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的养生注重荣养人体三宝——精、气、神,这是保持和恢复人体健康,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资和功能。故精盈、气充、神全,为养生长寿之根本。精、气、神,三者虽有区别,又是三位一体,密切相关的。精和神、气的关系,在于“精可养神,神赖精养”。精盛则神旺,精衰则神扰。精盈则气盛,精少则气衰。气和精、神的关系,则在于气聚则精盈,气弱则精走。气以化神,气盛则神旺,气衰则神病,气绝则神亡。神和精、气的关系在于“神由精、气而生,神所以统驭取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神住气亦住,神往气亦往,神安则气正,神惊则气乱,神内守则气流布于周身而不已,总之精是基础,气是动力,神是主宰。但以神为首,即恬•澹虚无,精神内守……故能益寿延年,因为“心藏神”,而且“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强调了 心对人体的统率作用。道家亦然。道家性命双修,是求之于心的“无为而治”,因此以心契道,强调“心即道也,说明心对修身养性的重要作用。释家更是如此,以“悟空”为进入最高理想——涅槃之门(佛教用语,指所幻想的超脱生死境界),做到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

由此看来,医家的治病养生、道家的炼丹修道、拳家的锤炼内劲、释家的涅槃生定、儒家的浩然之气,都强调了心的主导作用。实际上,心、神、意属于思维活动,对人体起着调控作用。心为意之主,心动则意起,意生则气随。诸家以心为主宰从事身心锻炼,乃人体在养生方面的实践运用,既尽异曲同工之妙,又从实践中显示出太极拳的多功能效益——健身、防病、治病以及防卫和技击。

2.阴阳平衡

医家用方药治病,丹道家以吐纳养生,都是从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着手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作为武术的太极拳是以伏羲氏先天八卦图为基础,取其四正四斜方位而定搠捋挤按,采搠肘靠八法,以五行之生克定五步(进退顾盼定),组成十三个基本动作,即所谓十三势。它像太极八卦推衍成六十四卦一样,采取仿生模拟形象,如白鹤亮翅、白蛇吐信、玉女穿梭等,将十三势衍变成更多的拳势动作,绵绵不断,犹如长江大河,故有长拳之称。在锻炼中动作的开合,拳势的起伏,虚实的转化,气机的升沉,无处不是以太极图中阴阳的相对与统一为准则,太极拳虽说是动功,但却“以静衔动,虽动犹静”,武术中各种姿势动作的动静关系则是“动中不动动有静,静中不静静有动”,太极拳的动静应是动静相因,刚柔相济,往复循环,周而复始,对外维持着身体的动态平衡,对内则是运动脏腑,舒通经络,平秘阴阳,即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使人内外兼修,从而保持“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有序状态。所以,太极者,混元一气,阴阳之基,动静之母也。阳主动,阴主静,太极拳则混化阴阳,妙合动静,动中求静,静中寓动,虽动犹静,虽静犹动,是动亦静、静犹动,动静相和的一连串动静无间,首尾相连的圆运动。

太极拳动静结合,密不可分,而又各极其所至。动而不已,如同江河;静如山岳,安逸自然。在具体练法上,要求意静气动,心静身动,体静腰动,肢静节动,吐纳导引等,处处动静结合,深契太极之理。

1.意静气动。意者先天之正觉,元神也,无思无虑,湛然明静,处于有意无意之间,是为真意。太极拳练时,纯以意行,重意不重形,无神用事。虚灵不昧,脑中无杂念,空明灵悟,所谓“万念俱泯,一灵长存”。按照已经形成的动力定型之极为熟悉的套路姿势,如长江大河一样,滔滔不绝地练下去。意之静,寓动之机。滔滔不绝者,即气之动也。

气要充沛,一气贯通,鼓荡磅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太极是拥劲。全凭意气撑。有气才有劲。周身节节贯穿,全身搠劲不丢。气充于全身肌膜(中医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皮毛而运行不息,是气之动也。 气之动,是意之静而生,蓄而待发,是静也。意静气动而形之于外,故太极拳为动功。

2.心静身动。心为合,为使气之神,静为意,动为心(念)。心要静则神清气沉;神舒,气机才能和畅。心气尤要下沉,则气沉丹田,下透涌泉。 心静体松,才能保持生命的自然节律,维护机体高度有序化的状态,是以心静之中亦寓动机,以体现其节律性的身动。

身动是太极拳姿势套路的一系列完整动作表现,其根在足,主宰于腰而形于手。上而旋腰转膀,劲达劳宫与指梢;下而旋踝转胯,气透涌泉与足趾,源动腰脊,由腰带动肩、肘、腕、掌、指、胯、膝、踝、足、趾,实现完整一致的动作。上而虚领顶劲,下而裹裆提肛,是一动无有不动的全身整体运动。

3.体静腰动。腰是全身动作的轴心、枢纽。身之动,以腰为机,以丹田精气为本。体动由乎腰动,故体之动也,虽动犹静也。

太极拳的动作旋转,顾盼的幅度很大,但细致地分析起来,只是由腰的旋动屈伸俯仰而带动来的。身躯肢节看似在动,而其握机在腰。腰像车轴,它一转则整个轮子自然旋动,看似整体在动,实际上只是腰一个地方的转动。故可把轮子看作静,轮和身体一样,是虽动犹静,动中寓静。腰之动、心犹静,处处总是动静相合。

4.肢静节动。太极拳的动作要求周身节节贯穿,由节之转带动躯干肢体的运动。肢之动由乎节,肢虽动而其体实静。当然,人身最大、最要之节首推腰关节命门穴一处。

泥丸百节皆有神,节者神气所游行出入者也。节虽动,而神意湛然明静;肢虽静,而内之气血贯注,营运不休,并因松静而气机更为畅旺充沛。

总之,练太极拳时,意、心、肢、体要静,气、关节、腰要动,全身处处要求动静结合,虽静犹动,静中寓动,阴阳合一,深契太极为阴阳之机,动静之母之义。阴含阳而育生机,阳守阴而根永固。故练太极拳可以培育真气,充实下元,因而使生命活力旺盛,可以达到祛病强身、开发潜能、延年益寿之目的。

5.吐纳导引。太极拳十分注重呼吸的锻炼,《十三势行功心解》认为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宜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在呼吸方法上太极拳采纳了道家的吐纳法,要求气沉丹田,以丹田呼吸练出内劲来。其具体方法是“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与道家周天功呼吸法不谋而合。丹田呼吸乃腹式呼吸,练拳之初,先从自然呼吸逐渐过渡到腹式呼吸,自然呼吸是吸气时小腹前凸,呼气时小腹内收,形成丹田随呼吸起伏的丹田呼吸,气的出入要缓慢,均匀而深长,即务令沉着。当丹田气足,有了所谓内劲时,气运行于任督二脉,即小周天,在气通小周天的基础上再继续锻炼,丹田之气由任督二脉转向十二经和奇经八脉流注,敷布全身,运行于经络,畅通无阻。这是气运大周天功夫,即务令顺遂,使太极功夫进一步提高。通过推手锻炼,运气发劲,采用逆呼吸,吸气时腹部内收,呼气时发劲腹部凸出,使内部之气转化为能量,内劲外发,刚猛异常,有时显示出无坚不摧的威力。如杨家父子推手发劲时,常吐气发声,犹如“虎啸猿鸣”,内气外发,威大劲长,但闻“咳”声一起,对手即跌出丈外,竭尽吐纳之妙用。

当然太极拳理法中的气功内容很多,如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等,也是练气功所必须做到的,但作为一种武术运动的特色,太极拳的运动是以腰为轴心,腰不仅是肢体活动的轴心,还是内劲转换的枢纽。因为劲起于足,主宰于腰,行于背,发于手,然而发人深思的是腰前面是医家的命门(但命门穴在腰之后),此乃是“元气之根”、“水火之门”,其气与肾通,再前面是丹家炼丹之“炉鼎”——丹田,而腰本身则是发动内劲的总机关。三点一线,丹田气、元气、内劲一线相连,相互为用。无怪练拳练功养生同此一气,同此一心。

总之,太极拳博采众长,动功与静功兼容并蓄,拳中有功,功中有拳。 因为创始人记取了“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古训,创编了这一寓功于拳,以拳练功的套路,合二而一,双受其益。若勤练不辍,不但功夫臻于上乘,而且可以颐养天年,青春常驻。

 

 

浏览21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