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拳发劲的练习

太极拳的发劲与推不同。发劲成功可使对方双足离地或单脚腾跳。推只使对方后退。一次成功的发劲,发劲者自觉后蹬用之腿如植地下,稳如磐石,前伸之手如陷插对方身躯之内,人被抛掷,干脆爽快,感觉不到吃力。

凡劲都是在身肢由曲转直弹性变时发出。发劲时,全身关节一定都程度不同地由曲转直,身肢放长。这个长往哪放呢?往人家那边放才行。足不后滑或向前迈进,才有可能完成发劲过程。如此,发劲者至少必须具备劲力传递时,力不从自身任何一关节处漏出,也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功夫。这个功夫从走架和推手两方面着手准备。走架可多侧重气沉丹田的练习,使腹充实,发劲时不至于因腰腹软弱,力从里漏出。还要侧重以手领身的用意,前推时,手似与人粘贴,手为前导,躯体紧紧跟上。自上领下,慢慢串起来,到终点时蹬脚、挺膝、竖腰、拔背、送肩、顺肘、实掌,一一落实,以手领身。初练时可能有头重脚轻之感,当腰能为主宰时,就会被由气沉丹田、虚领顶劲造成的上下相拉取代,而周身处处得力。练习推手时可作沉滞的想象,气沉丹田、松肩坠肘、全身松沉富有弹性。把由足而起的劲力和身体有关部位的重力,都尽可能地压迫在对方身上。另一方面,也主动接受对方压迫,接顺来劲,极具弹性地把来劲贯通到自己足下。

太极拳的发劲多侧重抛掷、刻入、透空效果,故发劲着人后作用时间较长。为使发力着人后,力的作用能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必须具备极柔软随势而动的和极敏锐的随劲而变功夫,也就是太极拳柔化功夫。还不会柔化就练发劲,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仅是把人推动而已。柔化功夫要从用意不用力的走架,和挨打的推手中练习。“挨打”就是初习推手刻意粘牢,不求发放,任凭对方搓来揉去,以后再练发劲,就水到渠成了。

练习发劲时,老师需提供能让学生身躯放长的条件。和学生发劲后,满足劲力持续作用足够长一段时间的要求。老师面对学生敞开胸怀,双手或单手置于胸前,学生一足踏地,另一足往老师裆下踏来。同时用双手或单手朝老师按来。将触未触,老师作回缩后退时,学生要不失时机,掌起、肘随、肩追、背腰拔、膝挺、脚蹬,向前发放。老师接顺来劲,让“打”个正着。 因有事先的回缩后退之预动,又与来劲接上,老师将被发放得双足腾空或单足连跳。为使能连环发劲和安全起见,老师可作单脚连跳势,跳动中保证仍能让学生打个正着。可在几十米长直边上进行,学生步步紧逼,连环发放。

掷发虽属巧劲,但要受年龄、体重等因素制约,使用时又多朝前方,因而实用上远不如“拔”、“引进落空”用得多而有效,若能耄耋仍能御外,对发者可不必过于执着。还是极柔软的逆来顺受,用“四两力”拨动拨动划算。

太极拳拳架姿势与内功劲力

太极拳每个着式都有其特定的内涵,身形、手式均与身体内神、意、气的配合缜密有致,尤其对培补元气,健身祛病的功效特别显著。所以,练习中特别强调内功劲法的运用,这也是太极拳有别于外家拳的关键所在。同时对养生与技击也都极为重要。

初学者首先要知道拳架姿势与内功劲法的内容,以便循序渐进地掌握太极拳的锻炼方法,庚午春偶遇《武术健身》之书,书中功法精选中“杨氏太极拳拳架姿势与内功劲法”内容与先师新午王华杰讲述相似,故回忆记摘。

1.拳架姿势。拳架姿势是指人的形体在完成预定动作时做的动作变化。 初学者,首先要明确躯干、四肢的运动趋向和定势姿态,努力做到姿势准确。

2.由拳变掌时,五指自然伸平,掌心舒展微凹。

3.由掌变拳时,四指自然卷曲,指尖贴于掌心,拇指扣在食指中指的第二指骨上,拳不要握紧,拳心留有余隙。

4.由掌变勾手时,手心向下,指尖自然捏拢下垂。

5.手内旋时,以肘为轴,拇指朝手心方向旋转。

6.手外旋时,以肘为轴,拇指朝手背方向旋转。

7.静。意识集中,思想专一,方可专心思考,细心揣摩,对一着一势的运行,虚实、转换、开合、缠绕等基本要领,方能逐步领悟,姿势渐趋正确,久之自会达到意之所向,全神贯注之境。

8.意。太极拳是以意行气。太极拳一着一势,一举一动都是以意来作指导的、领先的。也就是说思想想到哪里,手足就运行到哪里。心里怎么想,四肢百骸就怎样动。用意则轻灵自如,用力则僵硬迟滞。所以一切行动都是以意作引导的,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就是这个意思。

9.慢。慢就是缓慢的意思。不论学什么都不求快,尤其学拳,更不能求快。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慢工出细活”是有道理的,所以在学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一着一势地学,一着熟悉后再学下一着,如果学得快了,着势不够真切,容易出差错,也容易遗忘,学得慢了实际是快,学的快实际是慢。 所以要求初学时要慢。

10.真。真就是认真。“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学拳也是如此,须树立一个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对手、眼、身法、步的基本要求必须认真对待,要细心琢磨,检查,纠正每一势,力求自然舒展,正确大方,这样姿势就可以走上运行规律。

11.柔。柔就是轻柔。但柔并不是软而无力,轻浮疲沓。而是软如棉,坚如钢,无坚不摧的刚毅劲。这里所说的力,不是拙笨之力,也不是僵硬之力,而是发自丹田之劲,实际就是腰脊之劲,拳经上说:“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钢”,周身柔和了也就轻灵圆活了,久之就会“刚柔相济”了。

凡此种种皆属于拳架姿势与内功方法的内容,因为它是通过人体为形体的变化而完成的,靠观察模仿即可学会,故不多赘述。

浅谈太极拳的放松

太极拳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放松。太极拳要求,在活动过程中,从始至终保持身体的所有部位,包括躯体和四肢均须放松,不仅外部,而且身体内部的五脏六腑也要放松(拳经云:腹内松静气腾然)。只有放松了,周身血脉才可贯通,内气才可周流。杨澄甫前辈认为:“人身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池(池,田间的水道),沟池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用僵劲,气血不通;用意不用力,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久久练习,则可真正得内劲,达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的境界。

放松有三点好处:一是可以得到真正内劲,由至柔而至刚,与人推手,化则如滚珠轴承,如蓬松之棉花,毫无着力之处;发则意到气到,气到力到,使人毫无还手之力。二是容易达到懂劲。有人说推手练得多了,自然能够懂劲,这样说不够全面。“懂劲”主要靠练拳,拳练多了,内气周流通了,皮肤敏感程度就会增加,方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一些只练推手很少练拳的人,不仅“听劲”差,而且比较容易被发出。三是有益身体健康。中医认为,不通则病,通则无病。放松容易贯通血脉,气血周流,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目的。

放松是太极拳的特点,也是太极拳的难点。杨澄甫先师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美国环球太极拳社社长罗邦祯说:“练拳四十五年,不敢说有四十五年的东西,一个松字,就让你琢磨终生。” 一个说三辈子学不到,一个说琢磨终生,可见放松之难。其难应认为不是难在松不下来,也不是松不彻底,而是松的程度不好掌握。

松,谁都会,在静态下放松比较容易,而太极拳则是动态下放松,推手是抗争过程中放松,更难。这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动则用力的习惯的缘故。练太极拳也要用力,一点力不用动不起来。太极拳强调放松,要求在动中放松,要在放松状态下的运动。放松,要“松而不懈”,用力又要“紧而不僵”,推手时人体像个半压缩的大弹簧,无论何处,都能达到“按之则落,松之则起”(浑身无处不太极)。这就是推手中最好的放松。这个“似松非松”的尺度,难以用尺子量,也不能用秤称,所以说难。

浏览22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