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在上肢中虽然为梢节,但对手来讲,却又属于根 节。腕关节在拳术中的作用,主要是主宰手掌的转动变化, 并且是连接手与臂的关节,它能将肘部、臂部的劲气输送到 掌根”掌心和手指上去。所以在练习中,随着各种不同的技 击用法,腕部也要有刚柔之变换。如一味地求刚则僵滞不 活,如一味地求柔则腕力不厚,故必须是有柔有刚,刚柔相 济方为得法。形意拳对腕部的要求,主要是“腕曲掌塌、腕曲的作用 在于聚集劲气于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一穴),增大腕部关节 的支撑力量。掌塌,是与腕曲同时进行的,掌塌才能使劲气贯 注于手掌外沿根部的小田部位,并产生向前和向下的塌推劲 力塌腕,是形意、太极、八卦内家拳中锻炼和运用手上功 夫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一些初学者由于不明窍要,不懂 劲节,因此在练习中多出现非柔则刚和非刚则柔的两种偏 向,有的为了求得腕部灵活性,而忽视了塌腕的实用意义, 以致在练习过程中,腕部多呈现柔软状态。这种锻炼方法的 缺陷,就在于灵活有余而浑厚之劲力不足,其结果就会影响 到以后的实战运用。造成这种缺陷的主要原因,是在于腕曲 和掌塌的度数不够。有的人为了专求腕力的增大,而忽视了 腕部转动的灵敏性。这种锻炼方法的缺陷又在于刚劲有余而 柔劲不足,其结果也会影响在实战中的变化。造成这种强硬 僵直缺陷的原因,主要在于腕部的弯曲度数过大:另外一个 原因就是劲气并不是贯注神门穴,而主要是集中于劳宫穴。 气血集中贯注在劳宫穴,既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陷。其优 点是有利于劲气通达五指,上功比较快,长劲比较猛。其缺 陷是在五指上都含有几乎相等的劲气,因此手上的劲力也就 没有什么阴阳之分,我们知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的道 理,五指力均说明有阳而无阴,故多呈现僵滞不活之像。
那么正确的腕上功夫应该是怎样的呢?应该是既有柔韧 性,又有强硬性,刚不可偏于僵滞,柔不可偏于散软,灵不 可偏于飘浮,活不可偏于揉舞,总以刚柔相济,从庸中道为 宜。手的组成分为手指、手掌和掌根三个部分。手在拳术中 的运用是极其广泛的,诸如拳术中的刁、抓、扑、托、砍、 领、挫、戳、劈、点、扫、抹,以及擒拿,盖、撩等等,都 脱离不开手的功用,所以在形意拳中多把它称之为“先锋”。 手在形意拳中的运用,大体来讲可分为拳,掌、指,勾四大 类,下面分别介绍:拳拳在整个武术的技击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通常 之所以把武术又叫做拳术,也就是因为在武术运动中,无论 是出手还是入手,都是以拳来作为整个运动的代表。另外, 从拳的力量上来讲,比较指掌的力量大,所以在形意拳中有 '"三拳三棍非等闲”之说。在形意拳中,由于拳的着力点和用法、用意上的不同, 因而在握拳的方法”要领和拳的外形上,也有几种不同的拳 另下面我们来谈谈拳的种类握法、拳的用途、握拳的角度 和拳的发劲。
拳的种类和握法在形意拳中拳的种类和握拳方法,大体上分为门别捶、 自然捶、报拳、枣核拳四个类型。门别捶的握法是食指、中 指、无名指、小指四指蜷曲,大拇指的指肚压在食指的第一 关节至第二关节之间(如图四卜自然捶的握法,就是一般男 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自然形成的习惯握拳法,即四指蜷曲后, 将大拇指的指肚压在中指的第二关节附近(如图五卜损拳的 握法是,在四指蜷曲以后,将食指的第二关节向前突出,大 拇指的指肚压在食指的第一关节上,拇指的关节突起(如图 六b枣核拳的握法是,四指蜷曲后,将中指的第二关节向前 突出,而后将大拇指的指肚压在中指的第一关节上拳的用法门别捶在技击中,一是运用大拇指的指尖和食指的第二 关节进行点打,二是运用四指的根节进行砸打,三是运用腕 关节(靠手背的部分)进行弹打。自然捶在技击中主要是运用 拳面的四指根节进行砸打和栽打。摸拳在技击中一是运用食 指的第二关节进行点打,二是运用大拇指的关节进行点打, 三是运用四指的根节进行砸打。枣核拳的用法基本上与携拳 相同,只是握法不同而已。以上的四种拳型,不论是采用哪一种或使用哪一种打法, 都不外乎阳拳、阴拳、半阴半阳拳三种用法。阳拳是拳心向 上,多用于钻打;阴拳是拳心向下,多用于上栽捶、中栽捶 和下栽捶;半阴半阳拳又叫阴阳拳和立拳,是拳眼冲上、拳 心向左侧(右拳)或向右侧(左拳),这种拳多用于点拳和崩 拳。
握拳的角度握拳的角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谓“错之分毫则 谬之千里%嵬点就是讲的角度和尺寸,所以每伸一拳一掌, 都必须符合尺寸和角度的基本要求。例如,当使用钻拳时, 拳面和拳背均应向下倾斜二十至二十五度左右,使拳心的面 近似水平,而拳背至前臂的下沿,大约形成一百二十度的角 度,而且小指一侧应向上微微拧劲,使尺槎二骨产生一种拧 合的劲(如图八)。如果伸出去的钻拳不是这个角度,而是使拳 背面与前臂的下侧形成一条平行的直线,那么这种 拳的本身就不是纯属于向前、向上走的劲,而是因为拳心有 一种自然的向内弯曲劲,所以就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向回走的 劲,假如对方要给予一定的回击托力时,那么我方的拳和臂 就会因撑劲不足而向内弯曲,甚至会在对方回击托 力迅猛 时,造成自己的拳头打了自己面部的后果。所以在练习钻拳 (包括劈拳中的一钻拳)时,这种出拳的角度是不正确的。
当使用阴拳(即栽捶或称单马形)时,上栽捶或中栽捶的 拳背的平面应与前臂的上平面形成三十五度和三十度的倾斜 度(十、十一同时小指一侧应向回收敛约三十度左右 。因为从拳至肘大约有一尺左右的距离,伸出的臂必然要有一个自然形成的斜度,然而拳面的前进方向又必 须是正直向前的,所以拳的前进方向与前臂之间也就自然形 成了一个角度,这样才能在进击对方时,使食指和中指的根 部关节首先接触到对方的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角度,就会使 小指和无名指的根部关节先接触对方,这样打击到对方身体 上的力量不但不大,而且容易使自己的小指和无名指关节受 到挫伤。因此,在使用栽捶时,主要是应以中指和食指的关 节领劲,运用梯骨一侧的劲力击出。如果是使用掌,则主要是运用尺骨一侧的劲力,同时是由无名指和小指向前领劲, 当使用半阴半阳的拳(即崩拳)时,其拳面应向下倾斜 四十五度左右,使虎口的上平 二口三气壮令 "面与前臂的上平面形成一条平 一行的直线,拳面的着力点应集中在食指和中指的关节上。
浏览2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