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艮三三震

艮震日,时行则行,时止则止。

经:胸欲竦起,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动莫疑。

解:艮象曰,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其义深哉,胁者协也鱼鳏也。胸虽出而不高,胁虽闭而不束,肘虽张而不开,此中玄妙难以口授。用力须以意出、以气胜、以神足,则为合式飞出骨内劲也,用胁以气之呼吸为开闭,以手之出入为开闭,以身之纵横为开闭,高步劲在于足中,步劲在于胁下,步劲在于悖自然之理也。

三三坎三壬离

经:坎离之卦乃身内之义,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

解:心肾为水火之象,水宜升火宜降,两相既济水火相交,真气乃萃精神渐长,聪明且开岂,但劲乎是以善于拳者讲劲、养气、调水火,此一定不易之理也。用功时塌井穴、提胸胁反龟尾,皆欲肾气上交于心也,须以意导之下气聚精练步,皆欲心气下达于肾也,亦须以意导之。

神运经卷三

总诀四章

经: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

解: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气胜能纵横精神敛能飞腾。

右第一章言神运之体

经: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根,进因伏而后起,退方合而即动。

解:以静为本以神为用,故身虽疾而心自暇静之妙也。当明内外呼吸之间纵横者,劲之横竖飞腾者气之深微。

右第二章言神运之式

经:击敌者用形用气用运有迟速,被攻者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深浅。

解:以形击形须到后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而不畏,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入,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 索于胆。

右第三章言神运之用

经:纵横者肋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

解:进退随手之出入去往来,任气之自然,气欲漏而神欲敛,身宜稳而步宜坚,既不失之于轻复不失之于重,探如鹰隼之飞腾,速疾若虎豹之强悍。

右第四章言神体运之义

总结

山不汗则崩,木无根则倒,水无源则涸,功夫亦然,学者欲用神运经必先知内功纳卦十二大经,全局精微皆妙,方可学此,否则不唯,无益而且有损。凡用此功须骑马式,稳住周身全局,足底更要着意将丹田元气沉住(贯注),一呼则纵一吸则回,纵时两足齐起,回时两足齐落,此法永不可易然用 劲,因敌布阵又当有高低、远近、迟速、虚实变化不一,刚柔动静之间,得失之机击焉。欲善用动须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然后心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而精得飞腾变化矣。盖动静之为静之亦动也,知动之为动静静亦动也,是以善于神运者神缓而眼疾心缓而手疾气缓而步疾,盖因外疾而内缓外柔而内刚知体运之妙矣。故以柔用刚方是真刚,疾以柔用疾方是真疾,此中玄妙皆得之于象外非可以行迹求也。学者久究神运之法自能悟其妙理,盖知静之为静静亦动也,动之为动动亦静也。

内功十二大力法

1底炼稳步如山。2坚膝曲直似柱。3裆膝内外凑集。4胸背刚柔相济。 5头颅正侧撞敌。6三门坠肩贴背。7二门横竖用肘。8穿骨破彼之劲。9坚骨封彼之下。10内掠敌彼之裹。11外格敌彼之外。12撩攻上下内外如一矣。

地龙经卷四

经:地龙真经利在底攻。

解:用腿脚撩人胫部之下节。

经:全身练地强固精明(神)。

解:气血精神练来一团随用(气血精神练后以固)。

经:伸可成曲,住亦能行。

解:伸曲自由(如)住行住我何式不可。

经:曲如伏虎伸(升)比腾龙。

解:缩四肢,头伏手,腕上蜿蜒,起立如常。

经:行住无迹伸曲潜踪。

解:上下伸缩变化莫测。

经:身坚似铁法密如龙。

解:不坚则乱不密则失。

经:翻龙、猛虎、豹、转疾隼鹰。

解:虎必须猛鹰转在疾。

经:倒分前后左右分明。

解:内转腾挪使敌人回不能顾。

经:门有变化法无定型。

解:反侧仰伏手足攻击奥妙无穷。

经:前攻用手二三门同。

解:攻前以掌当先肩肘济之。

经:后攻用足踵膝通攻。

解:下步用攻以足当先。

经:远则追击近则接迎。

解:凭裆当要迅速当法。

经:大胯着地侧身局成。

解:侧倒在地用手轻按活动。

经:仰倒若坐尻尾单凭。

解:以尻骨作转轴。

经:高低任意远近纵横。

解:暗屈一足着地即起。

经:悉心研究自能通神。

解:学者详细研究自能通达佳境。

此书自初得者言清始之初 总宪王公得之于水底石函中初无可解者百年之后南溪子悟透方知是宝传与知己宗景房学者用此必须内功起手纳卦次之神运又次之地龙收成久而久之无敌于天下矣。

此乃北平宋约斋得之于燕都刘晓棠先生 先生得之于沈阳工部库中民国三十八年夏历三月十五日逸山手录于并垣公元一九五六年国庆夏历八月十五日王锦泉核录于古并唐明镇武术、内功锻炼与养生之道

在祖国古代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有这样一句话:“其病多 屡厥寒热,其治宜导引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伟大医学家华佗编选了《五禽 之戏》作为健身运动,他的理论是:“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也并以“流水不污,户枢不蠹”的科学道理,解释了体育锻炼对防病治病有着积极的意义。

晋朝有位名医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指出了锻炼方法:“或屈伸,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哪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即所谓肢体动之则百关气畅,疗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也就是说,以吐纳而引气, 可以内以养身,外以祛邪。

唐代名医孙思邈也提出过防治疾病须用调气法,他认为人的“气息得理,则百病不生,若调理失宜,则诸病竞起,善摄养者须知调气方法焉”。他还在 《千金方》中首先介绍了 “六字诀”,以后在宋朝《寿亲养老新书》、明朝 《道元一条》《类修要诀》等书中均有记载。在四季祛病歌中介绍了六字诀的 呼吸法的作用,按古代文献记载,主要是按六字与五脏的配属关系,用某字分别治疗某一脏的疾病。《修龄要旨》指出六字诀的脏腑所属:“心为呵、脾 为呼、肺为哂、肝为嘘、肾为吹。”此六字的口型是有治疗内脏诸疾的作用。 六字诀在内功经按摩部中已作介绍,此处不再赘述。人常说:“懒汉决不会长寿,长寿者多为勤于锻炼和爱用脑力的人。”

廖沫沙在他85岁生日时写道:“八十不称老,九十年尚小,人生满百岁, 正是风光好。”年过百岁的政协委员孙越峙说:“预防脚先老,坚持走和跑,百动走为先,永葆青春在,勤奋工作,坚持走路。

这都说明,肢体动之,气之导之,按摩以散之均能加强调理经络感应, 以达治疗目的,以上都是根据祖国医学有关经络气血理论,提出导引吐纳的方法来疏通经络和气血,通利关节,作为治病强身的方法,希我们大家一日 无间地坚持锻炼,衰老对我们永远是姗姗来迟。

养拳

练拳的人大都知道练拳、赏拳、用拳,但不少人却疏忽了养拳。拳术不仅具有具体的形式,也有抽象的内容,从这点来说,拳术可能像他的健康情况一样有兴有衰。有的人其拳术生命好像昙花一现,有的人却能永久不衰,甚至可与年龄同步长进,这就涉及如何养拳的问题。养拳,即如何养保拳术,是维持和延长拳术运动生命的手段。

一、不断进取以养拳

俗话说,艺无止境。可有些人在训练稍有所成,便感满足。不肯进一步由 粗到精,由表及里,不能大受,中途自辍;另一种人自以为是,固步自封,不 与同道交流、切磋、探究,没有相规相成,久之走形变味,不进则退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自满的产生便是拳术生命走向衰弱的开始,所谓“满招损”是也。

二、钻研理论以养拳

任何拳术都有自己的一套思想理论,且比形式更富神奇奥妙。某些人虽能依样画葫芦,有模有样,但由于对内在的东西缺乏深入研究,不知其所以然,无法感化思悟,品尝不到拳中妙境,感到乏味后他会自动停异,深化不了,这是造成拳术生命短暂的第二大原因。

三、结合生活以养拳

首先,要尽量使自己的生活习惯不悖于拳术的运动规律。比如太极拳要松柔、人静,生活中自己就要设法避免无谓的用力和不必要的紧张。其次,尽可能将拳理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另外要因时、因地制宜,随时随地养拳,气、神、意的练习对拳术保养有良性影响,可随时随地进行。说没一点时间练拳那是借口,排队等车、看报、聊天都有练拳的机会。如果常规训练一停,就忘了自己是练拳之人,那他练拳的时间也就那么一些;而有 些人却善于见缝插针,平时也能做到“人在拳中”。显然,后者的拳术生命将会更长久,旺盛。练拳人应养成能站不要蹲着、能蹲不要坐着、能坐不要躺着、能跑不要走、能走不要骑车、能骑不要乘车。这就是书法中“功在功外” 的道理。

浏览33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