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仅能让习练者通过练习武术学习 和理解中国文化中的整体特点、伦理特征和辩证特色,还能将这些有利于人类进 步与和平的知识内化为锻炼者的行为准则,取得良好的教育作用。一项名为“爱 越新蕾计划”的戏剧普及活动值得借鉴。该活动于2006年6月在杭州启动,又称 “浙江省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目的是在中小学全面推广中国传统戏曲,该民族 艺术由昆曲、京剧、越剧及地方剧种组成,以“政府买单”的形式走进浙江的中 小学。进入学校的武术教育要具有强制性,不能让学生选择,因为学生对民族文 化的竞争没有识别力。要对学生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使其明白学习武术比学习跆 拳道、空手道更有意义。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国家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 开设武术课,通过跨国教育传播武术文化。
三、 以农村武术为工作重点
在数千年的农耕时代,农村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由于历史悠久、民族多 样、自然条件不同、文化板块众多,形成了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外家内家等缤 纷灿烂、风格各异的民间武术文化,广大农村至今依然保持着以师徒传承、家族 传承为特征的民间传统武术。可以说中国武术文化的根基在农村,风格各异的拳 种流派也大多分布在农村。冯骥才先生在考察了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浙江 等7个民俗文化集中的省份后,忧心忡忡地说:“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 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它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是民族历史和精神情感之根。但是,现在很多农村的状况是,人们对外来的东西觉得 很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如零这样继续发 展,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都没有了。”同样让他忧心的还有,很多口传身授 的非物质文化种类民间老艺人相继故去,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同时带走了中 国民间艺术传承的希望。因此,要以农村为重点,对民间武术传承人尽快普查、 摸底与认定。民间武术的传承与保护,主要靠传承人的口传身授,传承人的消失, 就意味着文化的消亡。故而,对传承人的保护是文化传承的关键,要保障代代有 传人。
四、数字化传承民间武术
对国家体委20世纪80年代挖掘整理的武术资料进行数字化保护,利用数字 化技术系统整理武术文献和武术技术是当前最紧迫和最有效的方法。数字化技术 是当今信息处理的最新技术,是信息现代化的基础工作。数字化后的武术文献和 技术将使武术信息资源转换为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利用信息数字化技术进行民间 武术的抢救整理,是非常实用和十分理想的手段。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 心作为20世纪80年代保存挖掘整理资料的收藏单位,苦于经费所限,条件简陋, 使孤本武学文献遭受风化、霉变、虫蛀等侵害,随时都有绝本的危险;由于缺乏专业的复制人员,复制率可能会很低;所录制的老拳师的录像是否能够再放映也 是一个未知数。中医药的数字化保护的成功开展为民间武术的传承提供了借鉴。2005年4月, 国家科技部启动了 “中医药珍贵典籍保护技术及相关问题研究”项目,通过对现 存的数百种中医药珍贵典籍采用再生性数字化保护技术,解决了珍贵典籍数字化 处理过程中扫描、拍摄、图像处理等各环节对古籍原书的影响,制定出了切实可 行的中医数字保护技术体系和操作规范。目前,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已经 建成了 “全国中医药珍善本古籍档案管理系统”,该档案系统首次将计算机技术 应用于全国中医古籍保护管理工作中,收录的1 200种珍善本古籍,基本包括了 现存中医古籍的重要著作,利用该系统可以清楚地了解目前我国中医古籍的保护 现状。同时,建成的中医药珍善本古籍多媒体数据库,扫描图像近15万页,从技 术上探讨了中医古籍数字化的基本技术内容和工作程序、流程。收录的320种珍 贵中医药典籍经数字化处理,在保持原书原貌的前提下,得到了永久保存;通过 网络发布,极大地提高了中医典籍的利用率。
五、中国民间武术要在“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中发挥作用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瑰宝,《尚书》以“协和万邦”寄托天下太平, 其要义在于“和平、和谐”。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步伐不断加 快,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需要更高尚、更宽广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中国从文 化深处向往和平、和谐,“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的必然选择。2004年第一届“中国学”论坛的主题是“和而不同:多元视野下的 中国”,2006年第二届“中国学”论坛的主题是“中国与世界:和谐、和平”。“和 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延续,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蕴含了全部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民间武术在其技术与文化内容上均体现了 “和谐”的特征。民间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规范下,形成了强调整体合一、注重 道德修养的技术体系和教练原则,具有“和谐”的特征。武术练习时,不仅要注 重个体“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形神统一” “内外合一”, 还注重“人为一小宇宙,天为一大宇宙”的“天人合一”观;武术演练中的刚柔、 快慢、进退、虚实以及劲力、协调、精神、节奏的协调统一,都是整体和谐思想 的充分体现;武术中的“尊师重道” “重义轻利” “尚武崇德”,充分体现了人与 人之间重仁义、重宽容的和谐精神。民间武术的国际传播,就是将这些有利于人 类幸福与进步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民间武术文化及其习练者能在“建 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中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原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认为,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创建社会主义新 文化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他说,当历史的尘埃落定,许多东西灰飞烟灭,唯有文 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流传下来。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是我 们与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通道,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厚基石。为此,他曾经给 《人民日报》撰文《我们不能忘了 “回家的路”》,告诫人们:“只有清晰地知道我 们从何处来,才能以更坚实的步伐和自信向未来走去。”我们期待中国民间武术有更多的守望者,使其不但造福亿万中国人民,而且 能为21世纪人类的文化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帮助。民间武术是中国武术文化不可再 生的宝贵资源。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表现为脆弱性、师承性、长期性和非标准性。 在现代社会,民间武术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其文化与教育价值需要得到 认识与提升。发展传统武术的重点是保护武术传人、发展武术教育、重视农村武 术、进行数学化传承,并使其在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中发挥作用。
浏览3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