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淮北武术文化的形成环境及武术拳种个案研究
第一节淮北地区的地理和历史概述
一、淮北地理环境概述
淮北,从广义上讲是淮河以北的地区,包括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和江苏北部。狭义上的淮北通常被限定于安徽淮河以北部分,特指淮北市。本书提及的淮北,时有狭义、广义交替使用现象,读者 要注意其中的区别。这一区域自然灾害频繁,地瘠民贫。淮北连接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两大农业区,同时在交通上北上南下,自古以来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淮北的气候和自然灾害
淮北处于黄河和淮河之间,而这两条河流也是我国最易发生水灾的河流。产生淮河流域暴雨的天气系统为台风(包括台风倒槽)、涡切变、南北向切变和冷式切变线,以前两种居多。在雨季前期,主要是涡切变型,后期则有台风参与。台风路径遍及全流域。暴雨走向与天气系统的移动大体一致,台风暴雨的中心移动与台风路径有关。冷风暴雨多自西北向东南移动,低涡暴雨通常自西南向东北移动,随着南北气流交汇,切变线或锋面作南北向、东南一西北向摆动,暴雨中心也作相应移动。例如1954年7月几次大暴雨都是由低涡切变线造成的,暴雨首先出现在淮南山区,然后向西北方向推进至洪汝河、沙颍河流域,再折向东移至淮北地区,最后在苏北 地区消失。一次降水过程就遍及淮河全流域。由于暴雨移动方向接近河流方向,使得淮河流域容易造成洪涝灾害。淮河水利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600年以前,在支流济河和东洲河之间洼地周围,圈堤蓄水,即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勺陂。经历代维修扩建,堤周长在100—30。里之间变化。公元前486年,挖通了帮沟,开通了淮河和长江之间的航运。公元前482年,又开通了鸿沟,由淮河支流泗水,经古济水到达黄河。公元605年,又修建了通济渠,从黄河引水在泗州入淮水。这些古运河对南北交通起了重要作用。黄河侵淮夺淮后,淮河水患频繁。明代潘季驯主持治水在洪泽湖周边筑堤,蓄纳淮河来水,企图“蓄清刷黄”(用淮河水刷深黄河入海河段)维持漕运,但未达到预期效果,后来,杨一魁主持治水时,把淮河洪水分入运河,并由芒稻河入长江,是为导淮入江的开始。
受黄河长期侵淮夺淮的影响,地形和水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古济河、粗野泽和梁山泊已消失,河床普遍淤高。且留下了废黄河河床,形成新的湖泊如洪泽湖、南四湖和骆马湖。因此,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前,淮河水系紊乱,排水不畅或水无出路,造成了“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局面。中游的水下不来,下游的水又流不出,是一条难治之河。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冬春干旱少雨,夏秋闷热多雨,冷暖和旱涝转变急剧。淮河流域暴雨洪水集中在汛期6—9月,6月主要发生淮南山 区;7月全流域均可发生;8月则较多地出现在西部伏牛山区、东北部沂蒙山区,同时受台风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常出现台风暴雨。9月份流域内暴雨减少。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淮河南部进入梅雨季节,梅雨期一般为15—20天,长的可达一个半月。据历史文献统计,公元前252年至公元1948年的2200年中,淮河流域每百年 平均发生水灾27次。1194年黄河夺淮初期的12、13世纪每百年 平均水灾74次,16世纪至新中国初期的450年中,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水灾日趋频繁。从1400—1900年的500年中,流域内发生较大旱灾280次。洪涝旱灾的频次已超过三年两淹,两年一 旱,灾害年占整个统计年的90%以上,不少年洪涝旱灾并存,往往一年内涝了又旱,有时则先旱后涝。年际之间连涝连旱等情况也经常出现。
淮河干流以北是黄淮冲积平原,平坦辽阔,土层深厚,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呈1/5000—110000比降。北部萧、潍、宿、灵、泗诸县境,分布有低山残丘,高程一般在50—100米,萧县官山最 高峰408米,淮北市相山峰顶342米,宿县乾山312米,泗县屏山119米。沿淮两岸,分布着湾地、洼地和湖泊,是淮河滞洪、行洪地带。
受自然地理的影响,淮北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以蒙城县为例,据《蒙城县志》,蒙城县有史可查的资料统计:发生较大的水灾67次,黄泛24次,旱灾19次,风、雹、霜冻23次,病虫灾害34 次,地震7次,合计174次。自然灾害的频繁,尤其是黄河决口泛滥,大量的水利工程被毁坏。上一次损毁的水利工程尚未修复,下次的自然灾害又发生,陈陈相因,灾害造成的危害就更重了。嘉庆三年(1798年)睢州黄河决口泛滥至涡河、淮河。嘉庆十八年九月,睢州黄河决口泛滥至涡河、淮河。嘉庆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五年三月仪封黄河决口,大水涌入涡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祥符张家湾黄河决堤,洪水主浪头涌入涡河。道光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中牟九堡黄河再次决口,洪水主浪头再次涌入涡河。从嘉庆三年到道光二十三年这46年间,蒙城一县就遭受6次黄河决口泛滥的危害,平均不到8年一次。这还是黄河一条河流大的水灾,这其中还有其他小的水灾,其他类的自然灾害。黄水一过,大量泥沙淤积,河道淤塞,排水不畅,小雨即涝。淮北一带土质不好,基本上以砂姜地为主,砂姜地土层薄,不易含蓄水分,一遇阴雨即积涝成灾;稍长时间不下雨,又容易出现旱灾。淮河历年灾害如表1-1所示。
表1-1淮河历年灾害统计表
时期 水灾次数 旱灾次数
公元前256 —前101 11 16
公元前100 —前1 13 15
1—99 15 25
100—199 26 30
200—299 26 19
300—399 24 36
400—499 22 33
500—599 24 33
600—699 29 28
700—799 26 34
800—899 40 46
900—999 54 68
1000—1099 46 61
1100—1199 29 48
1200—1299 35 43
1300—1399 73 50
续表
时期 水灾次数 旱灾次数
1400—1499 74 56
1500—1599 93 67
1600—1699 94 68
1700—1799 96 58
淮北民众受黄淮两条河流灾害的夹击,生活艰难异常。在中国还没有一个地方遭受水灾的危害超过淮北地区。
从1127年北宋灭亡以后,这一地区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经济衰退,淮北的灌溉工程在宋朝和金国之间的冲突中逐步变为废墟。这个地区经常受到洪涝侵袭,变得地瘠民贫。战争破坏了黄河有限的堤岸,同时为淮河的命运带来了重大的连环效应。起初淮河是流经江苏而入大海的。12世纪黄河决口,夺淮入海,迫使淮河流入苏皖交界的洪泽湖。淮河连同其支流必须带走大约七万多平方英里流域内的降雨量。洪泽湖有限的吞吐量意味着过量的雨水必然给整个淮北地区带来沉重的涝灾。正如有位观察者所说的:“当七月从西藏而来的雪水汹涌而下时,其后果正如一勺奶酪突然倒在一杯咖啡里。皖北的丰收之地顷刻间变成一片水乡泽国。”
(二)淮北的土壤和农业生产
淮北土地贫瘠。以蒙城县为例,据《蒙城县志》,淮北的土壤以全新统中段发育成的亚黏土为主。全新统上段,系13世纪以来黄河泛滥后沉积的沙土,棕红色亚黏土及淤黑土过渡带。淮北的土 壤有机质及氮磷含量不足,纯地力不高。在淮北,以砂姜黑土类为主,这种土壤土层深厚,但耕种层仅有15厘米左右,均呈微碱性反应。其中:黑土、黄土属黏性含量大,孔隙度小,呈块板、棱柱状结构,耕性不良,适耕期短,易涝易旱,不保肥。农民形象地说它“一寸黑,二寸黄,三寸以下见砂姜”。青白土、白碱土属黏性含量较小,适耕期稍长。淮北的沙土属,质地轻,耕性好,保肥差。淤土属,结构黏重,耕性差,适耕期极短,习称“饕三晌”(头晌黏,二晌松,过了三响扒不动)。
淮北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山芋、大豆、水稻、高粱、玉米、杂粮等。因土壤耕层浅,肥力低,再加上虫灾、水灾、旱灾等因素,淮北的农作物产量极不稳定。
(三)淮北的政治地理特征
中国的地形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原上横卧着一系列雪峰连绵的巨大山脉。
在青藏高原边缘的昆仑山一祁连山一岷山一邛珠山一横断山一线,地势下降到海拔1000—2000米左右,局部地区可在500米以下,这是第二级阶梯。第二级阶梯的东缘大致以大兴安岭至太行山,经巫山向南至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为界。在第二级阶梯里分布着一系列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局山、局原和盆地,由北到南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秦岭山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 原;准喝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一线,向东直到海岸,是一片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此为第三级阶梯。在第三级阶梯里,由北到南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有一片广阔的低山丘陵——东南丘陵。前者海拔都在200米以下,后者海拔大多在200—500米之间,只有少数山岭或达千米。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农业社会,自秦以来就有重农抑商的传统,明清以来商业尽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统治者依然重视农业,农业所产生的财富仍然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平原地区是主要农业 区。在清朝初年,东北还是“极边寒苦”之地,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中国最主要的平原有成都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人类的很多行为既受自然环境也受人类自身活动的影响,地理背景和人类活动的互动形成特定区域的环境。淮北在中国的政治地理中有其特殊的地方。淮河流域是中国南北分界线,此线南北,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明显的不同。正是这种南北的过渡地带,使其在让南北方融为一个社会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秩序系统中有独特的地位。淮北平原处于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中间位置。尽管淮北平原土地贫瘠,农业不发达,但淮北连接着中国两大财富基地。中西部地区由于其地形特殊,交通极其不便,关隘众多。淮北平原则是一马平川,陆路交通极其便利,水路交通,东西有淮河、黄河,南北有大运河。在水路运输具有优势的时代,淮北在整个清政府的交通地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是在这样的政治交通地理下,淮北构成了国家权力竞争者的一个天生战场。淮北也由此战乱频繁,春秋时期楚国、吴国和其他国家争霸,这里是主战场。秦末农民起义由此发朝,楚汉相争这里是最后的决战场所。历朝历代这里的战争不断,接踵而至的战争既造成大量的生命财产损失,也破坏了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浏览27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