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赴德国柏林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作武术表演, 轰动柏林o 1936年起先后在上海体专、国立体专、北 京体院等院校任武术教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 任、系主任。数十年来,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曾负 责编写武术规定套路和武术规则、体育院系武术通用 教材;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武术学科组主编、 太极拳竞赛套路创编组组长,以及《中国查拳》主编。 此外,还编著有《中国式摔跤》、《弹腿》、《综合查 拳》、《广播太极拳》等十余种武术著作。在国际及全 国武术比赛中多次任总裁判长和技术指导部长等。 1960年任中国武术代表队教练随周恩来总理访问缅 甸。1980年任中国武术代表团团长访问日本;1985年 先后任武术裁判团和北京体院教学组长赴日本讲学。 其著作《散手拳法》、《查拳历史初探》、《广播太极拳》 分别获优秀图书一等奖和华北地区十省一市广播太极 拳二等奖。并获首都民族团结奖、北京体育工作30年 奖、国家体委颁发的“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奖及 中国国际武术节武术贡献奖。199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 武术教授之一,1998年被授于中国武术段位九段。

郝心莲

郝心莲,江苏省沛县人。1944年生,硕士,研究 员,甘肃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书记兼副所长。

自幼酷喜武艺,先后拜天津武术名家杜连科、陕 甘技击圣手罗克功、一代武儒王天与诸先生为师,学 习弹腿、螳螂拳、查拳、燕青翻子拳、八门撕拳、炮 拳、母子拳;形意、八卦、太极、排子棍、四门棍、 扭丝棍、混元刀、高家枪等各种拳械。他刻苦演练, 悉心研究,深得其精奥。尤其对技击一道颇谙其妙, 闲暇之余常与师门好友名家切磋技艺,备受推崇。先 生除武技一道外,其绘、篆、刻亦称绝活,被誉为 “武秀才”和“武林奇人”、“武林奇杰”。

60年代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o 1979年又考 入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部攻读武 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受教于著名武术家张文广、夏柏 华先生等,技艺突飞猛进。在此期间,多次在国内外 体育刊物发表论文,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尤 其是《中国武术种类初探》一文的发表,曾一度在国 内外引起轰动,收到国内外来信二百余封,对当时武 术运动的发展和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8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甘肃省体育科研所 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工作。1983年至1986年参加全国武 术挖掘整理工作。历时三年,深入地、县、村、镇, 行程一万余里,对传统武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查和 整理,撰写了一百多万字的珍贵资料,填补了武术理 论研究方面的空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84年、 1986年,被国家体委分别授于“全国

武术挖掘整理工 作先进工作者” “先进个人”称号和雄狮奖。本人所负 责的甘肃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也两次荣获“全国武术 挖掘整理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单位称号,受到国家 体委的表彰奖励。

自1979年以来在国内外各种刊物发表《形意源流 初探》、《武术运动员的生理特点》、《武术技击要素浅 析》、《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西域武术》等一百多 篇论文和文章。出版了《中华武术实用百科》、《八门 拳术》、《精义八卦掌》、《甘凤池技击法》、《形意拳九 套环》、《形意拳杂式捶》、《炮拳、九环捶》、《吴氏八 卦掌》、《武术科学研究》、《中华武术大辞典》(与他人 合著)共二十余部专著。参与编写或主编了《中国武 术史》、《中国武术大百科全书》、《中国少林拳系列规 定套路》、《中国形意拳系列规定套路》、《中国八卦掌 系列规定套路》等。其中《八门拳术》一书被列为 《中华武术文库》丛书。《中华武术实用百科》等书远 销欧美、东南亚各国,为弥补和丰富武术理论,提高 研究水平,促进武术运动的发展,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90年、1992年、1993年、1994年先后在甘肃敦 煌、平凉、峻岖山、天水、麦积山四次举办全国性、 国际性武术学术研讨会,推动了武术学术理论研究的 进一步开展,受到了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武 术研究院和国内外专家、教授和武术工作者的一致赞 赏。并以会议入选论文为主,主编了《中国武术与传 统文化》、《武术科学研究》(之一)、《武术科学研究》 (之二)等专集出版发行。

1979年一 1981年、1982年之间多次应河北省体 委、河南省体委的邀请,对河北、河南两省的传统武 术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并提供了科学的 调研方法,为他们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1995年应国际武术联盟总会的邀请,赴美国洛杉 矶进行讲学,并参加了在西班牙哥尔巴多市举行的第 五届世界杯国际武术高段位大赛,荣获八卦掌冠军金 奖。在洛杉矶的讲学中以其渊博的知识、深入的理论 研究、精湛的技艺,为学员和同行们所称道、钦佩。

1995年被国家体委授予“中华武林百杰”,1996 年荣获“创建全国武术之乡”贡献奖,受到国家体委 的表彰奖励o 1997年应邀参加第六届世界杯武术高段 位名人大赛,荣获形意拳金奖,并被授于世界武术领 袖楷模终身成就奖。1998年被国家体委武术管理中心 授予“中国武术八段"称号。

郝心莲先生治学严谨、科学求实、重德谙武、淡

泊明志。其渊博的学识、精辟的技艺、高尚的道德情 操,为武术界所赞誉。他几十年来遵循着自己“习武 必重德,重德必明理,明理必尚技”的信条,在武术 这片沃土中拓荒进取。

现为甘肃省武术协会主席、甘肃省体育文史委员 会副主席、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委员、中国武术协会委 员、科研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体育史学会委员等。

王国辉

王国辉,男,广东兴宁人,1936年12月生。1958 年毕业于华南师院(华南师范大学前身)体育系本科。 长期从事于教学工作和新闻出版工作。50年代起译介 国外体育科技,译著颇丰。80年代与许仲槐合作编著 出版了《体育原理讲义》,90年代初,又与许合作编 译出版了《列宁与体育》。1984年出任《武林》杂志 主编,曾任中国武术学会委员、中国武术协会新闻委 员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武术分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期刊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体育记者协会理事、 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名誉委员、澳门中原文化体 育会荣誉顾问以及一些省、市拳会、研究会的名誉会 长、顾问等,其主编的《武林》杂志,发行到三十多 个国家和地区,《武林》杂志社曾获首届国际武术节和 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组委会颁发的武术宣传集体奖。 他本人曾多次采访国内、国际活动,同国内外武术界 有广泛的接触。在“武林”百杰系列评选活动中,获 武术宣传贡献奖。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 富,博大精深,是华夏古老文化中璀璨的一 颗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武术以其顽强的 生命力茁壮成长,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深深 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经过不断地传播变 迁,至今已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功能的体育运 动项目,受到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前进、人类的进步,中华武 术正以崭新的面貌和独有的风采盛行于神州 大地,并以其神秘而又坦荡、雄健而优美的 英姿和矫健的步伐走向世界,造福于人类, 成为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伴随着中华武术发展的同时,历史长河 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武术有识之土和佼佼 者。其中有显赫帝王时代的武状元、武进 士、武举人、武秀才;有成名于民国、新中 国时期的武术家、拳师等。他们组成了一支 浩浩荡荡的武术人才大军,为武术的发展、 创造、传播、丰富起了决定性作用,做出了 卓越的贡献。他们的武学观点、技术专长和

训练方法是武术博大精深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中华武术蓬勃发展的新形式,对武术进行全方位 的继承、研究、创新、发展、提高,加快武术走向世界的步 伐,在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领导及其同仁志士的倡导、支持 下,我们主编了这套书,共分为四卷,名为《中华武林著名人 物传》(这是第一辑)。虽名为著名人物传,从某种意义上讲, 收入本书中的也不尽是名人。但有一点我们相信,凡是收入本 书的人都在各自的武术技艺、传授、推广、开展等方面做出了 突出的贡献,受到一方群众的好评,是可以肯定的。在入传人 物的选定上,本卷主要从当代和新中国成立后还健在的武林人 士中筛选确定。在入传人物选择中,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个别 知名度很高的武术家未能入传。这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此 外,由于武术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浩如翰海,加之渠道欠 畅,信息不通、资料匮缺,虽经多方努力,至今仍有相当一部 分技艺精谟、成绩斐然、武德高尚的民间武林人士没有被发 现,也未能入传。以上存在的明显不足,今后将在陆续编写的 其余卷本中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完善。

其次,我们在编写中,一反人物传记干涩、无味、履历表 式的撰写模式,本着真实性、趣味性、可读性、科学性的宗旨 在撰写中既尊重客观事实,又充分发挥文学的加工升华和适度 的艺术夸张、渲染、润色的手法,使要描述的人物性格鲜明、 特点突出、事迹清楚、语言生动,又不失实,使读者开卷有 益,觉得有读的必要,有读的需求,能从中获得知识,得到启 迪。尽管我们做了最大的努力,是否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和初 衷,这就需广大的读者给我们以评价和回答了。

该书历时近三年,丑媳就要见“公婆” 了,尽管我们付出 了艰辛,但由于水平所限,又鉴于入传人物情况迥异,时间跨 度错落不一,获得的资料很难进行全面的鉴别、考证,故错

浏览38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