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的“真”还表现在它作用于人的感觉、知觉和情感的同时,包含 了一定的思想理性内容。人们能从中认知并把握与此相关的内容,获得理性的认 识,这种认识是理念和情感统一的认识,是通过艺术的感性形象展现出来的。民 间艺术的认知功能是一种带有审美特点的认知,在民间艺术创造中具有重要的意 义。在实用性的工艺造物中,认知功能是与造物的功能机制、材料选择、加工技 艺,以及造物的心理因素、视觉感受、触觉感受等密切相关的。从原始造物伊始,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与选择、对加工制作经验与技巧的积累及对其他相关因素的理解与认识就已经存在了。民间艺术造物中所反映出来的对自然的认识、对材料的 选择、对经验的积累以及造物功能的不断完善都是认知不断提高的结果。如果说 这还是一种较为理性的认知的话,那么大量的民间年画、剪纸、玩具、刺绣等, 常常以生动直观的艺术形式来实现人们的审美情感认知。比如,年画中的九九消 寒图,大量的戏曲、神话、历史故事、帝王将相图、珍禽异兽图等,将某些历史、 自然、人生等内容诉诸感性的形象清晰明了地表现出来,进而帮助人们完善了自 身的智力情感。这种认知活动与科学理性的思维不同,它是一种带有审美情感的 认知。只有那些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情感真实的民间艺术才是一种 “真”,只有这种“真”才会具备“美”和“善”的特征,因而这也是一种审美的 形态。从民间艺术来看,民间书本文化教育和知识传播不够普及,民众的情感认 知功能在民间社会中是一种最为重要的认知教育方式,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而这种真诚同时是善的、美的,富有道德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另外,民间艺术除了对大量静态作品的理性认识与把握,获得了一定的概念 知识,还有许多益智启蒙的具有动态特征的认知教育方式,这也是一种善的表现, 特别表现在民间艺术大量的娱乐游艺活动中,如皮影、木偶、风筝、叶子牌、九 连环、泥叫虎、燕车、竹节蛇、升仙图以及其他众多的玩具,都是将一定的娱乐 玩耍机制原理、智力运算和筹划组织融于其中,在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中起到益智启蒙的教育作用的。儿童玩具的燕车、风车、提线鼠、皮老虎、猴爬杆、竹节 蛇等,都是依据一定的物理原理而设置,是融益智开发于审美愉悦的最好形式。 这种认知教育具有比其他形式更为形象、活泼、生动的形式和魅力,是一种更为 真诚、生动的艺术认知作用。它不仅是审美愉悦的艺术形式,还是形象生动的教 科书,因而既是美的,又是真的、善的。艺术对人类的意志、价值观、思想倾向以及行为方式等都会产生各种影响, 从而具有某种教育意义,这正是艺术的“善”。这种教育意义与法律、道德、政 治教育方式是不同的,它以艺术形象的形式诉诸人的感性知觉、情感理智,将理 性的社会内容灌注于艺术作品中,使欣赏主体在艺术欣赏中以平和的心态主动地 接纳其中的某些内容,并自然而然地影响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因而它是一 种真、善、美的统一。民间艺术所具有的这种艺术的教化作用有着更为坦率的表 现,特别表现在年画、剪纸、皮影、刺绣以及许多游艺和祭祀供奉活动中,内容 多种多样。其中有历史人物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小说、时事内容等,形式也不 拘一格。如年画中的“二十四孝图” “谎言无益” “打金枝” “男女平等” “日德青 岛交战图” “齐桓公举火爵宁戚” “水浒故事” “三国演义”等;剪纸中的“岳母刺 字,,“二甲传胪” “秉烛夜读” “张良纳履”等都以此来劝诫教育世人去恶向善、尊 老爱幼、知书达理、发奋图强、维新自救。张道一曾就此询问农村不识字的剪纸 老太太,问她们为什么要剪花,她们说:“剪花、描花,为的是心里开花,人不能 从早到晚一门心思苦生活,也得讨点乐子。”民间艺术这种教化功能的实现也是 在主体与客体的审美交流中,使主体与艺术作品在精神上交融为一体,并体会到 一种生命的亲切感,从而在交融中审美地把握了某种普遍的社会内容,具有善的 本质。当这种教化作用一旦影响人们的实践,就会形成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行 为方式,成为一种真善美的标准,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艺术的这种认知、教化 功能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代,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正是真善美相互交融的 体现。
四、地方民间艺术的功能价值
民间艺术既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具有精神文化性,又是物态的、客观实在的, 具有物质文化的特性,因此其对民众所产生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也是综合的, 而不像其他的精神和意识为主的文化和艺术。考察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功 能时,我们既要重视它的精神文化功能,又要强调它的物质文化功能,不应做精 神领域的孤立考察,也不能拘囿于艺术作品与读者之间主客体关系的描述,而应 将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造物艺术,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对它的功能展开陈池瑜在《现代艺术学导论》一书中对艺术的功能进行分析时指出,只有发 现艺术对社会、自然和人产生的带有普遍性的功能,并揭示这些功能之间的内在 关系和形式,才能获得艺术功能的系统观念。他指出,艺术对世界的文化参与主 要包括对自然的参与、对社会的参与和对意识的参与三个方面,这种参与世界的 方式是以文化的形式进行的,它是从艺术与周围世界的横向关系来考虑的,而不 同于作品一观众这种纵向关系的把握。考察艺术对世界的参与,先要从艺术作为 一个文化整体、一件具体存在的实物这一角度入手,然后考察艺术作用于人的意 识的问题。我们认为,艺术是以文化形态的形式参与到自然、社会和人的意识中, 较之于艺术功能的罗列或强调艺术审美功能的认识,对全面考察艺术的功能,揭 示艺术功能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功能的结构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理解艺术的文化整体特征也有重要帮助。实际上,民间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或样式较之于以审美为主的所谓 纯艺术,无论艺术的功能或文化的价值都要宽泛得多,这主要是由民间艺术的创 造及存在方式和文化属性所决定的。如前所述,民间艺术像其他阶层或形态的艺 术一样,表现为人化的物态、实体性的文化产品,反映了民众的思想意识和文化 观念。作为实体的产品,民间艺术对民众的思想意识、生存世界以及自然环境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民间艺术有着丰富的品类和样式,无论是年画、剪纸, 面花、皮影、纸扎、神像,还是民居建筑、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家具陈设,都 反映了民众的价值观念、信仰观念、审美趣味、情感理想等意识形态的精神思想, 并影响了人们的精神意识;另一方面,它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产 生了重要影响,如春节张贴的年画、春联、剪纸不仅满足了民众节日民俗心理的 审美需求,还对营造节日环境、烘托节日气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无论 剪纸、年画,还是砖木石雕及民居布局样式,首先是一种文化的创造产品或文化 的形态,民间艺术以这种文化的形式来参与自然、改造世界,也正是民间艺术的 这种文化形态使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和自然环境发生了改变。其次,民间艺术创 造不仅是静止的艺术产品,还是民众生存方式、生活内容的动态过程,因而民间 艺术还以动态的、活动的文化存在方式与民众生活相联系,并成为民众生活的一 部分。民间艺术是民众的文化创造和审美创造,而在民众看来,民间艺术既是艺 术又不是艺术,造型多样、色彩花哨、风格各异的面花礼馍无疑是面塑彩绘的艺 术创造,而在民众看来,却是祭祀、供奉、祝寿、贺喜的民俗用品,其艺术审美 价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构成了民俗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山东烟台地 区盖房上梁要供大圣虫、扬,结婚要送鸳鸯、富贵,七月七要磕巧悖俾,八 月十五要供悼悖,节日祭祀要供大悖悖,祝寿要送花悖傅,可以说,面花是生老
浏览2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