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拳与陈氏太极拳被中州习武者公认为是中州武术文化最 典型的代表;南拳被大学生和武校生认为是最能体现中州武术文 化的拳种之一。选择判断体现文化特色的拳种标准的变化,反映 出习武人群对武术文化认同态度的转变,也说明武术文化认同是 一个动态的概念。

中州习武人群比较一致地认为中州地区较为流行的拳种:一 是少林拳(87%),二是陈氏太极拳(65.3%),三是杨式太极拳 (37.8% ),四是南拳(33.7% ),五是查拳和形意拳(20% )。

中州习武人群认同的全国最流行的拳种依次是少林拳、陈氏 太极拳、南拳、杨式太极拳、形意拳、心意拳、八卦拳,说明少 林拳和陈氏太极拳是中州习武群体公认的在我国具有影响的拳 种。这说明南拳和杨式太极拳等竞技武术内容也受到中州习武者 的普遍认同。

中州习武人群在选择习练拳种时,表现出较开放的文化心 态,不考虑拳种是河南省内还是河南省外的。不考虑省内外拳种 一项的选择人数占大学生的60.3%、武校生的48.8%、专家教练 的46.3%、晨练者的50%。

中州习武人群都更多地选择喜欢具有民族特色的形象会意式 的动作名称,且无性别和文化程度差异。也就是说,在中州习武 人群中,无论男女,也无论何种文化程度,他们共同的审美取向 是传统的,他们对具有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特色的动作命名方式是 非常认同的。

中州习武人群对武术文化的认同中的认知、情感接纳和行为 趋向三者之间呈现出显著性的正相关,反映出中州习武人群的武 术文化认同态度三要素之间的协调一致性非常好。这也意味着中 州习武人群的武术文化认同非常稳定。也就是说,习武者的认知 得分越高,情感接纳得分也越高,行为趋向上得分也就会越高。 因此,我们认为长期的武术文化学习和习武经历,是形成武术文化认同的基本途径。

武校生的认知要素与情感接纳和行为趋向要素之间出现不协 调,这表明武校生的武术文化认同态度的认知要素与情感接纳和 行为趋向出现了脱节和矛盾。这一结果也意味着,对武校生来 说,喜欢武术的情感比对武术的了解多与评价高,更能激起他们 学习武术的欲望和动机。

由于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与武术的关系不同,他们在武术文 化的认知、情感接纳和行为趋向的水平上的差异在0.05水平上 具有显著性。专业和准专业的习武人群在武术文化认同的三要素 上都明显高于业余习武人群。

社会文化背景对中州习武人群武术文化认同认知要素方面的 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情感接纳要素和行为趋向要素的影响 在0.05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农村习武人群在情感接纳和行 为趋向两方面显著高于城市和城镇习武人群,说明农村习武人群 对武术文化有更加积极的情感接纳度和行为趋向度。

习武者的文化程度和习武年限对武术文化认同作用显著。调 查结果显示,随着习武者文化程度的提高,对武术文化认同的认 知、情感接纳和行为趋向度也更加积极。

对武术文化认同的认知要素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依次是习武 年限、是否门徒、文化程度、现在的身份以及民族;对武术文 化认同情感接纳要素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依次是习武年限、不同 人群、户籍所在地、是否门徒以及民族;对武术文化认同行为 趋向要素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依次是习武年限、户籍所在地、不 同人群和民族。

本课题围绕中州武术文化概念的界定,中州武术文化特征, 少林拳、陈氏太极拳和甚家拳的本体模式和文化特色,以及对中 州习武群体武术文化认同的现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进而 完成了中州武术文化理论的构建。结论如下:

(-)中州武术文化概念

中州武术文化是通过中州地域内武术技艺为外在表现形式, 来体现和反映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州武术 文化是中州文化的分支文化之一,它与中州文化的关系是母体文 化和分支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州武术文化是中州文化在技击格 斗、健身娱乐活动中的抽象反映和物化形态。

中州武术文化可分为客体化的文化形态和主体化的文化形态, 客体化文化形态主要指武术技术、典籍、拳谱以及与武术有关的 文物、书画、诗歌等客观外化的文化形态;主体化的文化形态主 要指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等主体内化的文化形态。

(二)中州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州地域的特定地 理环境、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以及社会习武风尚的作用密 切相关

从历史地理因素方面来看,中州地区属于旱地农业经济地 区,加之它的文明起源早,曾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有得 中原者得天下之说,所以,常年战乱频繁,恶劣的社会生活环境 和小农经济,使得人们在保护土地等生活资源方面有着强烈的意 识,这种意识使得人们结社习武,以守土安家。

(三) 中州武术文化的主体性、兼容性、辐射性和创 新性构成了中州武术文化最为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

(四) 中州武术客体文化呈现出多元的武术文化模式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少林拳、陈氏太极拳和茬家拳以及在中 州地域内长期生存的其他武术拳种,由于时空上的差异,使中州 内部不同地域空间的武术文化表现出不同的本体模式和文化特 色,反映了既有“入世进取”,又有“崇尚自然”等迥异的多样 文化心理,以及在不同地域背景下形成的拳种地理分布。这些各 具文化特色的拳种技术,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中州武术文化形态, 并呈现出多元武术文化模式并存发展的态势。

(五) 中州武术文化主体对传统武术文化非常认同, 并表现出较为开放的文化心态

中州武术文化主体中州习武人群武术文化认同态度非常稳 定。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中州习武人群对传统武术文化是非常认 同的。

竞技武术项目在中州地区的广泛开展,以及中州丰厚武术拳 种文化的并存,体现了中州武术文化主体较为开放的文化心态。

中州武术文化丰富灿烂,是中国武术文化画卷中浓墨重彩的 部分。但是在本研究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笔者脑海, 挥之不去,即中州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 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形势下,各国文化交流与日俱 增,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也更为复杂激烈,中州武术文化与中 国武术文化一样受到了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的强烈 冲击。在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冲击下,中州武术文化的发展方向 将如何选择,已成为我们关注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武术文化的发展方向的选择上,在如何处理继承与发展的 问题上,传统武术的保护者认为,应该全面地继承、保持传统模 式的武术。他们认为,我们是泱泱大国,我们是文明古国,我们 的文化、文明是成熟的文化、文明,我们为之自豪骄傲,我们应 该怀有并且毫不掩饰心中怎么也抹不掉挥不去的文化优越感。东 方武技大系统(主体是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大系统(主体是奥 林匹克)是各成体系、分庭抗礼、交相辉映的文化存在①。其实, 我们大可不必为外来文化的侵入忧心忡忡。因为,一方面,任何 一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外来文化的侵入, 而任何一种文化要繁荣、发展,都必须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文化 的民族性构筑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

①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育文化 导刊》,2003 ( 3 )o

人类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文化冲突实际是文化富有内 在活力的外现。只有经过冲突摩擦,在彼此面临问题的作用下, 逐渐找到共同利益的契合点。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告诉我 们,与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是文化更新发展的大好时 机①。中州的武术文化是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中原文化的 浸润下,不断吸收各地域武术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州武术文 化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文化同化能力,禅武一体的少林武 术文化形成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印度佛教文化于公元1世纪传 入中原后,在经历数百年的文化矛盾冲突中,至宋代以后完全融 化在中国文化之中。禅武一体的少林武术正是这种异质文化的交 流、碰撞、融合的产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州武术文化在 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中,能够以其自身的兼容性、创造性和较 强的同化能力经受得住考验并得到发展。

浏览2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