陆人,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 年),丁丑科武会试第一名。刘承禧,湖北麻城人,明神宗万历八 年(1580年),庚辰科会魁,即武举第一名②。即湖北在明代中武 状元者有2人。明代武举熊廷弼(1569—1625年),字飞百,号芝冈,湖北江 夏(今湖北武汉)人。熊廷弼有胆略,知兵事,善射,为明末 “辽东三杰”之一。他是一位难得的文武通才。《明史》上说他 “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③据清人王应奎说,熊廷弼先 中万历某科湖广武乡试第一名,后弃武就文,又中万历二十五年 (1597年)湖广乡试第一名,第二年登进士。于是榜其堂曰:“三 元天下有,两解世间无。”④这在历史上的确是独一无二的事情。据《湖北通志》及部分县志所得史料记载,明清两朝湖北中 武进士、武举人者四千余名,遍及各府州县。湖北省宋代以前的 武科史料无从考查。明代武举史料不全,查得546名,清代武举查 有3 400余名⑤。《湖北武术史》记载的湖北籍武举遍及各府、州、县。清代自 顺治八年(1651年)开辛卯科起,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 科止,在240多年里,湖北中武进士者304名,中武举人者3 161 名⑥。在明清两代的武举考试中,湖南和湖北出了不少武举人,说 明此时的荆楚武术已达到兴旺发达的程度。历久不衰的官方武艺楚汉争霸,“力能扛鼎”的项羽武功盖世,英勇无比。项羽破 釜沉舟,表明了 “有进无退”的决心,激励习武之人在对敌和战 场上应当具有舍出一切,置之死地而后生,战胜对手的勇气。虽 然项羽最终败于刘邦,但项羽也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在这时期,剑术出现了 “舞练”的运动形式,说明当时的武 术已发展成可以单独演练的套路形式。“项庄舞剑”折射出武术有 了套路演练的形式。三国时期,荆楚之地为争战的主战场。彼时,人们特别重视 武力,因此出现了较多的荆楚猛将,还留下许多古迹。当阳长坂 坝陵桥,就是张飞瞋目横矛“据水断桥”的地方。赵子龙单骑救 主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关羽单刀赴会是说三国时关羽凭借智勇, 单刀前赴鲁肃所设宴会,最终安全返回的故事。关羽的忠义和勇 武为后世景仰。赤壁大战则成为千古美谈。在赤壁文物陈列室里 陈列有兵器1000多种,其中有不少是在赤壁出土的兵器,置身于 这些兵器之中,当年将士练兵演武的场面便浮现在我们脑海中, 我们仿佛听到了战斗中兵器的撞击和士卒的喊杀声。至西汉末年,湖北“绿林”起义,它对其后中国封建社会近 两千年里武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绿林” 一词几乎成为 “武林”的代名词;“绿林好汉”也就成了武艺高强、行侠仗义者 的代称。南宋岳飞蒙难后,四子岳震与五子岳霆同驻黄梅县杨梅山区 大河之滨,不少岳家军将士也在此解甲落户。他们立志报国难家 仇,时刻不忘练武,岳家拳就这样世世代代在湖北留传下来。武当武术是历代武术家、军事家把拳法、兵法和道家气功加 以糅合,逐渐创编和演化而来的。后经历代宗师不断的充实和发 展,武当拳术又派生出众多的门派和种类,内容十分丰富。荆楚大地上先后出现了众多农民起义运动,对中国武术而言, 亦是其繁荣昌盛的主要原因。起义失败后,归隐在楚地的这些义 士们将自己的拳技传给当地百姓,如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在南 岳衡阳授徒数百人,对荆楚武术的繁荣昌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 献作用。历代王朝都把荆楚地域作为用兵重地,在此设兵讲武。荆楚 之地藏龙卧虎,习武练功,风气自古使然。民间练武与官方武艺 教习不断,是荆楚地域出现“奇材剑客”以及武举名将众多的原 因。“飞虎军”和“无湘不成军”透视出楚人骤疾。湘人骁勇悍 战,视死如归,历来具有尚武精神。湖南、湖北等地还建有比较 规范的演练场地和设施,这些演武场所具有一定的规模,培养了 较多的武术英才。自唐朝实行武举制以来,湖南和湖北出了不少 武举人,对荆楚地域武术的普及、提高,具有积极作用。第三章文海钩沉硕果累累第一节兵法武艺中的荆楚武术文化一、吴起与《吴子兵法》楚悼王励精图治,拜吴起为相。吴起总结自己领兵作战的经 验和思想,为后世留下宝贵兵书《吴子兵法》。吴起是战国著名军 事家,原为卫国左氏人,是孔子弟子曾参的学生。公元前390年前 后,吴起由魏入楚,受到楚悼王赏识,一年以后,被任为令尹。 他实行改革,打击旧贵族,培养战斗之士,使楚国国势振作,“北 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①。《吴子兵法》是一部重要军事著作,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战国末期,《吴起兵法》已经流行。《韩非子•五蠹》说:“境内言 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世俗 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子兵法》有48篇,共5000余字, 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军事思想②。《隋书• 经籍志》记载《吴起兵法》1卷,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吴起在楚国变法,开创古代征兵制的先河,创立“武卒”制 度②。武卒即精锐士卒,能“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 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成 为武卒,可免全户徭役,并得到土地和房屋的优待。这种征选士 卒的制度,增加了士卒练武的积极性,促进了楚国军事武术的发 展和楚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吴子兵法•治兵》中云:“凡兵战之场……其善将者,如坐 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 故曰:用兵之害……生于狐疑。”这段的意思是说敌我交锋的战 场,是动辄丧命的地方,抱着必死的决心就能存活,侥幸想要生 存反而会死亡。在战场之内,一个卓越的领导将帅,就好像与军 队坐在正漏水的船里,伏在着火的屋下,使智者来不及谋划,使 勇者来不及发怒,如此就能让军队遭遇敌军了!所以说:用兵的 害处,犹豫是其中最大的;而三军的灾害,则发端于狐疑。手战 之道、对敌用兵都要果敢坚决,不能犹豫。吴起论兵中亦说:“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必有能者。 若此三等,选而别之,爱而贵之。”③说明吴起注重选拔和培养不 同才能的武士,这对促进武士学会不同的武技特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二、刘封与“武艺”武艺,武术俗语,指武术上的本领。中国古代的骑、射、击、 刺等军事技术,统称为武艺①。秦汉三国时期,徒手或使用各种兵 器的武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种发展表现为攻防格斗技能的 提高,用于娱乐、健身的雏形套路的陆续出现,以及一些武艺专 著的先后问世。当时发展较显著,史籍记载较多的武艺项目,主 要有手搏、剑术与射箭等。《三国志•蜀志•刘封传》中有:“(刘封)有武艺,气力过 人”的说法②。“艺”字在《史记•龟策列传》中释为“搏开艺能 之路”。早在周朝时就将“艺”字与武事联系在一起。《周礼•地 官•司徒》中有“六艺”之称,并将射、御作为大艺。对于“武 艺”有两种理解:一是运用实用的方法,二是表现这类方法。“能 击”就是运用,“善舞”就是表现,两者是对立统一的③。《三国志•蜀志•刘封传》中有:“(刘封)有武艺,气力过 人”的说法②。“艺”字在《史记•龟策列传》中释为“搏开艺能 之路”。早在周朝时就将“艺”字与武事联系在一起。《周礼•地 官•司徒》中有“六艺”之称,并将射、御作为大艺。对于“武 艺”有两种理解:一是运用实用的方法,二是表现这类方法。“能 击”就是运用,“善舞”就是表现,两者是对立统一的③。
浏览6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